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醫為什麼能對付新冠肺炎?


中醫為什麼能對付新冠肺炎?


這次的新冠肺炎,中醫介入取得的成績令人關注,有不少人也對中醫產生了興趣。這裡,我就和大家聊聊中醫為什麼能對付新冠肺炎。


先看看疫情中和中醫相關的部分消息。以下引用的數據和結論都來自國家以及各級地方官方發佈的消息:


由於中醫的療效,尤其是對發熱,咳嗽,乏力這類症狀的控制,阻止疾病從輕症往重症方向發展,重症患者治療週期縮短等等方面都顯示出中醫獨特的優勢,使它在這次抗力之中應用範圍越來越大。國家中藥管理局2月17號發佈的消息,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佔比超85%。


受人關注的中醫治療方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清肺排毒湯,國家中醫藥局在山西等4個省份試點後,指出總有效率達90%。其中60%以上患者的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症狀平穩且無加重。


另一個是廣東的“肺炎1號”方。2月19日,廣州市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研究結果提示患者總體臨床症狀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達到94.21%,目前,全省已有11家定點醫院申請使用“肺炎1號”。


截至週三(2月19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共計60107例,佔比85.20%。


為更好地求證中醫療效,張伯禮院士主持的科研項目,將中西醫結合療法與純粹西醫療法作比較,並發表了相關的數據。



體溫復常時間:中西醫結合治療組2.64±1.31天,西醫組4.38±1.90天;


平均住院天數:中西醫結合治療組7.38±2.06,西醫組9.59±3.59天;


其他伴隨症狀消失率:中西醫結合治療組90.6%,西醫組63.3%;


CT影像好轉率:中西醫結合治療組88.2%,西醫組68.8%;


臨床治癒率:中西醫結合治療組91.4.1%,西醫組61.1%;


普通型轉重型及危重型發生率:中西醫結合治療組5.9%,西醫組35.3%;

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死亡率0,西醫組5.6%。


張伯禮院士表示:“綜上數據比對,可以得出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能顯著減輕患者的臨床症狀,縮短病程,提高臨床治癒率,減少危重症的發生率。”


截至週四(2月20日),一共有28個省(市、區)630多家中醫醫院已派出3100多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


中醫的效果和貢獻,值得我們認真看待。這次疫情引發很多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醫到底是怎麼治病的?


現在常有一些不明中醫原理的人質疑中醫,中醫治療不抗病毒,怎麼能對這個病有效?


我們先看看,中醫怎麼診治疾病。


中醫叫做辨證論治。證,就是在疾病狀態下,每個人呈現出的個體反應狀態。注意“個體”兩個字。


比如感冒,感冒是一個病。很多對中醫熟悉的人,都會知道,中醫會把感冒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風寒夾溼感冒等等不同的證型,講白了就是根據個體在感冒之中的反應狀態不同,把病分成不同的亞型。


比如:三個人同時來看感冒,但表現出三組不同的狀態:


第一個人,在感冒基本症狀基礎上,出現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咽喉癢的表現,中醫辨證為風寒感冒;


第二個人,在感冒基本症狀基礎上,出現咽喉痛,痰黃稠,口乾,流黃涕的表現,中醫辨證為風熱感冒;


第三個人,表現跟第一個人差不多,但是多了頭身困重、舌苔黏膩,中醫辨證是風寒溼在表。


對中醫來說,這三個人要採取三種不同的治法。第一個,疏風散寒;第二個,疏風清熱;第三個,疏風散寒基礎上再祛溼。


又或者:一個人在感冒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比如,第一天,是外感風寒的表現;第二天,痰有點變黃,鼻涕有點變黃,這是風寒有點化裡熱了;第三天,出現高燒、咳嗽痰黃稠,流黃涕,舌紅苔黃的表現,這是變成裡熱證了。


那麼,同一個病人,病變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中醫就應該分別採取三種不同的治法,證變了,治法就跟著變。


