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人们对心理咨询有哪些误解?

心海心理


心理咨询本质是咨询者向心理学导师诉说自己心中困扰寻求解决方法,初发点是好的,然而诸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


一/以为心理困扰真能通过心理咨询治疗解决

心理学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困扰,社会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就是人心的问题。对不同的心理咨询者,有不同的开导方式,尽量疏导也许能做到,完全根除来访者的烦恼就看个人造化。

我的心理启蒙导师有位女学员,有八年抑郁症病史,不开心时就嚎啕要自杀,家人都不敢跟他吵架,担心一不开心她就想不开。遇到老师之前,这位女学员一种在公立医院看心理医生辅以药物治疗。这位女学员声称所有的不开心都是抑郁症引起的。

然而沟通完之后,我的导师对她的家人说:“她的抑郁症是家庭教育引起的。她已经26岁了,可是居然不能接受延迟满足,要什么东西立刻就想要,如果不能满足她,她就会吵闹崩溃。是个学霸,然而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学习不仅没有使她快乐反而成了枷锁。除了教科书之外没有看过其他类目的书籍。平时没有任何爱好与特长,生活无趣。家里太骄纵她以至于她缺乏共情能力,总是向朋友索取关爱呵护与陪伴,但是却不能做到互相关心礼尚往来。即使朋友正在加班或者心理状态很不好也麻烦别人当自己的情绪垃圾桶,麻烦朋友也懂得礼尚往来也不懂得感恩,导致朋友们一个个离她而去。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不照顾任何人的感受,即使是对亲戚朋友家里人都咄咄逼人说脏话,以至于身边人都不愿意和她相处。你们一直让她飘浮在空中,而现在,她需要降落,需要扎根于现实生活。进了家门,你们会百般迁就她,但是出了社会,是不会有人迁就她的。她到现在都还靠着你们养,对工作和生活都毫无热情,你们以为是在帮她,实际上是害她现在你们的女儿问我为什么她总是感到不开心,我告诉她,开心不会是永恒的,喜怒哀乐是人生常态,如果你要保持每一秒每一刻都开心,这不是心理学咨询师能解决的。你们的女儿需要重塑三观,重塑人格,就像教育一个3岁的孩子那样重新开始。”

有些人的心理问题是不能通过咨询就解决的,重塑三观,重塑性格,如同剔骨再造,而且对方已经是个成年人,如果完全让心理咨询师帮忙,花费巨大不说还会耗尽一位导师的精力。

二/心理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遇到差的会误人子弟

这一点实话实话,不论什么行业,从业者的能力都分高低。就拿上面我的启蒙心理导师的女学员来讲,这位女学员遇到我导师之前去过多家公立私立医院,当时面对她的困扰,好多位心理咨询师给出的意见是她缺爱,缺少爱情与友情的呵护。

她信以为真,于是向男朋友索取更多关爱,也多次麻烦女性朋友,结果是,失恋之后又失去了朋友。导师给我们上课时说到此处下了这样一个论断:只要是个人都缺爱,要么亲情淡薄,要么情场失意,要么损友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莫要强求,追寻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会产生诸多烦恼,发大愿必有魔考,我们人类需要学会面对现实,没有莫强求,平常心,多看自己有的,少追求自己得不到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师能为你提供得到某些人某些事的办法,这是谬论。人生本来就很难圆满,这是事实也是规律,违背规律,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许多困扰来自妄念,妄念早就妄人。失望失意时也要学会自负盈亏。

遇到能力强的心理咨询师会让你面对真实的世界从真空的世界走出来,走出温室。而水平一般的导师会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结果如同那个女学员,众叛亲离。


