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王贵为什么要背叛岳飞,投靠秦桧?

历史一书生


俗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笔者认为当年张俊大概也是这么对王贵说的吧。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一定对王贵这个人不陌生,可以说他在秦桧等人冤杀岳飞这件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王贵,秦桧等人想要杀掉岳飞将会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而王贵身为岳家军第三号人物(岳飞,张宪之后),跟随岳飞征战多年,他与岳飞之间一定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但即便如此,最后出卖岳飞的恰恰就是王贵,不得不说王贵的背叛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也无法接受。因为在我们所认知的思想与情感范围内,曾一同出生入死过的兄弟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可靠的,最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那个人,然而,现实总是那么的残忍。

自从岳飞死后,无数人都不理解王贵为何要背叛岳飞,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人想要试图解开这个疑问,但最终所得到的结果也都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毕竟史书对王贵背叛岳飞这件事的记载也是一笔带过,这种模棱两可的记载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虽然深知各种原因但却三缄其口还是作者真的不知道王贵背叛岳飞的原因是什么。也许王贵本身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也或许王贵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得已而为之吧。

那么今天,小编也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毕竟历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你面对史书上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的记载时,你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书上仅有的几个枯燥的字句扩展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故事推演。

毫无疑问的是,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之前,王贵是不会有背叛岳飞这个想法的,因为在这一年之前,岳飞还是手握重兵的武将,而在这一年,宋廷准备与金国议和,所以这一年主战派武将纷纷遭到朝廷打压,岳飞,韩世忠都赫然成为朝廷打压的对象。四月,张俊,韩世忠为升为枢密院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三人同为中兴四将,同样的明升暗降,但不同的是,韩世忠选择了隐忍,张俊选择了与秦桧同流合污,而岳飞却极力反对议和,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知道想要与金国议和,就要拿一个人开刀,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议和的决心,很显然岳飞就是最佳人选。

八月,岳飞被罢免枢密副使一职,改任万寿观使这一闲职,至此所有人都明白了,朝廷这次对岳飞的调动将意味着什么。

面对岳飞的失势,岳飞本人非常的坦然,他回到了江州闲居,似乎外界所有的事情都与他无关,但王贵此刻已经变得异常的纠结焦躁,王贵虽然是一个武将,但他深谙官场之道,他明白岳飞的失势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岳家军的几个核心将领将受到牵连,意味着自己也将前程尽没,甚至还会引来杀身之祸,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岳飞的性格以及岳飞与朝廷议和决心的冲突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王贵也许不懂什么历史的经验教训,但他知道,自己身为岳飞的左膀右臂,如果岳飞出事,自己也难逃一死。

可是他不想死,是的,即便上过战场亲身经历过血腥残忍的战场厮杀,即便与死神多次擦肩而过,他依然不想死,活着多好?活着便有无限的可能,但如果死了,那就死了,生前所努力过的拼搏过的一切都将是过眼烟云,王贵不甘心,他不甘心这一切就这样结束,但他又不忍心,不忍心出卖岳飞,所以他纠结,他痛苦。

不过这种痛苦很快就会结束,就在岳飞被降职的同时,张俊在秦桧的授意下收买了岳家军另一将领王俊,令他带着一张诬陷岳飞和张宪的诉状找到王贵,逼迫王贵亲自将诉状上交朝廷,第一次王贵拒绝了,但知根知底的王俊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他找出了可以威胁王贵的把柄,以此来威逼利诱王贵与其同流合污。

那么王俊找到了什么把柄呢?有说法是王贵的家人私下收受贿赂,而王贵虽然清楚但却有意纵容,犯下了姑息纵容之罪,但小编个人认为这绝对不是致使王贵走向岳飞对立面的主要原因。

正如小编前面所说,王贵本就不是一个绝对忠义之人,他有私心,相比之下,岳飞和张宪才是一个纯粹的武将,岳飞一心想要收复中原,张宪则一心想要跟随岳飞实现岳飞的理想,两人都从未想过通过战场上的厮杀来获取功名。而王贵则不然,他希望通过跟随岳飞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来使自己功成名就。所以,当岳飞失势的时候,王贵敏锐的发现继续跟随岳飞已经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王贵最终的选择一定是抛弃岳飞,只不过道义令他第一次拒绝了,而利益却令他无法拒绝第二次。

虽然以上的分析小编并无真凭实据可供大家参考,但所谈一切皆是建立在最终结果的基础上并加以对人性的分析,若将王贵看做一个普通人,那么不管面对任何事,他必然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因此背叛岳飞也在情理之中了。


咸鱼闲聊


王贵和张宪是岳飞的左膀右臂,是岳飞最重要的副手。但是,在秦桧、张俊等人冤枉岳飞的冤案中,张宪和岳飞一同被处死,而王贵则安然无恙地活着。不仅如此,虽然岳飞被冤杀后,王贵立刻辞官回家,但是后来,秦桧、张俊却不断地给他加官进爵,包括让他当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这样的高官。虽然这个官只是一个虚衔,但是这种封赏却一直不断,直到他去世。他去世后,还被追赠宁国军节度使的职务。

(王贵剧照)

那么,明明都是岳飞的左膀右臂,为什么张宪受到和岳飞一样的严厉处罚,王贵不但毫发无损,而且获到极大的恩赏呢?

