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養生”養的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我們所說的養生,概括地說,是日常開展的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行為。比如大家在一塊玩時,有人水杯裡泡著茶飲,大家會說他重視養生等。

養生,養的是“身”與“心”

有關養生的話題,《皇帝內經》中皇帝與歧師的對答很有啟示:

皇帝問歧師,遠古之人壽命很長,現在的人怎麼就“五十而衰”了,是我們知道的太少,還是養生不得法?

歧師告訴皇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意思是說,古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他們往往能夠用自然來解釋身體健康,並以此來總結實踐一些養生的方法。這些人有三個主要表現: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透支健康來滿足慾望做事情。所以他們能夠形與神俱,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離開人世。

其中,歧師所說的“形與神俱”,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身心健康。形,代表身體方面的;神,代表心理方面的。

歧師在繼續回答皇帝問話中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意思是說,今人不把這些當回事,把酒當水喝,醉酒行房,滿足嗜好而損傷真氣,不知保持真氣持滿、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心態、感性用事逞一時之快,給自己帶來很多不良心態,因此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其中,歧師總結今人半百而衰的原因有兩個大方面:一是因慾望傷身。二是因情志傷心。

“養生”養的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

探討養生的最高境界,在劉安率門客編著學術鉅著《淮南子》中有鮮明並且符合實際的論述。它明確提出養生必以外修養形、內修養神並重,而內修養神為主、外修養形為輔是可行的養生之道。此理論成為西漢以後流傳至今主流的、具有獨特的價值地位的養生理論。

劉安認為,養生的方法不僅僅是一般地活動筋骨,而是以精神上的內修為主,剋制慾望,清心寡慾是內修的主要方法,而體育鍛煉則是在養生中起輔助作用的行為。說明養生最為重要的方面是剋制慾望、清心寡慾。

劉安團隊的主要依據: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譁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慾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秏。故曰:嗜慾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秏。

意思是說,現實社會中,五色讓人眼花繚亂,看不清現實;五聲讓人堵塞不聰;五味使口舌麻木無味;追逐名利而惑亂心性,容易使人放蕩不羈。他同時強調,看五色、聽五音、食五味,逐名利這四樣東西,很多人伴隨養生存在,但實際上卻是人生的累贅。所以說,縱慾太多使人真氣散逸,斤斤計較使人加重心理負擔,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就會使人氣血日耗殆盡,損害健康。

我們看到,慾望是心理的因素,斤斤計較等不良心態也是心理因素。可見,養生要解決的最為重要的內容是內修養心。而養心的著重點則是剋制慾望、清心寡慾。它也是實際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很難做得到的,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加強養成,逐漸形成習慣嚐到甜頭,才能夠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