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何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何时醒悟


清朝的文字獄造成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本来秀才看书被风吹隨口便说了这二句,便成了笑话满人无文化而被下獄,像曹雪芹写J荣宁=府,抓个小辦是不成问题的。故真事隐,假语村言,才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兰竹94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以作者的身份,对于小说所作的题注。曹雪芹以看似自嘲的口吻,演绎了这“怀金悼玉”的红楼一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封建贵族社会的风云变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仅从字面意思来看:《红楼梦》看似满篇都是荒唐之言,实际上这字里行间都凝聚了作者饱含血与泪的辛酸感悟。正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只有曹公才知道其中浸染了多少苦楚悲辛。

要想理解曹公这句题诗的深刻含义,必须要从小说的行文结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等多方面来进行把握。

而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这里所谓的“荒唐”是“不解其中味”之人眼里的荒唐,并非是作者对于自己小说的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

荒唐是假,辛酸是真。尤其结合后半句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来看,这首题诗真正想表达的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绝与悲凉。在曹公看来,这带有家族自传色彩的血泪之作,能与言者无二三。

具体来看, “满纸荒唐言”,荒唐在何处:

从行文架构上来看,在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基础上,演绎了独特的世态人情。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世情小说的固定模式,在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基础上,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与起源。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并不奇特,但以一块无才补天之石作为世情小说故事开端的行文架构,却十分独特与罕见。

这块无才补天之石,只因听闻一僧一道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谈论人间富贵荣华,便凡心偶炽,而心向往之。于是在一僧一道的帮助下,无才补天之石幻形入世,在烟柳繁华地和温柔富贵乡,走了这么一遭。

不仅如此,作者还构造了“三生石上旧精魂”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为小说增添了浪漫色彩。尤其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随之入世的还泪之说,将这“怀金悼玉”的红楼一梦点缀得极为缠绵悱恻。

最为荒诞不经的是,小说中还多次穿插了一僧一道、茫茫大士和空空道人等幻异人士,不仅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且充满了佛道色彩。尤其太虚幻境的设置,将警幻仙姑与金陵十二钗女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充满了神秘色彩。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宝玉集“意淫、情不情和正邪两赋”于一身,充满了荒诞色彩。

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本就奇特,在思想行为上更是有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离经叛道之处。这样的一个富贵闲人,最喜欢在内帏厮混,讨厌读书上进,更是将那些劝他走经济仕途之道的言论视为混账话。

“无事忙”的宝玉,有很多惊世骇俗的思想。在宝玉看来,女子是水做的,男子是泥做的。只有女子能让宝玉感觉到清爽,而男子却是浊臭逼人。同时,宝玉还提出“鱼眼睛”理论,认为美如珠宝的妙龄女子,一旦结婚上了年纪就变成鱼眼睛。

如此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宝玉,还是警幻仙姑眼里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宝玉不仅对柔美的女子天生有一段“意淫”之情,而且对世间的自然万物怀有一种悲悯情怀。在那些婆子眼里,宝玉喜欢对星月抒怀,同鱼燕对话,是个糊涂人。

宝玉的这种“情不情”,在当时那个讲究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被视为“似傻如狂”。这种“正邪两赋”的秉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尤其后来的宝黛之恋,注定了是封建社会自由恋爱的殉葬品。宝玉的荒诞不经,在那个社会不易被理解。

而这看似荒唐的字里行间,却凝聚了作者血泪的辛酸之作,具体来看:

从创作历程上看,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布满了“草蛇灰线”的呕心沥血之作。

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部小说经历了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创作过程。这种艰辛,不仅是源于创作时间与精力的牺牲与耗费,而且还有写作技巧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独具匠心。

在小说中,曹雪芹多次运用谐音、谶语、对比等写作技巧,形成“真事隐,假语存”的叙事格局。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殊笔法,需要耗费无数心血与精力,才能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独特效果,也是作者深感辛酸的原因所在。

从创作情感上看,作者半生潦倒,无才补天,充满了“于国于家无望”的悔恨之情。

尽管宝玉身上有着“女清男浊”的美好特质,甚至有着厌恶经济仕途的精彩描写,但是作者也难掩自己无才补天的愧疚之情。从宝玉的判词《西江月》就可以看出,“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饱含了作者的忏悔之情。

在小说第一回,作者曾明确指出自己潦倒半生之罪,“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也正为如此,作者要为闺阁女子立传,不愿这些裙钗之美泯灭于自己的不肖之中。因而作者在为繁华易逝而伤感的同时,也不乏自责悔恨之情。

从创作主题上看,作者游历闺阁,历历有人,饱含“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情。

作为有自传色彩的世情小说,这里面有许多人物形象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在作者眼里,“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如花美眷,却抵不过似水流年的侵蚀和悲剧命运的扼杀。

在这样的书写过程中,曹雪芹内心充满了斯人已逝的悲痛之感。如此鲜活而美好的生命,却在作者的笔端被命运无情扼杀。这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思想主题,正是作者创作历程之中悲伤情感的流露与宣泄。

