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这次疫情,教会我们太多道理。


宅家一个月,我又认清了一个事实:


以前以为没时间看书学习是因为太忙,这次终于知道了不是没时间学习,而是我本身就是个大懒蛋。


大中小学生就算再不情愿,每天始终泡在网课里汲取知识。而再看看这些这段时间崩坏的娱乐追剧App,就能知道——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真的是太奢侈了。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自制力不够

时间也没有


本以为宅在家里有了大块时间,可以踏踏实实地把拖了一年没看的《经济学原理》啃完,但我惊恐地发现自己的专注力比想象的还要差。


上班所积累的摸鱼技巧,在学习过程中用的得心应手、登峰造极。


说了三点开始学习,那就要三点开始。提前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行。不小心歇到了3点01分,那就干脆凑个整,玩到3点半再开始。


看了两页序言,顺便拿起手机,看一眼推荐栏的新闻。紧接着打开微博搜详情,对着互撕评论里看得津津有味……锁屏后突然想起:

诶?我刚才打开手机要干什么来着?


现代人的专注力已经完全被摧毁了。研究显示,几乎每隔6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即使没有手机的诱惑,但失去了老师的督促、家长的鹰眼、交作业的慌乱以及deadline的紧逼,成年人在学习中更容易放飞自我。


好不容易静下心坐在书桌前,恰好掉了一根头发,立刻觉得“好有意思呀”!


平时对猪窝似的房间熟视无睹,偏偏拿起书看了两页,突然想去洗个衣服,甚至心血来潮开始搞全屋大扫除。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在放长假的时候,连珍贵稀缺的大块时间都利用不好,更别指望平日在多线操作的世界里,高效利用碎片或夹缝时间学习了。


计划在每晚八点黄金时间背50个单词,突如其来的电话会议却打乱了一切,挂断已经是22点,还要改一小时方案,熬夜学习根本不现实,难道明天上班想迟到吗;


准备司考,认真看了两章节,孩子却饿了哭了磕了尿了拉了吐了,从书桌起身的瞬间就要化身为保姆/医生/厨子/后勤/服务生/心理辅导员......折腾了俩小时才把娃送上床,自己也一头扎在枕头上鼾声如雷;


周末刷到别人出去玩、泡酒吧、聚餐social的朋友圈,最次的也是歪在床上悠闲地啃炸鸡追综艺,而自己却茕茕孑立,在黯淡的灯光下看书。


境况过于凄惨,对比过于鲜明,这谁顶得住啊?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这时候才知道,传说中那些边工作边轻描淡写拿下MBA、CPA、司考以及完成各种高质量学业的大神,要么是超出常人的自律,要么有着充足的可支配时间。


别人的鸡汤闻着鲜,自己动手做却发现一言难尽。


成年人的学习

必须得花钱


对于成年人来说,不付费的学习都是伪命题。


举个例子:人到中年,突如其来的学习大多从英语开始。


免费学习的情况是这样的:某人的朋友圈突然开始分享xx单词打卡,xx英文书籍阅读链接,连微信名也改成了洋气的Cassie,一副马上要跳槽外企、出国留学的架势。


一周后,99%的人都会被激情的浪花拍死在沙滩上,只有残存的分享链接证明着:爱过,很短。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学生的学习要考试来约束,而成年人的自觉靠花钱来维系。


1288元的全年《经济学人》,订!9500的半年的英语VIP私教课,报!


一掷千金的痛感至少能把好好学习的决心延长到几个月,但半途而废的人也可以把任何课程鸽成健身卡的模样。


“David老师,今天单位加班,先不上了”

“明天晚上有个重要客户,要面谈”

“我本周出差,再下周亲戚来家里”

“Amanda老师,我没做完作业,不好意思来上课了”……


舍弃少量的学费换来逃课自由,还不会被老师骂,似乎也值了。唯一的后果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效果打了不止五折。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一掷千金的痛感可能不高,付费自习室应运而生。


据上海某自习室店主介绍,白天来上自习的,多为有考研/考证需求的年轻人,但下午6点后,“来上自习室的年龄层就往上迈了一个台阶”


每小时5-10元的付费,换来简单的书桌、不玩手机的监督、和众人一起学习的氛围。看书的每一秒都在花钱,学习效率不好说,但姿态至少是做足了。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学习

中年人的精神避难所


学习的姿态,似乎是对抗焦虑的最佳出路。


当青春逝去,智慧却迟迟未能降临,危机感随着年龄日渐滋长。


本想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却发现头脑风暴时还不如00后实习生想到的点子多;本想以阅历和知识作为护城河,却发现只能在聊“三战会不会爆发”时瞎扯两句;本想三十而立,结果快到30岁了,却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玩手机的胖子。


焦虑触发了重新学习的冲动。


突然觉得学习的时间不够,想做点些什么把时间利用起来,于是造就了“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时代。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0亿元。据克劳锐统计,

付费用户群体25-35岁群体占比近六成


知识付费,几乎已经成为中年人的“权健”。但一轮狂热后,反而引发了新一轮焦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没什么进步?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在很多人的价值体系中,“努力”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情。


思考才是学习的最大价值,而恰恰“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最常见的,就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对于成年人来说,想清楚“为什么学习”和“坚持学习”同等重要。


否则今天学英语、明天考个证、后天又搬回来一堆经济分析书、大后天一冲动,又报了一门小语种,学习进度永远在激情——放弃之间循环。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当然,“学啥啥不行,半途而废第一名”的中年人,也有学习热情和能力爆棚的时候。


比如——跟着全网学做凉皮、蒸包子、做花卷、烤面包。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曾经只会点外卖煮泡面的笨拙中年人,在短时间内经过高效厨艺学习,已经成长为能分清大葱青蒜、素能拔丝白薯、荤能卤猪蹄的大厨。


要是把琢磨吃的精神头用到学习上,现在你可能已经当上哈佛教授了。


宅家的我:干啥啥不行,假装学习第一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