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李鴻章遭打擊,宣告慈禧專制開始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朝派出唐景崧帶兵入越南支援黑旗軍作戰。3月12日,中法北寧之戰中,清軍和黑旗軍被擊敗,丟失了北寧這個清軍在越南境內最重要的據點。

北寧戰敗後,左庶子盛昱上奏疏彈劾軍機處:

“惟有請明降諭旨,將軍機大臣及濫保匪人張佩綸,均交部嚴議處,責令戴罪立功,認真改過,諱飾素習,悉數湔除。”

戰敗後被彈劾,也是正常的事。沒想到的是,慈禧藉此機會,裁撤了軍機處全班大臣,原來的五位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寶鋆、李鴻藻、翁同龢、景廉等全部被罷黜。

是為“甲申易樞”。

表面上看,甲申易樞是戰事失敗後對責任的追究。實際上,遠遠沒有這麼簡單,甲申易樞是辛酉之變後慈禧發動的第二場政變,它的意義相當巨大,直接影響了之後的晚清政局。

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李鴻章遭打擊,宣告慈禧專制開始


要理解甲申之變的意義,首先要明白在易樞前朝堂的政局。

自從辛酉政變之後,慈禧通過一系列手段,掌握了朝政,和兩宮太后一起發動政變的恭親王奕訢,則在之後的權力爭奪中逐漸失勢,成為被壓制的一方。

雖然如此,慈禧的權力還沒有大到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恭親王代表的是清朝的宗室力量,慈禧如果想要徹底專權,建立起自己的專制統治,宗室力量是她必須要擺平的一個對象。奕訢雖然不再能和慈禧分庭抗禮,但影響力仍在,在朝局裡還發揮重要作用,還有相當的政治實力。

也就是說,宗室力量始終在牽制著慈禧,不讓她獨掌最高權力,這是政局的一角。

除了奕訢,還有李鴻章,這是政局另一角。

李鴻章所代表的,是地方派實力大臣的力量。這些人大都是從太平天國戰爭中起家的漢人大臣,手握實權。拿李鴻章來說,他既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又是淮軍領袖,身居要職,地位顯赫。

而李鴻章和奕訢的意見在很多時候是一致的。比如在中法戰爭中,李鴻章是主和派的代表,奕訢雖然態度要曖昧一些,但也是傾向於主和,希望以退讓保和局,從政見上看,兩者趨於一致。

所以,這個時期的政局就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關係。慈禧一家獨大,但還無法隻手遮天,她就是三角形中那個90度的直角,恭王和李鴻章構成了三角形的另外兩個角,他們兩單獨都無法和慈禧對抗,但如果聯合起來,隱然有可以抗衡慈禧的資本,因為恭王有政治力量又代表滿人勢力,李鴻章有軍事力量又是漢人重臣。

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李鴻章遭打擊,宣告慈禧專制開始


​在這個三角形之外,還有另一股力量。

中法戰爭中,朝廷的決策始終在戰和之間搖擺,是因為還有另一股力量:清流派。清流派以御史、翰林們為主,他們手裡沒有什麼實權,參政的手段以放言清議為主,這時清流派的代表是李鴻藻和翁同龢,以李鴻藻為領袖,他們兩人同時也是軍機大臣。

清流派是堅決的主戰派,他們抨擊任何主和的言論,一門心思要跟法國幹到底,這就跟李鴻章和恭王針鋒相對。當然,除了清流派,還有不少大臣也是主戰的。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對於慈禧來說,出現了一個機會——支持哪一方。

如果慈禧也主和,那麼清流派叫得再兇也無濟於事,把握政局的三角形達成一致,清流派只是邊緣力量,無法構成什麼實質影響。

如果慈禧支持清流派,那主戰的力量就有了實力加持,他們的呼喊聲將被成倍放大。

當然,慈禧是個老道的政治家,她不會這麼貿然表態,但慈禧只要不表態,也就相當於表態。

面對鋪天蓋地的主戰呼聲,李鴻章的反對也無濟於事,軍機處也只能順應呼喊,做出主戰的部署。

主戰還是主和,並不是慈禧的頭等大事,她所要首先考慮的,是怎樣鞏固自己的統治,軍機處就是她手裡的一條鞭子,用來抽打奕訢和李鴻章。

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李鴻章遭打擊,宣告慈禧專制開始


慈禧的策略

支持主戰,對於慈禧是個一箭雙鵰的策略。

如果戰事勝利,清軍擊敗法軍,那當然是好事。此前主和的李鴻章聲譽會遭到破壞,傾向於主和的恭王也是如此。

如果戰事失敗,清軍敗於法軍,那麼從政治上來說,對慈禧也是好事。好處在於戰敗總有人要負責,誰來負責呢,可以就此把責任歸咎到軍機處那裡,因為 執掌軍務是軍機處的職責之一,如此作為軍機的領班軍機奕訢,必定是首要的背鍋者,這樣就有理由對奕訢開刀。