从创作思想上看,作者历尽炎凉悲欢,饱尝“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幻灭之感。

对于宝玉来说,让他悲痛的不只有贾府的由盛转衰,还有这所象征着他青春王国的大观园终将陨落。尤其是黛玉的香消玉殒,带走了宝玉此生最为深沉的寄托与眷恋。宝玉“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顿悟过程,正是作者充满幻灭之感的写照。

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追忆似水流年之作。对于他和宝玉这种经历过繁华旧梦的富贵之人来说,这种“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幻灭之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虚无之痛。宝玉尚且在遁入空门之中求得清净,劳碌半生的作者只能在回望里疗伤。

总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和自嘲的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珍视与感慨。曹雪芹所谓的“满纸荒唐言”,是因为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手法所造成的理解隔阂,而这正是其魅力无穷的原因所在。

“一把辛酸泪”,饱含了作者追忆繁华旧梦的忏悔之情、悲悯之心和幻灭之感。曹雪芹曾经担心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知音难觅之情,历经时代的变迁早已有了新的答案。那些“泪”与“痴”,让我们“慢解其中味”。


此笺


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清代作家曹雪芹洋洋洒洒写成的古文经典巨著,到目前为止,能读懂的人都很少。

当一个人的思维到了一种境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虽然曹雪芹拥有别人一辈子可望不可及的财富,和家喻户晓的名气,却是一个悲天悯人的败家子。

真正的智者行为都会被世人所很难理解,不被大家都懂的天才,往往都是孤独的存在。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感性写作活动,并不能完全以一种生活的理性自觉来控制。



燕子归巢作家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全书结束的第一百二十回又有“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形成首尾呼应。这里且抛开有关《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的争论,以及涉及全书内容、作者的疑团,只想说的一点是: 红楼开篇与结末的这两首小诗,一脉相承,内涵贯通(即使作者非一人,此处笔法意图何其一致,也可算高鹗先生用心良苦) 。两诗一总起,一束尾,形制虽小,信息含量却极大,与其说它是小诗,不如说是佛家偈语更为恰切。

清-郑板桥有“难得糊涂”之人生彻悟,曹雪芹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这一生,从出世到长大;从初涉生活,到入世渐深——先是纨绔锦衣,风花雪月;后是遍体鳞伤,痛彻肺腑。作者把这一切艺术地再现出来——小说里宝玉的生活轨迹是历尽繁华最终大彻大悟。而普通人之与《红楼梦》,缘何乐读,感动,热议,以至“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因为: 回首自身过往,有所触动,有所感慨,内心体验上,虽不似宝玉如此深刻,但大致都划过一道“出世-入世-浮沉-出世”的轨迹。

无论是“红楼”之外的作者身世之谜,还是“红楼”里边的四大家族跌宕兴衰,都是一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不二写照。作者笔下的“荒唐”不是狭义的荒唐,而是真的看透浮华,历尽红尘之后,对生活本质的一种彻悟;至于“辛酸”,因为此生先前有过的荒唐,这一刻还就是本真意义上的辛酸。

突然想起清-孙髯老先生题的昆明大观楼长联里的联句: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鱼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先生的长联,先对眼前五百里滇池“大观”作尽兴描写,再对彩云之南数千年尘封往事的回顾,最后的落点是七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三分“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的伤感。吟此长联,再回味红楼作者发自内心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感叹,还真的有诸多相似之处。




小园微吟


红楼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毛泽东说,红楼梦最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可以说,红楼梦在国际文学殿堂里也是耀眼的明星。

作者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整理成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读来皆是泪,十年辛苦不寻常。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小说,颇有点追忆似水年华的味道,是青春的挽歌,是逝去的美好,是无声的怀念,是痛苦而甜蜜的追忆。

我的理解,红楼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时光不能倒流,人生不能重来。假设,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一次,我们将会怎样更好的过好这一生?那个家族的悲剧能不能避免?如何避免?带着这样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作者开始讲述一个记载在石头上的故事,仙界的传说,人间的爱情,诗酒的繁华,家族的盛衰,娓娓道来,如在目前。

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跌宕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人生体验,敏锐的人生感悟,郁结成书,因此是一把辛酸泪。而大旨谈情的行文重点,以女性为中心人物的惊世骇俗,显然是满纸荒唐言。

当然,细细玩味字里行间的味道,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主旨绝不限于大旨谈情、追忆青春,更有着对家族命运、文化传统、礼教人伦、风俗人情、诗歌礼乐、建筑园林、望闻问切的切实描述。其中,对于家族兴衰的命运走向、家族管理的理论探讨、家族伦理的整体架构、子孙培养的深刻反思,都有着系统的阐述,有着非常实际的入世的日常意义。这就是200年后的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书中人物仍然鲜活的原因。红楼梦不动声色的风俗画,人物画,栩栩如生,画出了中国文化的魂,市井生活的态。有美好,有悲哀。我们看到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那荒唐中的真实,我们看到了尤三姐陨命鸳鸯剑那真实中的荒唐。那么多可悲可叹的人生故事,生长着,健壮着,凋零着,我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作者一再说美中不足,说好便是了,真是言浅意深。