鬼司马


误区一:脑袋有问题

这是对心理咨询最常见的误区。当我们说“心理咨询”时,要分清两个概念,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针对的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人,如患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的病人。但是“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正常人,就是你、我、他。只要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婚恋、人际交往、个人成长等方面遇到困惑、难题时(即一般心理问题,如因家庭纠纷、就业迷茫、个性冲动等引起的内心矛盾),自己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缓解情绪,就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其实,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去做心理咨询并不代表你“不正常”、“思想有问题”,也并不“丢人”。相反,现在很多思想进步、开放的人已经毫无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室来促进个人成长。

误区二:一眼看穿我

几乎每个心理咨询师或学心理学的人,都被问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你是不是看一眼就知道我在想什么?实际上,心理咨询师并非“读心神探”,不可能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知道你的所思所想。

由于心理咨询师接受过系统而科学的知识、技能培训,他们了解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加之长期咨询实践累积的经验,心理咨询师确实有更良好的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对人的情绪和语言透露出的心理状态更敏感,而这些都是基于客观、全面的材料才能作出判断的,并不能说“一眼看穿”而把问题简单化、神秘化。

误区三: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表面上看,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面对面谈话,但这个聊天过程并不是随意、漫无目的、“张嘴就来”的。 相比于家人劝解、朋友安慰、领导教育,心理咨询师的“聊天”更专业,也更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初次接触来访者时,首先会询问来访者的主要困惑,再了解他的一般情况(如家庭、工作、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等)。对来访者有了大概印象以后,针对某些人,咨询师还会使用一些量表、测评来评估来访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初步诊断,然后制定咨询或治疗方案,而每一次的咨询都是有目的的,都是要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的。

咨询师并不是人人都能做。他们首先要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了和各行各业的来访者建立关系,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此外还要熟悉各种心理干预技术,同时还必须有更强大的内心、健全的人格,能通过自我疏导,以更好地接受别人的“心理垃圾”。


英语老师Sue


1,以为只有精神有病才需要心理医生,这是彻彻底底的错误,精神有病需要去医院药物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是提前进行心理干预的第一道防线

2,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有很大误区!他们觉得自己心理很健康,其实根据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牵头完成的《2017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城镇人口的心理亚健康人数高达73.6%!

3很多人觉得自己去看心理医生会很丢人,周围的人可能会嘲笑自己有病,这是完全没必要的,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疾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的“精神疾病时代”。很多人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及时去看心理医生进行疏导是十分必要的!





火星心理学


有以下几点常见误区,

就像赵本山那样,简称话聊,结果最后自己也抽了过去。

心理症状改善并非立竿见影的。

就像看大病一样,需要一定时间的治疗,

才能有所转。

而不是你头痛,吃个止痛药,那么简单。

心理咨询就像减肥一样,基本没有速成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以中立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面对一些似乎难以启齿的心理困扰。

更看重的是共情的倾听和有深度的反馈,这是没有接受训练的人很难做到的。

心理咨询师并没有神通,你如果不配合,他连的性格也弄不清,他只是更愿意去探索一个人内心世界,这一切来源于你是否愿意在他面前,敞开心扉。

当然,他会敏锐地从你的片言只语中,了解到一些普通人所察觉不到潜意识。

“你神经病啊”,是人常用的骂人的话,

是人都害怕被别人当成神经病,

这也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失控的恐惧,以及对被运离人群的强烈焦虑。

生活里,有大多数人是偷偷摸摸地去做心理咨询的,生怕别人会知道,哪怕是自己的亲人。

跟得了性病,极其相似。

而你只不过心理有点亚健康,别太大惊小怪的。

总体来说,心理咨询并非万灵药,

很多时候没那么神奇,

他也只是掌握了一些面对痛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通过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来解决痛苦。





善本无界


人们对心理咨询有误解,是导致很多人拒绝来咨询的一大原因。从接触心理咨询工作开始,我遇到过的一些误解总结如下,也欢迎大家来补充。


1. 有“病”才去心理咨询


很多人觉得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病”,会被人指指点点,而自己只不过是情绪不好,但还是个正常人,所以不需要去心理咨询。


