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考了WSET的二級和三級,但對它卻知之甚少......

影響葡萄酒的口感架構有四個因素:單寧,酒精度,酸度和酒體。

前面三個比較容易理解,但酒體具體指的是什麼呢?如何判斷酒體的輕重呢?

酒體指的是酒在舌頭上的重量的感覺。這樣的解釋並不難理解,但卻比較難以評判。舉個例子,假如你喝一杯檸檬水和一杯牛奶,那麼你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牛奶會更加濃郁,在舌頭上更有重量感。但如果是一杯橙汁和一碗骨頭湯,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的比較呢?舌頭重量的感覺是很主觀的,那應該如何客觀的判斷呢?

這段時間學習葡萄酒釀造的時候,我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如果我講課要怎樣把這個參數講得更加易懂而透徹。

有些書會說酒精度高的葡萄酒酒體就高,其實並不完全對。酒精度只是影響酒體的一個因素而已。在葡萄酒的釀造角度看,酒體更多是受葡萄成熟度影響。

葡萄的成熟度分成兩個方面:

一個是葡萄有多甜——糖分成熟度

判斷依據就是葡萄中的含糖量,糖分成熟度越高轉化成酒精度就越高。

一個是葡萄的風味有多足——生理成熟期

判斷的依據是葡萄籽是否完全成熟;生理成熟度越高,轉化成葡萄酒裡的幹浸出物和風味濃度會更高。

對於葡萄(其他水果也一樣)而言,糖分成熟度和生理成熟度一定會同時進行,並且隨著時間升高。但它們的成熟速度不一定一樣。這個應該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現在的科技發達,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溫室來控制糖分成熟。溫室裡的水果因為溫度高所以糖分成熟得很快,但缺乏平均溫度較低的自然條件下才能積累的生理成熟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溫室出來的蔬菜水果即使“熟”了也“沒味兒”——因為這裡的“熟”只是讓糖分熟了,而只有生理成熟才能讓水果更“有味兒”。

理解了糖分成熟度和生理成熟度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酒精度和風味濃度來判斷酒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