隨後的戰事進展證明了慈禧的策略。清軍在北寧遭遇失敗,國內震動。慈禧就此大動干戈,把軍機處全班罷免,換上了奕譞、世鐸、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等人,從此軍機處也完全操縱於慈禧手中,她實現了真正的大權獨攬。

北寧戰敗後這個時間點的選擇也很有深意。從戰爭進程來看,北寧之戰發生在戰爭初期,發生在越南境內,軍機處還可以調整策略,努力挽回戰局。

但慈禧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她要的就是北寧之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以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同樣,可以從北寧之戰後的戰爭局面看出端倪。北寧戰後,慈禧新任命的軍機大臣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能力,奕譞、世鐸這幾個人,能力平平,沒有一個人能和奕訢相比。對於這次易樞,世人的評價是“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他們存在的作用,只是慈禧藉以控制軍機的手段。

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李鴻章遭打擊,宣告慈禧專制開始


易樞的結果

奕訢被罷免後,徹底失勢,在政治上被宣判了死刑,從此遠離政治,最後鬱鬱而終。

甲申易樞對李鴻章也造成巨大影響,他的政治地位一度風雨飄搖,時人傳言“撤 退樞府諸公,並嚴諭伯相(李鴻章),亦責其膠執成見。是殆欲逼使附和廷臣主戰耳。”

易樞之後,被委以重任的是前往上海談判的曾國荃和以欽差之名赴閩的左宗棠,李鴻章尷尬地坐上了冷板凳。這實際是慈禧進一步打壓李鴻章的手段,因為左、李素來不和,這樣的差遣能激化兩人的矛盾,坐收漁利的還是慈禧。

甲申易樞之後,李鴻章雖然仍身居高位,但他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已經被削弱,大不如前。

恭親王的倒臺,宣告這個曾經穩固的三角形坍塌。李鴻章失去了在中央的代言人,他的很多政治訴求都無法上傳於朝廷。

比如,中法戰爭結束後,開始向西北用兵。朝廷下旨讓劉銘傳協助左宗棠西征,李鴻章當時一直想修建鐵路,但幾次上疏都沒有結果。

劉銘傳進京前先到天津來拜望李鴻章,李鴻章藉機讓劉銘傳面聖時先呈遞奏摺,要求修建鐵路,給光緒帝施壓。也就是說光緒帝若不同意修建鐵路,那麼劉銘傳就不出山,結果這一次清政府還是沒有給予答覆,李鴻章的目的未能達到。

李鴻章真正能穩固住自己的地位,不至於進一步被打擊,還是因為左宗棠的趨勢。左宗棠病逝後,原來左李相抗衡的局勢被打破,慈禧也就失去了制衡李鴻章的一個手段,李鴻章的地位才再次得以穩固。

奕譞曾經告誡軍機處:

湘淮素不相能,朝廷駕馭人才正要如此。似宜留雙峰插雲之勢,庶收二難競爽之功。否則偏重之跡一著,居奇之弊叢生。

而在甲申易樞之後,除了張之洞等個別人,清流派也被慈禧順手清理。

理由也很簡單,慈禧並不喜歡清流派,在中法戰爭裡,清流派只是慈禧利用來實現自己政治目的的工具,奕訢被罷黜,李鴻章被打擊,清流派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除了領袖李鴻藻、翁同龢被趕出軍機,其他清流大臣如陳寶琛、張佩綸、鄧承修等被慈禧以會辦軍務的名義派遣出京,玩了一出借刀殺人,最後各自被充軍或降職。

時人對於慈禧的借刀殺人也看得很清楚,多有評價:“西太后久惡清流,故使書生典戎,以速其敗”。

1884年甲申易樞,恭親王被罷免,李鴻章遭打擊,宣告慈禧專制開始

所以,甲申易樞只是慈禧精心策劃的一場政變,目的是為了同時打擊奕訢和李鴻章。它是慈禧繼辛酉政變後發動的又一次成功的政變,原來穩定的三角制衡關係被打破後,慈禧從此一家獨大,再也沒有人可以制約她,也就開啟了晚清慈禧太后獨自執掌最高權力的專制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