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說明:前面幾段話是給老師們說的,給孩子們講話的稿子在後面。)


有人說,中國目前的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動的大課。

我同意這個說法。太多的話題,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從中提取出“教育”。

其中公民教育尤為重要。

從理論上說,這是一個比較宏大的話題,我不打算細說,但必須釐清一些概念。

什麼是“公民”?簡單地說,公民就是擁有一國國籍,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人。

什麼是“公民教育”?也簡單地說,所謂“公民教育”就是關於公民精神或者說公民意識的教育。(注:“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識”這兩個概念有著細微的差別,但在我今天這個語境中,二者可以不那麼嚴密地看作是一回事。)

那麼,什麼又是“公民精神”或“公民意識”呢?它範圍很廣,學術上說法也不統一,但大體無非包括:公民的道德,比如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規則,包括講衛生、懂禮貌等等;還有公民人格,比如平等、自由、民主與獨立的意識;還有公益情懷,以及由此產生的投身公益事業的熱情與行動;還有關心國事的意識,並以自己可能的方式參與國事,或者獨立地發表看法;另外,要有國際胸襟,增強國際理解,認同人類共有的公理價值,比如人道、博愛、環保等情懷。

因為不是學術著作,我的文字也許不那麼嚴謹,但這些表述大體還是靠譜的。

關於“公民”,我覺得還有兩點必須強調——

第一,公民,一定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只履行義務而不行使權利,或者相反,都不是完整的公民。一個人的義務和權利是否對等,這是判斷一個人是公民還是臣民的根本標準。

第二,公民的“公”,是“天下為公”的“公”,即公民的心中要裝著天下——社區、國家和人類,要把自己置身於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全球進步的背景下確認自己的主人意識,把對國家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權利和義務融為一體。公民之“公”,意味著要具備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心中一定要裝著社會、國家和人民,要站在社會、國家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行為,或者說把自己的命運與社會、國家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與“世界胸襟”。只有這樣,一個真正的公民,才是一個真正理性的愛國者。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好,明白了公民和公民教育的這些基本常識,我們再來探討,這一切如何在當下的非常時期得以實施?或者說,公民教育如何在抗疫期間呈現?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聲不響,不知不覺,天衣無縫,了無痕跡。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教育。所謂“生活即教育”,即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教育內容,同時也是教育契機。

比如,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疫情背景下的公民教育。我們說要重視疫情背景下的公民教育,並不是說,我們要在這麼個特殊時期,在家裡或者在網上給孩子進行關於公民教育的系列講座。完全不是的!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體驗、感受或接受公民教育。當然,孩子是渾然不覺的,但我們作為教育者則應該有意識地引導。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嘗試著為老師們寫了一篇稿子,看對大家有沒有參考價值?


“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


親愛的同學們:

疫情期間待家裡,大家都有什麼收穫呢?這次這麼長的假期對同學們也是一次自我學習能力的檢驗。所謂“自我學習”,就是在沒有老師和父母的監督下,自覺而自主地學習,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這是一種終生受益的好習慣。

說到“學習”,可能不少同學都會想到“課本”“知識”“作業”……其實,學科知識只是我們學習的一部分內容,讀書和作業也只是我們學習的一種方式,我們的成長遠不只是需要課本知識,也遠不只是通過課本學習。在生活中,包括在家裡的每時每刻,我們都可以學習。

比如,今天我要給大家聊的“學做好公民”的話題。

我們的國家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需要的是現代公民。這樣說,可能同學們覺得有些抽象,那我就通俗地說吧,所謂“公民”,就是把自己和國家連在一起——我是屬於國家的,國家是屬於我的;我應該享受國家的服務和保護,也應該為國家履行義務和責任;我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同時國家也是我的家園。

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可學習。那麼,疫情期間在家裡,同學們如何學做一個好公民呢?

