开宗立派第一人,慧远大师


开宗立派第一人,慧远大师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影响,称为"汉传佛教",流传至今将近2000余年。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佛教徒对其义理的解释,研习的法门,各自有所侧重,因此产生了许多学术派别。历来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

单以信众之多,社会影响之深来论,净土宗为其中之最。

净土宗以念诵佛号为修行法门,又称念佛宗,产生于中国东晋时期,由高僧慧远大师开宗首倡,因此,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宗初祖。

慧远大师生于公元334年,山西雁门楼烦人(今山西代县)。俗家姓贾,世代书香门第。

和许多名人高士相同,慧远大师从小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三岁就跟随舅父令狐氏游历求学。弱冠时就精通儒学,旁通老庄。

公元355年,道安大师在太行山建立寺院,讲解佛法。

当时,道安大师是继佛图澄之后的佛界领袖,博学多才,名扬天下。慧远慕名而来,听道安大师讲解《般若经》。听后,慧远大师豁然开朗,悟彻真谛,于是愿心大发,舍俗出家,随从道安大师修行。

学佛三年之后,年仅二十四岁,慧远大师便开始讲经说法。因为儒学功底深厚,加之精通老庄之学,慧远在讲解佛经时尤其擅长"格义"之法,将佛教义理用中国本土文化观点来解释。因此听众容易接受,理解的也更加透彻、清楚。

也是因为如此,慧远对佛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道安大师对此非常赏识,经常感叹说:"是佛法流布中国,只有慧远可以胜任。"

  后来,慧远大师写成《法性论》一书。同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读到后,大加赞叹:"边国人未有经,是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道安大师后来南下襄阳,慧远在也在身边跟随。

公元379年,前秦军队攻下襄阳,道安大师被苻坚送往长安。当时慧远已经收徒,成为天下闻名的高僧。见北方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痛苦难安,慧远遂决定拜别师父,前往南方传教。

慧远与弟子们先在荆州上明寺住了一段时期,然后起身前往广东罗浮山。走到浔阳(今九江),见庐山风景秀丽,便于息心参禅。便在当地龙泉寺住了下来。

在同门慧永的游说下,太守桓伊在庐山东部为慧远修建殿堂、僧房,称为东林寺。

东林寺背靠香炉峰,以山石为基,依瀑布而建,清泉绕阶,白云罩顶,尽收山色之美。寺内另有一处别院,古木参天,雅致幽静,令人神清气肃。

自此之后,慧远在庐山讲经礼佛,一住三十余年,与同门名士之间的交往,均以书信为主,其间或是送客,或是散步,均以虎溪为界,直至去世,再未曾踏入世俗社会一步。

与乃师道安"漆道人"的形象不同,慧远大师相貌堂堂,威仪出众,令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

据《高僧传》记载,当时,有一位慧义法师,以强辩著称,自视颇高,以为慧远名不符实,准备在拜访时趁便诘难。

慧义到了庐山,正逢慧远讲解《法华经》。慧远在讲经时口灿莲花,容貌威严,神情端庄,慧义为之倾倒、气夺,准备了一肚子的诘难之词,竟然未出一言。讲经结束后,慧义心折于慧远的风采、气度,从此敬服。

另有一位僧人,久仰慧远大名,特意前来,想把一柄竹如意奉献给他。

这位僧人在山上逡巡了一天,自惭形秽,竟然不敢当面言明,最后将竹如意留下,自己则默然而去。

慧远大师气度非凡,令人心折,但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在庐山开凿池塘,栽种莲花,结社念佛,共有信众、居士123人,称为"白莲社"。

公元402年之404年,在当时沙门不敬王的朝堂之争中,慧远写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一书。

《沙门不敬王者论》是慧远大师最为重要的论述之一。由五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在家、出家、求宗不顺化、体极不谦应、形尽神不灭。

慧远大师通过此书,强调了佛教徒出家、在家的区别。提倡在家的佛教徒应当遵循礼法,服从教化,敬奉君亲。从理论高度阐述了佛教在安邦定国中的积极作用,竭力调和佛教与儒家礼教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论证了佛教忠孝之道,最终被东晋士族阶层所接受。

与那些精研义理的大师不同,慧远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简便易行,更受广大社会中下层的劳动者所欢迎。因此,净土宗自东晋开宗,经唐朝完备以后,在民间流传之广,信众之多,均为其它佛教宗派所难及。

到了宋元时期,净土宗信众以慧远大师为楷模,结社念佛之风盛行。在下层民众间,其教义得到进一步简化,并与其它宗教融合,终于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教门:白莲宗,即白莲教。

当然,此白莲非彼白莲,白莲教虽然与佛教净土宗颇有渊源,但其教义、戒律和佛教已经大相径庭,被称为"旁门左道""异端邪说"。

公元416年,慧远大师圆寂,终年83岁,浔阳太守阮保在西岭为他修建坟墓,名士谢灵运撰写碑文。

慧远大师生前著作集为十卷,共五十余篇,至今受到世人的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