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给朝廷练兵,练出了称帝的班底

皇帝谁都不信,反而成了机会

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军中暗流涌动,朝廷也不清净。

皇帝和宰相吵架了,事情源于一桩县令贪污案。

皇帝郭荣认为,贪污就要严惩:“身为亲民之官,竟贪污到如此地步,应当依法处死。”

宰相范质回奏说:“监守自盗,固然有罪,但即使贪墨数额再大,依法也是罪不至死。”

郭荣大怒,厉声问道:“法律自古为帝王所定,本就用来防止奸邪之辈。现在朕立法,杀个贪官,这不算酷刑!”

范质摇摇头,义正词严地说:“以陛下的名义杀他,当然可以。但若交给朝廷,以律法之名处死,臣不敢签署。”[1]

赵匡胤也听闻了消息。当今天子励精图治,明察秋毫,看来国家由乱入治已经不再遥远,这真是再好不过。

只是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陛下是否太过事必躬亲?当年七月,河南府(治洛阳)推官(河南府属员,主管当地司法事务)高锡就曾劝谏郭荣,应该让百官各司其职,皇帝垂拱而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主上您事必躬亲,这是对谁都不信任。

可是郭荣根本不听。

给朝廷练兵,练出了称帝的班底

事必躬亲的周世宗郭荣,几乎谁也不信

郭荣也有自己的苦衷。大周建立以来,他在开封城一共才待了一年多,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亲信故吏;尤其是他未曾染指的军界,骄兵悍将更是跃跃欲试。

郭荣害怕,怕自己压不服群臣。毕竟天下刚刚转危为安,“天子轮流做”的习俗还远未消除,这时候自己去“垂拱”,天知道这帮文武大员会搞出什么事来。

所以,郭荣自从即位以来就表现得极为强势,甚至咄咄逼人。硬仗要亲自打,政务要亲自理,当然,亲信更要亲自培养。

而且,郭荣对百官略显刻薄,稍有不顺,即用峻法。乱世用重典,这本是治国之道。但对于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的郭荣,这似乎不是最好的道路。因为人们怕他,也使得人心永远也到达不了他的心里。

有时,外表越强势,内心就越脆弱。

赵匡胤似乎看到了郭荣的弱点,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对郭荣,对张永德,对李重进,处处示弱。一个人的强弱,并不取决于表象。天下至柔,驰骋至坚。

郭荣真正的猜忌,赵匡胤要到六年后才能亲身体会。郭荣的孤寂,却让赵匡胤想起孤身一人在潘原县被打劫的狼狈。从皇帝到大臣,满朝文武都在跑马圈地,树立亲信,我赵匡胤是否也该培养自己人?

郭荣绝对没想到,从这一刻起,背景单薄的赵匡胤,被自己一步步扶持为实力雄厚的军事强人。

给朝廷练兵,练出了自己的皇位

按照郭荣的安排,除了从侍卫亲军抽掉兵力补入殿前军以外,殿前诸班的兵力全部从各地选拔。郭荣要通过这次选兵,将地方豪杰全部纳入朝廷,这样不仅壮大了禁军,更削弱了藩镇。

新入营的士兵,往往会与主帅产生特殊关系。当年,赵匡胤就是这样,搭上了郭荣这艘大船。选练士兵,尤其是招募新兵,绝对是扩张势力的好时机,这对赵匡胤来说十分有利。

但是如何练兵,这就有讲究了。

最好的办法,似乎当学郭威。郭威虽然也以严肃军纪著称,但他更拿手的却是一手送钱、一手掏心,稳稳收住军心。不过,当郭威的感染力所不及时,就要出事。他手下的士兵骨子里依旧是有主帅无军法,所以谁也拦不住他们抢劫开封,谁也拦不住他们聚众闹事,谁也拦不住他们临阵脱逃——就是郭威,有时候也不行。

郭荣的驭人之道虽然略显偏颇,但对于恶习成性的军队似乎特别有效。何况殿前诸班要招募一批新兵,绝不能让他们刚一进入部队,就染上老兵油子的恶习。

所以赵匡胤决定,恩威并施,情法并重,刚柔并济。

给朝廷练兵,练出了称帝的班底

民间都说赵匡胤练兵的时候,“练”出了盘龙棍(双节棍),这玩意也算是刚柔并济了

刚的一面,赵匡胤采用了最朴实的办法:吃苦。

吃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要求将士不能穿华丽的衣服,不能穿长过膝盖的衣服,不能在军营中吃鱼喝酒,否则都要受到惩罚。[2]

发兵粮时,军营在城东的,要跑到城西的仓库去取米;在城西的,要跑去城东取米。而且不许雇人或者推车,必须自己把粮食扛回营地。[3]

甚至对于战马,赵匡胤都非常苛刻。骑兵一早出城训练,等到晚上回来才能喂马,而又不让马吃饱。[4]

凡此种种,就是不让将士们过舒服,就是要让将士们吃苦。这是训练士兵、增强士兵战斗力的需要,更是维持军纪的需要。

不过刚则易折,军法可以维持秩序,但要想让这些新兵效忠自己,赵匡胤还必须动以真情。于是,柔的一面,他仿效郭威,亲自练兵,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他还把自己发明的进攻套路亲自传授给将士们,据说这门功夫,后来被少林寺整理成著名的太祖长拳。武功冠以帝王之名,在中国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

殿前诸班招募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渴望出人头地,幻想一夜成名,甚至可能盲目崇拜。显然,一战成名的赵匡胤对他们有十足的吸引力。加之赵匡胤豪爽大方,骨子中透着一股侠气,到哪儿都能打成一片。

在赵匡胤的努力下,殿前诸班选练完成。郭荣披上戎装,亲自来到校场检阅。

给朝廷练兵,练出了称帝的班底

袁世凯:给“朝廷”练兵,居然还有人比我更会练?

但见万马奔腾,动如烈火;甲胄凛凛,不动如山。随从史官提笔记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郭荣冷峻的脸上,露出罕见的微笑:朕的手中,终于拥有强大可靠的亲军!

张永德指指点点,也兴奋异常:我殿前司雄兵如此,何惧侍卫亲军!

李重进斜着眼睛,看了郭荣与张永德一眼,并未作声。

没人注意到,将台上,发号施令的赵匡胤是如此轻车熟路,挥洒自如。

因练兵之功,赵匡胤被正式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永州防御使。

近千年后,有一个人,也为朝廷编练出了一支新军。

那个人,名叫袁世凯。



[1] [宋]王琪《国老谈苑》卷一“范质守正不回”条。

[2]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后山谈丛》卷二“太祖军法”条。以下练兵相关内容,均参考了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的练兵之法。

[3] 《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

[4] [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太祖善训戎旅”条,《宋朝事实类苑》卷一《祖宗圣训·太祖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