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西安是我國人氣最旺的古都之一 ,其中旅客必去最負盛名的景點,乃是秦始皇陵博物館;無數中外旅客都欲爭相目睹始皇帝的風采,但秦始皇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去不回,人們只能從其陵墓中,對始皇帝的雄風窺探一二;其實目前開放的兵馬俑坑,並非是我國主動開掘,而是在陵墓被盜之後,採取的搶救性發掘成果;而且如今秦始皇陵的方位與範圍,已經被考古學家測定,但為何不進行全面挖掘呢?這其中是有門道的,聽編者為您仔細科普。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我們能一睹“地下部隊”兵馬俑的風采,必須要感謝無數為考古努力的工作者,其實考古是一項有爭議的科學,除了墳墓在中國人意識中的特殊地位外,也受世人對盜墓賊的憎恨影響;其實我國考古學都是被動進行,大多數都是在古墓被盜,以及某地施工無意中發現之後,為了避免文物被二次破壞,展開的搶救性挖掘工作。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自從秦始皇陵現世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郭沫若曾帶領眾多考古學家緊急趕往西安,對秦皇陵展開科學勘探;但是由於當時的考古技術有限,專家們只能知曉秦皇陵的大概位置,對於其中文物的挖掘,並沒有太大信心;郭沫若曾給考古部門寫信申請挖掘,但有關部門認為,我國還不具備挖掘秦皇陵的條件,貿然挖掘會損失大批珍貴文物,於是就緊急叫停了關於秦皇陵的挖掘工作。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事實證明這一策十分正確,目前的考古技術,並不能保證能完好保存墓中文物;在搶救性發掘兵馬俑之時,就因為技術問題,由於氧化與空氣中的細菌,使地宮中大批文物瞬間蕩然無存;目前開發出的兵馬俑坑,只是秦皇陵的冰山一角,按照古籍記載與秦始皇傾國之力,能斷定地下尚有大量兵馬俑存在;如今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原先也是更生動的彩色,而出土後由於氧化問題,全部都變成了灰色調;這也是有關部門下令停止發掘的原因;秦始皇陵可以打開,但如何保護好其中文物是最大的問題,兵馬俑坑的挖掘就是前車之鑑;當時德國與日本號稱,可以讓兵馬俑的顏色保存時間增加,想要與我國共同發掘秦皇陵;但外國人的顯然別有居心,最後被我國斷然拒絕。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此外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說,秦皇陵中存有大量水銀,近年來考古學家也通過現代化儀器,發現秦皇陵土壤中的汞含量大幅超標,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言非虛;眾所周知水銀具有極強的防腐性,同時毒性也很大,對盜墓賊有著很強的震懾力,因此水銀被古人在陵墓中廣泛使用,大量的水銀也是考古中暫時難以解決的障礙。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考古學家通過衛星地形圖,發現秦皇陵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別有門道;當時秦始皇一統天下,網羅眾多能人異士設計建造陵寢,衛星顯示秦皇陵所處的山脈,宛若一條巨龍盤亙在大地之上,而秦皇陵的位置,恰好坐落在“龍眼”之上;對此考古專家們不禁感嘆,如此精妙又豪氣的選址,不愧是千古雄君;受傳統文化影響,風水學在中國人心中也有著獨特的影響力,其實風水學中暗含著許多地理與生態知識,慢慢的變成了一項傳統習俗;出於對祖先的尊敬,與對地理生態系統的敬畏,地處龍眼之上的秦皇陵,也不可輕易挖掘。

秦始皇陵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地形圖後,專家:不愧為千古雄君

由於不具備保存文物的條件,加上不可擅自破壞秦皇陵周邊生態環境,所以縱使知曉秦皇陵的範圍與準確位置,也不能擅自挖掘;不過相信現代考古學水平的不斷進步,恢弘浩大的秦始皇陵,總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陵發掘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