《宋史·张宪传》对这件事有记载。说的是秦桧和张俊想要谋害岳飞,于是就准备引诱岳飞的部将,让他们检举揭发岳飞。因为如果是岳飞的部将检举揭发岳飞的话,宋高宗一定会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于是他们首先想到了王贵,觉得王贵一定会对岳飞充满怨恨。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次,王贵因为怯战,岳飞差点杀了他。还有一次,岳飞执行军法,打了王贵。于是他们就去引诱王贵,让王贵承头告岳飞。没想到王贵却说:“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大将,对部下赏罚分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受到处罚就怨恨,怎么行呢?

王贵这段话确实是说得很有道理的。事实上,岳飞对王贵的赏赐,向朝廷给王贵请功的次数,那更是太多了。而王贵能够成为岳家军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也是岳飞对他提拔栽培的结果。

秦桧、张俊见王贵不从,于是就抓到王贵的隐私,用这个隐私来胁迫他。王贵害怕了,就服从了张俊。

(秦桧剧照)

王贵服从了张俊,意味着他便与张俊合谋加害岳飞。但他究竟是如何与张俊合谋的,他诬告岳飞什么呢?《宋史》上并没有说。

不过,虽然《宋史》没有说,但从《宋史》记载的另一件事上,我们似乎可以瞧见端倪。《宋史》上记载,当时秦桧和张俊不只是策反王贵,还策反岳飞的另一个部下王俊。王俊这个人,本来是张宪的部下,由于他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处罚,因此怀恨在心。张俊写好诬告状,让王俊诬告张宪和岳飞。诬告状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岳飞给张宪、王贵写信,让他们向朝廷谎报军情。另一件是岳飞给张宪写信,策划让朝廷把兵权交还岳飞。

岳飞是一个主战派,但是朝廷坚持投降,因此就把岳飞的兵权给收缴了,让岳飞担担任枢密副使的闲职。张俊等人诬告状的意思是说,谎报军情这些,目的是让朝廷把兵权重新交给岳飞。

当时并没有搜到这些信。不过,诬告状上说,本来有这些信。都被张宪和王贵烧掉了。

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王贵陷害岳飞的,就是他承认确实收到了这样的信,同时他把这信给烧掉了。因为只有王贵承认信被烧掉了,才能说明岳飞、岳云确实写过这样的信。毕竟信是写给张宪、王贵的,张宪当时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他什么也不承认。张宪既然不承认,那就说明张宪不会说出信的内容,唯一说出信的内容的,就只有王贵。

由此可见,王贵对岳飞的陷害,就是承认收到这封信,又看到了信上的内容,并且把这个内容说出来。因此,秦桧、张俊才用这个陷害岳飞。

(岳飞剧照)

那么,王贵本来是坚决不诬告岳飞的,秦桧和张俊抓到了王贵的什么隐私,最终他顺从了秦桧、张俊呢?

史料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不过,我认为,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隐私。有什么隐私,比出卖把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领导更严重的呢?除非这个隐私是参与谋反。但是,若说参与谋反,王贵接受岳飞的信,并烧掉信这件事,本身就是谋反了。因为王贵当时应该把这封信报告朝廷,这才是对朝廷忠心的表现,他没有上报,就已经不忠诚。

既然王贵本身就涉嫌参与谋反,那么,就肯定没有比这更大的隐私了。

由此可见,很可能是王贵怕死,又贪图富贵,所以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大约张俊当时已经给王贵亮了底牌,说岳飞是必须死的,你作为左膀右臂,也可能跟着死。你要不想死,就只能状告岳飞。然后两人设好计策,达成妥协,用“苦肉计”的方式,让王贵承认收到了岳飞的信并烧掉。

不管怎么样,王贵谋害曾经提拔过自己的领导,他已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王贵是岳家军中的一员骁将,也是岳飞的心腹爱将与主要副手。后来岳飞遭秦桧、张俊等人陷害被削夺兵权离开部队,暂时代他接管岳家军的就是这个王贵。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是岳家军中仅次于岳飞的二号人物了,担任着类似于军中大总管一样的重要职务。

王贵追随岳飞多年,他剽悍善战,屡建奇功,为人亦很机警,岳飞十分青睐他,两人之间的情谊非常深厚,而且这种友谊已超越了上下级关系,是经过血与火之考验的生死之交,两人志同道合,出生入死,是一对具有生死情谊的过命战友。

