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歷史的弔詭:對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評”


歷史的弔詭:對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評”

乾隆帝



許多學者都愛說一句話:“歷史的弔詭”。

那麼什麼叫“歷史的弔詭”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般民眾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往往受許多因素干擾,其結果就是民間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學界評價不一樣。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在歷史研究者看來,至少在歷史領域,許多時候普羅大眾的“眼睛”不但不是“雪亮”的,甚至有可能是“盲”的。

而這種民間口碑與歷史專業領域評價截然相反的情況,就被稱作是“歷史的弔詭”。

比如雍正帝與他兒子乾隆帝的評價問題。

拜《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所賜,清世宗雍正帝在民間一下子擁有了極高的聲望,是個人就能說出雍正帝在位時所實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耗羨歸公”政策是如何如何的好。

而乾隆帝的名聲這些年因為互聯網傳播的緣故,變得極差,可以說乾隆帝敗家子的人設算是“穩了”。

可如果我們稍微梳理一下史料,就能發現真正對老百姓比較冷酷的是雍正帝,而乾隆帝繼位後一些政策,是實實在在讓普通清朝老百姓獲得了一些好處。

清朝一共二百七十六年,清朝老百姓真正過上比較輕鬆的日子,可能也就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年這短短的三十年。

現在輿論都以為清世宗雍正帝心繫老百姓,其實清世宗對老百姓是很冷酷的,比康熙帝都要冷酷。

因為雍正帝上臺後面臨的是西北戰爭以及朝廷普遍的虧空,作為一個農業社會,發展工商業當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就是“搜刮民財”。

當然,雍正帝肯定不會自己主動說我要搜刮民財,但是他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在搜刮民財,只不過他沒有直接搜刮,而是拐了一下彎,讓官員們去搜刮。


歷史的弔詭:對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評”

雍正帝


這就是所謂的“耗羨歸公”,我之前一篇文章詳細描繪了雍正帝“耗羨歸公”是如何導致民眾負擔增加的,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只簡單說一下,在雍正帝實行“耗羨歸公”政策之前,就有大臣反對,認為肯定會出現“耗羨之外再添耗羨”的情況,甚至雍正帝都默認了肯定會出現這一情況。結果也正如這位大臣所料,推行“耗羨歸公”第一年,四川等省份就出現了“耗羨之外再添耗羨”的情況。

而雍正帝對此情況可以說無動於衷。

真正想辦法解決老百姓負擔的反而是他的兒子,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帝上臺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官方火耗。

比如山西人丁銀官方火耗是每一兩加徵一錢兩分銀子,山西各地再擅自增加五分到八分銀子的額外火耗,在雍正朝,山西老百姓僅人丁銀一項,實際負擔就是一錢八分到兩錢銀子。

而乾隆帝一上來就宣佈全國範圍普遍降低官方火耗銀,以山西為例,乾隆元年,山西人丁銀火耗從一錢兩分降低到了一錢。

這樣一來,雖然可能老百姓額外負擔不見得可能減輕,但至少官方徵收的數額降低了,這就等於山西老百姓人丁銀負擔降低了兩分銀子。

另外,乾隆帝還叫停了“墾荒田畝數”,當然,叫停一說不太貼切,更準確的說法是乾隆帝不再把“鼓勵墾荒”納入官員考核標準,這樣一來,其實就等於乾隆在全國範圍內減稅了。

雍正帝鼓勵墾荒的辦法是地方官誰墾荒田畝數上報越多,誰就會得到提拔和重用,誰上報的少,誰就會被批評乃至丟官。

這就造成雍正朝後期以田文鏡為首的地方官普遍性謊報墾荒田畝數,而度過三年免稅期,這些謊報的田地就要納入徵稅範疇,這等於普遍性加稅。

乾隆帝繼位後不再不是不鼓勵墾荒,而是宣佈“墾荒”的邊角地永不升科,墾荒前的下田即使經過墾荒變成了上田,也永不升科。

這樣,事實上就造成就算地方墾荒田畝再多,但是稅收不會增加的情況,這樣一來,地方官員也就不再有動力謊報墾荒田畝數,也就減輕了民眾負擔。


歷史的弔詭:對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評”

乾隆南巡圖

第三,乾隆帝不再持續積極追討地方官的“虧空”和“積欠”,這對減輕清朝民眾負擔起了很大的作用。

清隨明制,朝廷給地方衙門留下的辦公費用和交際費用非常少,有的時候不僅僅是地方官貪汙,許多地方衙門的開支也會造成大量的“虧空”。

以雍正乾隆朝著名清官,傳說中乾隆帝生父陳世倌為例,他在雍正二年到雍正四年期間擔任山東巡撫,他在追繳前任巡撫虧空同時,自己在兩年時間裡還搞出十萬兩白銀以上的虧空。

這些虧空並不是因為陳世倌貪汙,而是因為山東巡撫衙門確實有許多計劃外開支,而這些開支,在雍正朝,雍正帝是不認可的,在他看來,這就是“虧空”。

既然是“虧空”,你就必須還上,那麼,這些地方開支性虧空怎麼辦呢?

總不可能官員自己掏腰包,沒有這個道理啊。就算千古第一清官海瑞也只是清廉自守,也沒有說海瑞貼錢當官啊。

可雍正帝一定要官員還,怎麼辦?

既然官員不會自己掏腰包補齊,那就只能在地方巧立名目,從當地老百姓身上想辦法。

這些情況,雍正帝並非不知情,但是他就是裝糊塗。

反而是乾隆帝執政後開始消極對待地方虧空和積欠,當然,雖然免不了貪官還會繼續巧立名目搜刮,但是至少陳世倌這樣操守好的地方大員就不會再從地方老百姓身上掏錢了。

另外,乾隆帝一生先後五次普免全國一年錢糧,累計高達2億兩白銀,這絕對算得上是“待民如子”了。

當然,乾隆帝有乾隆帝的問題,比如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浪費了大量民脂民膏等等,但是相比雍正帝,乾隆帝許多政策無疑是讓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實惠的。

然而乾隆帝的名聲卻比雍正帝差很遠,這不是歷史的弔詭又是什麼呢?

《清代“攤丁入畝”政策研究》,《廣西社會科學》期刊2007年第2期;

《“攤丁入畝”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嗎?》,《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試論清代的“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火耗歸公與黃宗羲定律:一個實證研究》,《讀書》2018年0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