我給同學們提出以下五條建議——

第一,遵守公德倫理:

公德意識不是公民意識的全部,卻是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因為既然是“公”民,你就不是孤立的一個人,而是生活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影響著他人。公德因此顯得很重要。

比如,疫情期間很簡單的一件事,就體現了公德意識:戴口罩。在這非常時期,戴口罩絕不只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彰顯著公德。同樣,在家待著不出門,保護好自己不受感染,在這非常時期,已經不單單是個人健康的問題了,而是使更多的人不受感染的保障,也是公德。最近,媒體宣傳“八連降”“十年降”,有人在家待不住了,急著出門,急於聚會……如果在平時,我們最多認為這些人性格衝動,好湊熱鬧,但現在這些行為就叫做“不道德”。因為你這個行為,很可能讓更多人的一個多月來待在家裡的堅守前功盡棄,特別是讓日夜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白白辛苦,甚至讓那些不幸感染病毒而離開人世的白衣戰士白白犧牲!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所以,疫情期間,一個人保護好自己,不只事關個人健康,也事關社會和國家的安危。這是一個公民應該遵守的公德,也是一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第三,關心公共事務:

剛才我說了,公民之“公”,意味著個人與社會、國家不可分割,那麼關心公共事務自然是一個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甚至也是一種責任。

關心公共事務最常見的體現,就是關注社會新聞。同學們要對窗外發生的一切都充滿濃厚的興趣,而且應該養成在觀察中思考的習慣,也就是說,不但要“看”,更要“想”,站在國家進步的角度來琢磨我們看到的一切。

比如,最早的報警者之一李文亮,儘管沒有證據表明他是第一個報警者,甚至他是不是最早的“傳謠八人”之一也沒有定論,但這不妨礙鍾南山稱他為“英雄”,也不妨礙世衛組織發文悼念他:“謝謝你曾嘗試拯救地球!”更不妨礙億萬百姓為他的離去灑下悲痛的淚水……為什麼?因為當他得知疫情時,首先想到的是傳播出去,哪怕只是給自己的好友透露,而且被當做“謠言”傳播者“訓誡”後,依然堅守在抗疫第一線,最後被自己曾經傳播的“謠言”(病毒)奪去生命。前後一個多月裡,李文亮說真話、負責任、有擔當、做奉獻……這些公民素質他都具備了,儘管他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但在關鍵時刻,他又是一個合格而稱職的公民。如果同學們面對李文亮,不僅僅是感動和惋惜,還有對他精神的思考,這就是“公民的思考”。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又比如對各種真假信息的篩選,對“陰謀論”的辨析,對什麼是“正能量”的思考……這些篩選、辨析與思考,都是在培養我們自己關心社會、獨立思考的公民意識。同學們應該擁有並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同學可能會說,那麼多的傳聞,我們怎麼知道是真是假呢?其實識破一些騙局與謬論,有時候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和知識,僅僅需要起碼的常識和基本的邏輯。面對眼花繚亂的信息,我們要相信常識(科學)的力量,邏輯(理性)的力量。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公鳴成長的過程。

除了觀察與思考,同學們也不妨記錄。記錄就是將觀察與思考凝固於文字,就是以個人的方式書寫國家的歷史。這並非誇大其詞。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最近一個多月,許多中國人和我一樣,每天都在午夜等待著閱讀作家方方零點發布的“武漢日記”。從她的日記中,我們可以幾乎是實況轉播式地瞭解武漢普通百姓的封城生活。我們當然不只是通過方方日記了解信息,如果這樣不免片面,但“方方日記”是對主流媒體的“主旋律”報道的重要補充,所有信息我們都應該瞭解,多種渠道的信息匯聚,讓我們得以瞭解一個真實的武漢,真實的中國。多年後,“方方日記”必然會成為了解今日中國的一個珍貴文本。對公共事務的自由觀察、獨立思考、真實傳達,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公民精神和公民行為。

同學們讀過《安妮日記》嗎?這是德國法西斯統治荷蘭時,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藏於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從13歲到15歲,安妮寫了25個月的日記,直到最後被關進集中營。這些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2009年《安妮日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名錄》。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當然,要特別說明的是,疫情籠罩下的中國,顯然不是納粹統治下的荷蘭,但對生活的觀察,對社會的思考,對時代的記錄,則是一個公民精神的體現。雖然當年的安妮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但今天中國的少年應該有這份自覺。

