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残游记》中的淮安方言


《老残游记》中的淮安方言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自青年时起即定居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书中写景状物,颇具淮安方言特色,现例释如下,与各位朋友分享。
[连跑是跑]
第十三回:……谁知那一天夜里,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见稀里花拉,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那些村庄上的人,大半都还睡在屋里,呼的一声,水就进去,惊醒过来,连跑是跑,水已过了屋檐……
在淮安方言中,“连跑是跑,,是因着急不停跑,有“虽跑得不停但仍嫌不够快”之意。例如:“我虽连跑是跑,但到车站车已开了。”“连……是……”可与许多动词搭配,表示一种持续动作,如“连走是走”、“连写是写”、“连打是打”、“连问是问”、“连催是催”等等。
[一替一] yī tì yī
第四回:那知这张李二公,又亲自到厢房里来道谢,一替一句又奉承了半日。
第十九回,P204,第3行:两人闷酒一替一杯价灌,不知不觉都有了几分醉。
在淮安方言中,“一替一”是指说话或干事的人轮流交叉进行。如:“他们两人一替一车,不到半天就把肥料运到田里去了。”


[只声] zhǐ shēng
第二十回,P205,第7行:张大脚连忙跑过来说:“您二位别只声。这陶三爷是历城县里的都头,在本县红的了不得,本官面前说一不二的,没人惹得起他。您二位可别怪,叫他们姊儿俩赶快……
淮安方言,只声,谓出声。
[心服情愿] xīn fú qíng yuàn
第十六回,P165,第11行:……如果心服情愿,叫他写个凭据来,银子早迟不要紧的。
淮安方言,亦说甘心情愿,意谓心里服气,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超] chāo
第十六回,P168,倒5行:……两只手超在袖子里,头却不在枕头上,半个脸……
淮安方言,超,即放,笼。意谓两只手笼在袖子里。
[直穿]
第十三回,P140,倒3行:原来翠环本来知道在客人面前万不能哭的,只因老残问到他老家的事,又被翠花说出他二年前还是个大财主,所以触起他的伤心,帮眼泪不由的直穿出来,要强忍也忍不住。
淮安口语,谓直流,直滴的意思。
[大前儿] dà qiánr
第十二回,P122,倒5行:店小二道:“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了,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

淮安方言,口语,大前天的意思。
[躲懒] duǒ lǎn
第十二回,P121,倒4行:“……不是躲懒,也不是拿乔,实在恐不胜任,有误尊事,务求原谅。”
淮安方言,偷懒,逃避工作或劳动。另,拿乔也是淮安方言,意为故作难色以自抬身价。
[定归] dìng guī
第八回,P82,倒4行:等到忙定归了,那满地已经都是树影子,月光已经很亮的了。
淮安方言,指某件事已经办妥当、忙“一当”了,事情做结束了的意思。
[作兴] zuò xīng
第七回,P68,倒3行:若论那些大盗,无论头目人物,就是他们的羽翼,也作兴有一个被玉太尊捉着的呢。
淮安方言,和“应该”有关系,但和应该又有不同,表示的是根据传统礼俗是准许的,情理上是需要的,作为习惯的。比如说“端午节作兴吃粽子”这句话中的“作兴”换成“应该”虽不算错,但就是没有“作兴”所表示的意思到位。“不作兴”也同样如此,比如说“晚上不作兴去看病人、送礼不作兴送钟”等,换成“不应该”也可以,但就是没有“不作兴”贴切。
“大盗相传有这个规矩,不作兴害镖局的。”(第七回,P69,第2行)这里的“不作兴”就是不合规矩。楚州人请人评理时常会用到“作兴不作兴”这句话,这就不是简单的“应该不应该”所能替代的了,这里还包含着许多生活中的常理和民俗上的规范。民俗有的可以讲出道理,有的道理虽然现在不一定能讲得出,但最初总有一定的缘由,沿久成习,大家都这么遵守了。民俗虽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具有道德、伦理、习惯上的约束力,所以“作兴”就不是“应该”能对应的了。

作兴口语也可说“作”。如,“若当朝山访道的时候,单身走路,或遇虎豹,或遇强人,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第七回,P67,第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