吊诡的是,为了削夺岳飞的兵权同时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他,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 的张俊与秦桧合谋,以王贵为突破口,罗织罪名,栽赃陷害,联手锻造出这起堪称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惊天冤案。

按理说,王贵是岳飞最可信赖的亲密战友,两人的友谊是由鲜血凝成的,早已超越了世俗功利,他是最不可能出卖并诬陷岳飞的人,可偏偏秦桧就选择他作为主攻目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打听到王贵曾差点被岳飞诛杀;二是他手里掌握着一个能致王贵于死地的把柄。

王贵确实曾因过错而两次受到岳飞严厉的军法处置。一次是因他约束部下不严,其部下趁一户民房失火时溜进去偷了点东西,很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治军严格的岳飞获知后将那人抓获处死,王贵身为上级,负有领导责任,也遭连累挨了一百军棍,被打的皮开肉绽,好几日下不了床。第二次是一场恶战迫在眉睫时,王贵临阵胆怯,有些畏战情绪,差一点被岳飞杀掉。

两次遭严惩,还差点丢了性命,王贵并不恼恨岳飞,相反还很钦佩他。他认为,军纪不严明是锻造不出一支铁血雄军的,治军就该如此,有错必惩,铁面无私。岳家军攻必克、守必坚,战无不胜,原因就在于此。

况且岳飞的儿子岳云也因违反军纪,差点被老爸处死,后来也挨了一百军棍,好几天走不得路。对此,王贵相当服气,并无怨言。

因此,秦桧祭出的第一招并不好使。那么,秦桧、张俊手里究竟抓住了一个什么样的致命把柄,使王贵能彻底背叛于自己有大恩的老上级、老战友、对自己如同恩师、父兄一般的精忠岳飞呢?因史料记载语焉不详,至今仍然无人考证出来。这个世上最令人害怕的,就是亲人、朋友的背叛,因为他们和你朝夕相处,最了解你,甚至对你的弱点亦了如指掌,因此挚友若背后插刀,定精准无比,一下就能要你的老命。王贵到底被张俊等人抓住了啥把柄已不得而知,但他们显然找对了目标,经威逼利诱,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对岳飞敬佩的五体投地的王贵跪地屈服了。王贵一屈服,对岳飞是致命的,他已在劫难逃。


王贵背叛了对自己恩重如山、亦师亦友的岳飞,彻底倒向了秦桧、张俊一边。王贵到底提供了什么能置岳飞于死地的“罪证”已不可考,但他和秦桧等任沆瀣一气、栽赃陷害老领导岳飞已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而且王贵所提供的“罪证” ,对岳飞来说最为致命,也最无法辩驳。

王贵被人抓住把柄或为一己之私,和奸贼联手加害岳飞,他提供的证据可谓招招致命,岳飞死定了。

虽然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王贵到底给秦桧等爆了岳飞什么黑料,但从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最后给岳飞定的罪证里,还是能一窥端倪。

1141年7月16日,秦桧指使其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弹劾岳飞,诬陷他“志得意满,日以颓惰”,还造谣说淮西之役岳飞抗旨不遵,在军中散布“山阳(淮安旧称)不可守”以“沮丧士气”(疑似由王贵提供),明显欲置岳飞于死地。宋高宗对弹劾奏章予以批准,岳飞被迫提出辞职。8月,宋高宗下诏罢黜岳飞枢密副使之职。9月,秦桧、张俊密谋陷害岳飞,先由张俊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将张宪、岳云逮捕下狱。10月,岳飞也被骗进大理寺监狱,秦桧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寺卿周三思负责审讯,岳飞解衣出示其背上所刺“精忠报国”四字,以表明心迹。何铸知道岳飞是无辜的,向高宗力辩其无罪。秦桧又改命其死党万俟卨主审岳案。万俟卨等罗织、捏造了许多罪名加到岳飞身上,他们对岳严刑拷打,逼他承认那些“莫须有”的捏造罪名。

任凭酷刑拷问,岳飞始终不屈服,最后只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8个大字。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误)期”和“指斥乘舆(车驾)” 等莫须有之罪名将岳飞(年仅39岁)毒死,张宪、岳云也被斩首。

《宋史》对于岳飞冤死,只写了“呜呼哀哉!呜呼哀哉”8个字。

岳飞之死,其昔日的“亲密战友”王贵难辞其咎。在秦桧提供给宋高宗的岳飞罪证里,有几条相当骇人听闻。比如:淮西之战受挫后,岳飞大发雷霆,当众抱怨道:“国家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这种牢骚话在彼时足以让人身首分离,是杀头的重罪。朱仙镇大捷后,岳飞和张宪曾经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岳问张:“天下事该怎么办”?张答:“就看您想如何办(意思是你手握雄兵,想咋办就咋办)”。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赵匡胤一样都是在30岁时当上了节度使......这三句话连起来,不是想谋反(黄袍加身)是什么?这些罪证要么是秦桧等人捏造的,还有一种可能——王贵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将岳飞这些平日里闲谈时的无心快语当做罪证(或投名状)提供给秦桧等人的......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王贵到底算不算背叛岳飞,这是一个带争议的话题。忠于皇帝还是忠于岳飞,这是一个大难题,当然,王贵想要自保,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了!