懷著一顆自由的心,真實地寫下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這就是一種公民精神的體驗。在一個非常時期,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一個國家所經歷的特殊日子,這就是公民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因為一個人的經歷,就是一個民族歷史大廈的一磚一瓦,而無數微觀的個人生活記錄,就彙集成一個民族的宏偉史冊。

第三,參與公益慈善:

參與慈善,就是同學們常常說的“做好人好事”,把這往大處說,就是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說是“權利”,是因為這是一個公民不可剝奪的意願和行為;說是“義務”,是因為這是一個公民應該履行的職責與使命。

愛因斯坦有兩段話,說得非常好:

“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儘量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現在,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但是也還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他的意思是,他的生存和生活所依賴的一切,是包括素不相識的無數人所提供的,他必須償還;當其他人都在追逐個人的物質享受時,他願意追求理想和真理。

這就是一個公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一個公民為什麼應該參與公益慈善的原因。

如果同學們在這次抗疫期間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你就是一個好公民。

當然,同學們也許不可能像韓紅一樣做出感天動地的公益壯舉,但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以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方式參與各種公益活動。

我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條暖人的新聞:2月17日下午,上海市松江區方西居民區轄區松匯東路130弄部隊家屬院的志願者正在自己的崗位上開展日常值守,突然來了一個小男孩,把消毒水、牛奶、麵包等防疫物資送到手上,“叔叔、阿姨,你們辛苦啦,這些是給你們的。”志願者們很感動。經瞭解,小男孩名叫顧語韜,就讀於中山小學三年級(4)班,爸爸是警察,自從疫情出現以來,一直在外執勤,媽媽近期有點感冒在家休息,雖然想為防疫工作出力,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顧語韜小朋友主動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了一些物資,感謝守護小區的志願者們。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表面上看,顧語韜小朋友不過是給小區志願者送了點消毒水、牛奶和麵包,但這一行為所蘊含的,正是公民精神。而類似的行為,同學們不都可以做嗎?當然,前提是保證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四,崇敬公眾英雄:

同學們,我這裡說“公眾英雄”,是想強調,這次疫情中湧現出的許多英雄,並非孫悟空或蜘蛛俠等“超人”,其實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絕大多數在平常都是普通人。因為抗疫,他們成了我們心中的英雄。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在網上流傳很廣:《開學後,建議給孩子們講這七位“英勇救疫”的中國人》,文中寫到幾位讓人特別感動的中國人:鍾南山、柳帆、龍巧玲、彭銀華、韓紅、林生斌、汪勇,等等。他們就是真正的公民,有擔當,有責任,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成為基辛格所說保護中國人中那些“最勇敢的人”。同學們應該關注他們,瞭解他們,思考他們。

這裡,我再次強調了“思考”。也就是說,對英雄的崇敬,不僅僅是感性的熱淚盈眶,還應該有理性的若有所思。

同學們不妨這樣想一想,這些來自公眾的平凡人物,能夠在關鍵時刻,成為保護其他中國人的“最勇敢的人”,如果我到了能夠盡責的年齡,又具備應有的能力,當人民需要我的時候,當國家召喚我的時候,我也能夠挺身而出嗎?如果你是真正的公民,我相信你會的,因為這是一位公民的責任與擔當。這樣的思考,就由英雄想到了自己,這也是一種公民的思考。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但思考不應就此停止,還可以接著想一想:如果說鍾南山、柳帆、龍巧玲、彭銀華等醫務人員的行為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的話,那麼韓紅、林生斌和汪勇的舉動,則完全是他們的“不務正業”,尤其是汪勇,他本來是跑快遞,完全沒有責任去接送醫務人員回家,還負責聯繫她們的午餐,但汪勇卻把這一切當做自己的責任,他覺得自己也是一名武漢人,應該這樣做。這就是公民意識。

