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也談低利率(中)——過去的“低利率”

在昨天的文末,我拋出了一個論點:“其實中國最近30年一直處於相對“低利率”時代”。這裡的“低利率”之所以要打上引號,是因為這裡並不是說過去30年中國銀行的利率體系絕對值很低,而是說中國過去30年銀行的利率體系相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嚴重偏低的。

以我國公佈的GDP數據看:1990年GDP 18873億元人民幣,到了2016年GDP 743586億元人民幣,是1990年GDP的39.4倍,26年間名義GDP的年化增長率高達15.18%。而同期1年期貸款利率從1990 8.64%逐步下行到2016年的4.35%,期間雖然在93-96年曾經高於過10%,但是各年平均來看大概是在6%~7%。而對應的存款利率就更低。1年期存款和貸款之間基本保持了300個基點左右的基準差。

由此可見,在改革開放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貸款利率相對於名義GDP一直是相對嚴重偏低的。對於企業來說在貸款利率和企業平均盈利水平(名義GDP)之間有將近8%的獲利空間。所以,企業只要拿到貸款基本上相當於白賺錢,因為社會的無風險利率遠高於貸款利率水平。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國內長期處於利率管制之下。國家通過利率管制壓低企業貸款的成本來刺激經濟高速發展,而同時又通過更低的存款利率保護了銀行的利差。所以,在這套體系中,最終是依靠犧牲儲戶的利益(遠低於社會無風險利率的存款利率)來達到刺激經濟起飛的目的。而銀行的淨息差來自於國家的利率管制保護,而非來自於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

這套體系並非是中國獨有的,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很多國家都曾經使用過類似的策略,比如: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日本和70年代的韓國,在他們經濟起飛的階段都是利率管制。實際上利率管制通過早期犧牲、壓制儲戶的利益幫助經濟快速起飛,在這一階段利率管制有其積極意義。但是,在利率管制條件下銀行的利潤來源於政府的保護,所以國有銀行勢必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這種策略下,對於銀行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其實很難說清楚,國有銀行通過利率保護獲得了利潤空間,但是同時也可能為了執行政治任務而造成更多的不良。

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股份行的崛起就成為必然結果。因為,股份制銀行在享受政府利率保護的同時又不用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所以,在沒有巴III資本限制前,股份制銀行的“野蠻”生長成為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之前成為了中國銀行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但是,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投資拉動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差。而在利率管制的大前提下,銀行勢必傾向於將貸款發放給風險更低的國企。而國企的效率隨著經濟的減速而開始下降,所以銀行的貸款成為呆壞賬的概率更大。同時,過低的存款利率也很難再吸引儲戶的資金。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率管制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障礙,利率市場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大部分銀行長期在利率管制的保護下缺乏風險定價能力,在後續的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銀行的分化將是不可避免的。

過去30年,存錢是最傻的行為,只能說所有的儲戶都在為國家的經濟起飛做貢獻。而真正獲益的是貸款做生意和貸款買房的那一批人。已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未來,畢竟拉長時間看真正的低利率必然會到來,明天我們再來談一下未來的低利率。

想擁有證券低佣金的點擊“粉絲福利”子菜單,剛剛上線了第二家國內券商的投資渠道。目前,粉絲福利提供2家國內頂級券商,1家海外券商的低傭渠道,必有一款適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