從西醫角度,感冒,可能就是細菌、病毒之類感染。但落到中醫眼中,需要按風寒暑溼燥火來分類。病人有熱的表現,中醫就診斷為熱;病人有寒的表現,中醫就診斷為寒;病人有溼的表現,中醫就診斷為溼。針對寒、熱、溼,中醫是有自己的內在判斷依據的。


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中醫診斷是以溼為中心,但是因為每個人體質底子不同,有的人兼有寒,有的人兼有熱,還有的人有其他兼夾表現。


治療上,中醫是有寒散寒,有熱清熱,有溼祛溼。


我們不妨反向思考,如果用藥後,症狀、體徵消除了,而且西醫的相關實驗室指標也同步轉為正常了,那麼,細菌、病毒還在嗎?或者說細菌、病毒還起作用嗎?


或者可以這樣思考:抑制或阻止細菌、病毒,是否只有殺滅或對抗一種途徑?


中醫是通過什麼途徑來治病的呢?


我們借用佛家的因-緣-果關係來作個類比。


先談“因”。細菌、病毒,以西醫觀念看,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見病因。細菌、病毒作用到人體,就有可能產生疾病這個果。注意!是“可能”,而不是“一定”。比如感染冠狀病毒後,有的人只表現為輕症,有的會發展為重症,甚至有的人只帶有病毒,但本身沒有症狀表現出來。


為什麼?


這就好像,種子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需要土地、肥料、陽光、雨露等等條件的。不同的條件,植物是長還是不長,或長勢怎麼樣,都是不同的。我們說,所有可能對種子產生影響的因素和條件,就是緣。


因此,種子結不結果,或結出什麼樣的果,不能光看因,而要看因緣是否有際會,以及如何際會。


換句話講,細菌、病毒這個因,要引起疾病這個果,也需要緣的作用。這個緣,就是人體不同的生化內環境,中醫可能表述為不同的體質或正氣狀態。西醫可能表達為不同的免疫狀態。


那麼,要想改變果,既可以通過改變因,也就是直接殺病毒。也可通過改變緣,比如改善人的免疫狀態。甚至是通過改變因和緣,來達到改變果的目的。


現代醫學的治療目標主要是通過改變因——抑制或殺滅細菌、病毒等。


而中醫的治療本質是因緣並治。只是根據不同情況下,作用到因和作用到緣的比重不同。


不少人可能以為中醫只搞大感覺,不做科學研究,下來我們看看中國中醫藥報官方的報道。《從分子層面揭示清肺排毒湯作用機理》,總有效率達90%以上的清肺排毒湯,包含948種化學成分,它們作用在790個潛在靶標蛋白上,多箇中藥活性成分可對包括病毒入侵、病毒複製過程的整個通路起作用,多方位保護機體。為該方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這裡講到的“多成分、多靶標”是不是既影響了導致疾病的因,也改善了影響治病原因發生作用的緣?


一箇中藥方,中醫想實現什麼效果,就可以設定效果方向,再來靈活組方。從而實現對多系統、多器官、多靶點的全方位覆蓋。


治病,可以像現代醫學,針對病因來對抗,來治病;也可以不完全針對病因來治病。就好像,面對敵人,你有你的武器,我有我的武器。你根據你的武器特點採用你的打法;我根據我的武器特點採用我的打法。能把敵人制服,就是好方法。


中藥的特點是,它會跟人體的生化狀態產生互動,機體會根據自身所需,有選擇地吸收。


西醫如果有特效藥,就像狙擊步槍,瞄得準,所以命中精準度是相當高的。如果沒有特效藥,就無法精準瞄準了,有時打得中,有時打不中。 但是,精準瞄準對付的是靶點單一,如果靶點複雜,就難以應對了。


中醫就像霰彈槍,能多靶點命中目標。從整個療程看,證變了,方就跟著變,又像隨時可調整方向的導彈,邊飛邊修正方向。


中醫的治病思路,就如《中庸》裡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調"平"就是調“中”。


中和思維的基本特徵是,注重事物的均衡、和諧,以及行為的適度。


治療上,就是將人體從疾病狀態調回平衡,方法有:比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


所以,在中醫看來,健康就是處在平衡狀態。疾病,就是失去平衡。不同的疾病失去平衡的表現不一樣,表現出來的病象也不一樣。治療,就是幫助人體恢復平衡。養生,就是保有中和平衡狀態。