想到這個層面還不夠,同學們還可以繼續思考:汪勇的故事固然催人淚下,他的確很了不起。但他的義舉是不是同時意味著某些職能部門的失職呢?如果政府的每一個部門都能夠正常開地展工作,這些醫務人員哪需要汪勇這個快遞小夥的“奉獻”呢?也就是說,如果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能夠正常履行職責,是不需要汪勇成為“英雄”的。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同學們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再往前琢磨琢磨:不只是汪勇本來可以不成為“英雄”的,這疫情中的許多英雄本來都是可以不成為“英雄”的。因為這次災難不完全是天災,還有人禍。正是因某些官僚主義者的瀆職失職,才讓後來的疫情這麼嚴重,讓我們付出這麼慘重的代價!鍾南山本來不必這麼辛勞,柳帆本來不應該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彭銀華本來可以如期舉行他的婚禮,許多醫生本來是可以不付出生命代價的,許多新冠肺炎患者本來是可以不被感染的,那麼多的家庭慘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就在前天,又一位29歲的90後醫生在一線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她的名字叫“夏思思”。當時,我心情極為難受:那麼多和她一樣犧牲的醫護人員,本來是可以不成為“”烈士”的啊!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一個又一個“抗疫英雄”的誕生,毫無疑問是我們的驕傲,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我們的悲哀。

由此,同學們可以再進一步往深處思考:如何防止類似的人禍在今後重演?如果你將來成了一名國家公務員,將怎樣以敬畏之為心人民服務?如果將來你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如何誠實而謙卑地面對人民?

這就是一個公民的思考。只有這樣的思考,才是對英雄真正的崇敬。

第五,認同公理價值。

同學們,在互聯網時代,當今世界早已成為“地球村”。儘管還存在的強權主義,存在著國際霸凌,存在顛覆與反顛覆的鬥爭,我們應該保持警惕,時刻捍衛國家安全,這也是公民的義務。但同為地球人,毫無疑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也有著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現實願景的。這個世界離不開任何國家,任何國家也離不開世界。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致力於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因此,認同公理價值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公民意識之一。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先是在中國爆發,繼而逐步擴散到其他國家。同學們應該正確地看待其他國家的疫情,可以說,你如何看待其他國家的疫情,從某種意義上,也檢驗著你是否具備公民精神。最近網上有文章,對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等國的新冠疫情幸災樂禍。同學們千萬不要有這種不良心態。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作家王開嶺對一篇題為《武漢人民,世界欠你們的》的評論:“標題不妥,正常的邏輯應該是:中國應對世界說聲對不起,官員應對百姓說聲對不起,民眾應對醫護人員說聲對不起。”我補充了兩句:“病毒應對人類說聲對不起,人類應對大自然說聲對不起!”

世界已經是一個整體,人道主義是人類共同的文明價值,何況現在已經是地球村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災難,都是人類共同的災難,需要我們攜手共同應對,這次我們看到了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各國專家抗疫的國際合作。雖然那些同樣遭受新冠病毒侵襲的國家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可能做不了什麼,但對遠方處於危難中的人保持悲憫與同情,對世界保持一顆仁愛之心,也是一個公民應有的情懷。

須知,我們既是中國公民,也是人類的一員;或者說,我們是植根於中國大地上的世界公民。

同學們,八十多年前,在風雨如磐的時刻,一位名叫“方誌敏”的共產黨員在獄中寫下一篇《可愛的中國》,他這樣憧憬著他心目中未來“可愛的中國”——

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恨,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憂傷,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暗淡的荒地!這時,我們民族就可以無愧色的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的攜手了。

這麼光榮的一天,決不在遼遠的將來,而在很近的將來,我們可以這樣相信的,朋友!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和方誌敏同一時代,有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叫陶行知,他也這樣展望——

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

同學們,再過十年或二十年,我們親愛的祖國,將會交到你們的手中。未來的中國將是怎樣的共和國,取決於中國將有怎樣的公民。

親愛的同學們,“時刻準備著”!未來的公民們,共和國期待著你們!

2020年2月26日


李鎮西再為老師寫稿:我們本是不需這些英雄——疫情下的公民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