当然,是否选择心理咨询是每个人自主的选择。但有必要澄清的是,心理咨询能在很多地方帮到我们,例如职场关系、婚恋关系、亲子教育、情绪问题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处理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轻装上阵,开足马力经营自己的人生,而不被这些问题拖累。


2. 心理咨询师会“读心术”


的确,被一个陌生人看穿内心是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情。但实际上,心理咨询师并不能“读心”,而只能依据你愿意让他看到的东西开展咨询工作,换句话说,最了解我们的人永远是我们自己。



3. 心理咨询师会替我解决问题


很多人带着具体的生活问题来见咨询师,比如“是否应该和女友结婚”“该辞职还是创业”等,希望咨询师给出一个万全的解决方法。但心理咨询师不可以这样做,心理咨询师会和你一起针对问题进行探索,而最终的决定则需要你来自主做出。


4. 请心理咨询师“说服”或者“分析”别人


这样的愿望可以理解,但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来访者本人。


5. 心理咨询就是情绪安抚,没有其他用


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就是找咨询师安慰一下自己,没有其他用。这样的看法并不准确,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必要部分。此外,咨询师还会和来访者一起探索,觉察自己的模式,进而做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改变。


大家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至少说明心理咨询的宣传和科普还是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所贡献,使心理咨询帮到更多人。



人生是一场即兴剧,需要勇气和方法。欢迎【关注】我,人间即兴指南,专注人际关系、应用即兴内容,你的心理后援团!


人间即兴指南


心理咨询在西方很普遍,在我们中国一旦有心理问题,他本人并不认为是一种病,除非发展的比较严重,对家庭对社会造成危害了,才进行心理疏导,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当今社会,信息比较发达,生活节奏加快,30岁到50岁为高发人群,为什么说呢,因为到了这个年令,事业进入高潮期,高负债,婚姻,养儿都成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每天要面对的问题,生活压力非常大,假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被压垮,思想崩溃,走向极端,使人每天看上去神神叨叨,烦燥,易怒,并且极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者有厌世,自杀的倾向,其实这就是一种抑郁症的表现,必须及时找心理医疗师进行心理疏导,否则后果很严重。所以说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一旦有想不开的事,不要钻牛角尖,一定要找心理医生,通过聊天、心理辅导等其它比较有效的方式,帮患者及早走出生活的阴影,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大家说是不是呢?



苏晟相术


很多人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但实际是:心理咨询是面对正常人出现心里冲突后,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而去寻求最捷径的心里疏解办法。

如果一个人精神状况真的到了神经症,精神病等病态的心里疾病时,心理咨询是不能单独解决问题的。

必须等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心理咨询才可以介入。



觉心悦境


有些人由于被心理咨询师误导认为通过心理咨询就能搞定抑郁症,说什么心病要靠心药治即靠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来治。殊不知,轻度或个别中度的抑郁症通过心里咨询可能会消除(看患者配合程度,且时间长),但多数中度和所有重度单靠心理咨询是搞不定的,因为心理疾病已产生生理疾病如失眠,内分泌失调,头昏眼花,腹泻等,因此我倡导的是综合治疗法即: 看精神科医生并吃药+看心理医生(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做七个动(心动主动行动运动活动互动胃动)。坚持不懈的动加上吃药和心理咨询,三管齐下,才能有好的疗效。要不复发,就要一直动(既使好了也要动,以避免复发,因复发率太高,70%左右,因为认为好了就不动了,结果又渐渐冻住了)。


友益多


误区一:看心理医生是很不体面的事情;

在许多人眼里,来询者往往怕被别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有问题,表露出情感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因而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去求助于心理医生。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和症结。咨询师不会取笑你,并为你在心理保密。因而来询者丢下包袱、充分信任咨询师是诊疗的关键所在。在心理学界常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西方男女青年约会,男方迟到了,当问及原因,说是去看心理医生耽搁了时间,女方不但不责怪,反而更欣赏他,因为一来表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来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变生命质量的强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虚度一生。在我国,同样的情形,女方则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会不会遗传,我还跟他谈下去吗等问题。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误区二:把心理学当作“算命学”