是的,在我们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爱情到底有什么决定?人生到底有没有注定的命运?中华文化的礼义廉耻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进路在哪里?这些问题,沉重,却空洞,说得好听,叫深邃思考,说的不好听,那叫无病呻吟。有那闲心想这些问题,还不如多打两盘DOTA,多刷两条抖音,或者多加两天班,多琢磨琢磨怎么赚钱,怎么升职,更加实际一些。所以,这种茶余饭后的文字,不能给人经世济民的教益,只能作为助人谈笑的谈资,不是荒唐言又是什么???作者内心的沉痛和无奈,可想而知。

我很幸运,在35岁不大不小的年纪,读完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太年轻就读到它,可能因阅历不够而不能咀嚼那段心酸,年纪再大一些再读,生命中却不能更早的体会这些美好。是的,人生的遗憾,是不能再一次体会初读红楼梦时那种震撼和感动。因为,那些荒唐言、辛酸泪早已通过坐着的笔尖,流入你我的脑海,滋润那个永远的大观园。


种商养禅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曹公红楼一梦,却是半世心酸。

虽是,含玉而来,降于王府,出身名门,生在贵族,食天下美味,享人间鸿福。醉红颜,数风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然而,无奈中道败落,花天塌,酒地陷,树倒红颜散。转眼间,富贵人儿就落了难,眼看着,天上的主儿跌落在尘世间。

正所谓,世事无常,荒唐人生辛酸泪,谁人解得其中味?

富贵轮回贫贱,谁曾想到,半生红楼梦,能不叹自己?

正如曹公书中所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李一非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满纸荒唐言》一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的大意是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

  从该诗中看,“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黑暗的揭露,以及当时社会必然要走向灭亡道路的暗示。当时的儒生也认为这是“弥天大谎”,所以,作者是以愤怒的心情写出“满纸荒唐言”的,作者虽有自我解嘲的意思,但其实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感,所以说他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红楼梦》著作的。他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在这里诉说了他难以明言而又怕世人误解的无奈。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虽然,曹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周汝昌先生如是说。


第一若水


大家好,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我喜欢文化,热爱文化。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

曹雪芹先生生于富贵,但总算流浪。他的曾祖曹玺是江宁编织,曾祖母则是康熙皇帝的乳母,他的祖父曹寅,这是康熙伴读,后来继任江宁编织,他的叔父辈曹颙,曹頫都曾任职江宁制作\r

可以说是一家三代受尽康熙荣宠,家世显赫,一时风头无两。在雍正五年,曹家的昌盛落下前奏,曹家被检查。这一系列的现实都与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阅历相符合。\r

以上就是有关于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同时希望大家能学习到更多的文化,全面提升自我文化知识,提高自我素质,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明天。\r


泽林讲八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五言绝句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开篇用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灵性已通,打动凡心,想到人间去享一享荣华富贵,引出一段陈迹故事。以此作者是想告知人们,这个故事不是真的,是借甄士隐之口,把真事隐去了,这本书的内容是荒唐的言论,是虚构的内容,大家不必对号入座。虽说内容是虚构的、荒唐的,但书中所言的故事是感人的,绛珠草为了报答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说道:“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一把心酸泪”既是故事本身的还泪一说,也是作者在告诉世人,他是用一生的血泪心酸来完成这本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写的是“满纸荒唐言”但作者还是希望能有真正读懂这本书,真正理解他的人。





诗词爱好


前半句“满纸荒唐言”指《红楼梦》这部作品,在曹雪芹先生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以及这本书被后人续写完成之后,都是不被承认的。

后半句“一把辛酸泪”我是这样理解的,是自己对家世沦落无可奈何,以及前后落差的无奈之情。正如小说中这样一句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自己如今孑然一身,无力回天,只剩一把心酸。

曹雪芹先生生于繁华,但终于沦落。他的曾祖曹玺是江宁织造,曾祖母则是康熙皇帝的乳母,他的祖父曹寅,这是康熙伴读,后来继任江宁织造,他的叔父辈曹颙,曹頫都曾任职江宁制造,可以说是一家三代受尽康熙荣宠,家世显赫,一时风头无两。在雍正五年,曹家的繁荣落下序幕,曹家被查抄。这一系列的事实都与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经历相符合。

作者在书中化身贾宝玉,一方面回忆往昔的荣华,但同时又在深刻反思这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原因。比如作者写贾府作为封建特权阶级,靠剥夺维持生存,主子们只知享乐纵欲,后代多堕落无能;封建家族内部的激烈矛盾和斗争,比如婆媳之间的斗争,王熙凤和邢夫人,还有主仆之间,如王夫人和晴雯。

贾宝玉在作品中欣赏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同情其不幸的命运,却又无可奈何的悲痛,或许只是曹雪芹在借贾宝玉对少女的喜爱,抒发自己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作者深深地陷入矛盾之中,她蔑视封建道德绝望,却又找不到出路,充满了孤独感和转瞬即逝的破灭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