中醫治療的著眼點,不一定是與細菌、病毒作對抗。中醫的內在邏輯是:我把人的整體或局部,調整到平衡、中和狀態,那麼細菌、病毒也許就不能產生致病作用。


就像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九陽真經的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這句說的真氣,我們可以理解為中醫講的正氣。


關於中醫的治療,我們還可以再換一個角度思考。人類使用抗生素多了、久了,細菌的耐藥性就出來了,這就逼得人類,不斷創造新的抗生素來對抗細菌,而細菌為了生存,也在不斷變化。


要知道,生物界,越簡單的物種,變化越是容易,正所謂船小好調頭。換句話說,在抗生素與細菌的競爭中,人類越來越跟不上細菌的變異速度。甚至,現在已出現任何抗生素都沒法殺滅的超級細菌。


病毒,更是難以應付。因為病毒個頭比細菌小得多。換句話說,病毒的變異更加容易,也更難對付。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到目前為止還未找到特效藥。


疫苗是有效方法之一,在人類發展史上,預防疫苗的應用使傳染性疾病大為減少,屬於現代醫學的一大亮點。但是對於不斷變異的病毒,疫苗的出現卻常常滯後,因為來不及發明。就算髮明出來了,多半隻能在下一次碰到同樣病毒感染的時候再用。


在特效藥與疫苗尚未研製出來之前,現代醫學所能做的就是對症處理和支持療法,作為力度明顯不太夠。


而此時,正是中醫治療的用武之時。因為中醫並不需要知道具體是什麼細菌什麼病毒,只要疾病有症狀、體徵等臨床表現,對於中醫來說,有表現就可以推導中醫的病因。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滿足這種推導方式的需求,知道了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就能減輕或消除變化。中醫不需要臨時抱佛腳的去尋找究竟是什麼“因”。


這也是為什麼中醫面對非典和新冠肺炎這類新的疾病,上手就可以用藥。有這樣的體系,中醫在面對新病種時當然就會淡定,這也是中醫生命力的表現之一。


據這次疫情統計,新冠肺炎80.9%是輕症。不讓輕症發展成重症,正是中醫的特長,也就是現在說的,可以將治療關口前移。


有這麼兩句話,我認為對中、西醫各自的治療概括得有些道理。


一句是,西醫治的是人的病。也就是說西醫更關注病變本身,意思是病好了,人也應該會好。


還有一句是,中醫治的是病的人。意思是中醫更關注人的整體狀態,中醫治療,人的整體狀態調整好了,調平衡了,疾病在人體平衡的內環境中也會自然消失。


西醫看病,基本上有治病指南,相當固定的套路指導醫生操作。這應該是最能發揮西醫學效應的模式。有點像我們到商店買衣服,商店裡已經擺好了設計好的款式和不同尺碼的衣服,導購員引導挑選,或者選購者自己挑選,按尺碼大中小號,差不多就行了,操作上方便對號入座,也容易規模化。


而中醫治病,更像裁縫量體裁衣。好的裁縫,做出來的衣服與客人身材熨帖,恰到好處。只要合身,你能說量體裁衣的方式不合理、不科學嗎?


進一步的思考,當醫學界面對重大疫情時,人們最關心的,有沒有特效藥?似乎這是制定應對方案的唯一標準。就像這一次,到目前為為止沒有特效藥,那怎麼辦?我們是否能夠轉換一下思維方式, 從有沒有特效藥轉變為有沒有特效的治療思路?比如說中醫因人而調理,因緣並治,改變個體內的生化內環境,也就是說,調節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使之能夠與病毒恰當應對,從而獲得療效。


所以,“中醫是否有效”已經是個偽命題。探討“中醫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大療效”,才更有意義。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