有一则故事,两个久未见面的老同学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医生,就让他算一算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其实许多来询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医生,简单说几句,你应该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要不你就没水平。可心理医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误区三:对心理咨询抱有过高期望

许多来询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师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好似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一下子都能打开,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晴空万里”的心境,便没了下文。

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一种很艰辛、漫长的治疗过程,心理疾病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联,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愿望,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雪消融的,所以来咨询时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四:把完善自我的责任推给咨询师

张先生受到婚姻问题的困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工作大受影响。咨询两次后,问咨询师:“我觉得您说得非常有道理。如果早做咨询就不会闹成今天这个样子了,现在真是进退两难啊!您经验丰富,见这种事多了,您说我到底离婚好,还是不离得好?”

咨询师语:像张先生这样需要咨询师帮忙做决定的人确实不少。但是心理咨询师是“助人自助”的职业,就是帮助你跨越心理障碍,达到心理成长的目的,然后自己作正确的决定。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左右为难的事情,我们不能总靠别人来左右自己的人生,通过心理咨询,找到自己心理的盲点,使自己的心理成长起来之后,是要靠自己来做决定,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心理咨询师如果帮助来询者作决定其实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减少了麻烦的心理分析过程,但是如果心理咨询师这样做,虽然迎合了来询者的心理需求,却严重违反心理咨询原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像小学生,如果家长经常帮助他写作业,这个学生是断然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另外,如果咨询师经常帮助来询者出主意、做决策,还会使来询者产生心理咨询依赖。不利于来询者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师只起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助来询者人格成熟的作用。“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

误区五: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工作

来询者中另一个极端的认识,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大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情绪问题也是需要治疗的疾患。

一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想不开,想开点就是了。病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其实,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一门分支科学,有着严重的诊疗程序,它们可有交叉,但不能等同。思想工作者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及集体意志。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咨询技巧、心理分析等手段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师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询者进行批评、教育。这需要咨询双方共同努力去战胜疾患,还有一些心理疾病是在脑内一些生化物质改变的基础上发病,单纯心理疏导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的,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治疗内源性抑郁症,决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取代的。

误区六、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王博士心理咨询


过去一二十年,提到“心理咨询,心理问题”这些字眼时,总会引起别人多想,有色眼光。认为这是羞于开口,很私密的事情,所以常常不愿面对。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人的人对“心理学”有了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剖析自己,愿意咨询医生以求得帮助。这其中,最大的误解是大家把心理医生等同于内外科医生了,认为咨询,检查,或者治疗后就会痊愈。殊不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专业的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你找到根源,分析问题,耐心引导,治疗解决。但最终,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你自己!

有一个词叫“心魔”,说的就是我们心里的另一个“我”,总是负面,消极,抵抗的“我”。心理问题会伴随终身,这个问题解决了,可能还会遇到下一个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时时与那个“我”沟通,博弈。好比我们看到自己从小到大的好朋友现在过得很好,有豪车豪宅,内心产生了嫉妒恼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调节心态,和“嫉妒恼恨的我”沟通,这个人不是你的好朋友吗?难到你不希望好朋友能有好的生活,而是希望对方过得很惨?如果现在角色置换,你的好朋友也这么想你呢?你的好朋友没有优点没有努力吗???我们需要假想很多问题,一一解答,让自己明白一件事,不要总想着,为什么发达的不是你???你怎么不想为什么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生在能吃饱穿暖的中国,而不是三四十年代,而不是贫穷不堪的埃塞俄比亚???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推翻,都可以反问。每个人的选择和经历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生活,接受生活的平凡和不同。

心理咨询不是可怕的,它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它能帮助我们,治愈的却是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