如果在岳飞大将中评个先后的话,排名第一第二的一定是张宪与王贵。


二人为岳飞的左膀右臂,其中王贵更是是岳飞的同乡,“岳家军”中资格最老的人之一,地位仅次于岳飞、张宪,岳飞更是将其当做兄弟亲人。但,当岳飞被宋高宗、秦桧杀害于大理寺狱中、张宪与岳云一起被腰斩之时,王贵却投靠了秦桧对岳飞落井下石。

但,其实王贵也没得选择,毕竟真正想杀害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究竟是忠于皇上还是忠于岳飞,对王贵来说是一个难题,最终他选择了投向宋高宗。

但是,宋高宗想杀岳飞,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合法的罪名,毕竟他不想留下骂名,他更不是商之帝辛,杀人不需要理由。但岳飞有什么罪名呢?四个滚烫的精忠报国,拿什么去批判人家呢?



没有罪名,秦桧就没办法陷害岳飞,就没办法完成宋高宗交代的任务,那怎么办呢?他需要给岳飞罗织罪名,而且最好是岳飞最亲近的人出面来诬告,这样才有说服力。

就这样,王贵这个岳飞的左膀右臂岳飞最信任的人,被秦桧选中。 期间的过程不表,王贵最终选择了投向了秦桧出,然后诬陷岳飞,导致岳飞惨死狱中。



有人说是因为秦桧抓住了王贵的把柄,王贵不得已只能投靠秦桧出卖岳飞和兄弟们。其实要像素说王贵背叛是既定事实,但谈不上受了胁迫而投靠秦桧,这本身就是宋高宗的上意,岳飞必死,而之所以选择用王贵,也只不过是“上面”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让自己有个台阶,如果王贵这个台阶都不给的话,你说会怎样?就算没有王贵还有千万的王贵出来,只是民族英雄岳飞就这样被害致死!


像素说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王贵他投靠的并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清楚点历史的人都应该明白,在古代封建王朝,任何的贪官污吏存在,绝大多数的皇帝心里都是一清二楚的即便是,那些窃据高位的大臣,他们的行事作风很大程度上是在执行皇帝的命令。秦桧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对岳飞下手,就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宋高宗赵构,是赵构自己想要对岳飞下手,他不放心岳飞手持大权,担心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大家可能不清楚,秦桧在给岳飞抛掷罪名的时候,是用了什么样的名义呢?叫做"敌侵淮西,前后受亲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留”。这种罪名是相当不切实际的,因为秦桧根本找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条所谓的罪状,这也就是为什么史上会出现“莫须有”这个罪名。但是秦桧肯定需要在这所谓的莫须有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证据来印证岳飞的过错,否则宋高宗赵构不被人骂死才怪,为了让皇帝主子过得安稳,秦桧得下大力气去炮制证据啊!

那么证据怎么来呢?秦桧用不存在的东西强加在岳飞头上,摆明了就是要冤枉他,如何能够找得出证据呢?他只能够通过岳飞以前的手下或者是部将来制造所谓的证据,这就出现了王俊和张宪两个人所说的造反,以及岳飞写给张宪那份根本就不存在的信等等所谓的造反证据。为了平息岳飞被杀之后产生的民愤,秦桧明目张胆的用无耻手段去搜罗岳飞的谋反证据,尽管这种颠倒是非的做法为人所不齿,但是人家秦桧无所谓,他明明白白的就这么干了。

在岳飞遇害后,秦桧到处找人来安排岳飞谋反的口供,就是在岳飞父子惨死的这种白色恐怖之下,岳飞先前的很多手下已经相当害怕。但凡是被刑吏询问任何事情都无不作答,他们想要有什么样的答案,这些岳飞的手下们就给他们什么样的答案。

王贵曾经是岳家军中数一数二的将领,也是立下了相当多的战功。但根据历史记载王贵,并没有投靠秦桧,只能说是为了保全自己,说出了一些对岳飞相当不利的口供而已。而之所以会让一直崇拜岳飞的王贵做出这种选择,很显然是秦桧抓住了昂贵的弱点,在威逼利诱之下,最终让王贵只能屈服。

但是我们得很辩证的去看,毕竟王贵还是大宋朝廷的将领,虽说他本人是非常忠心于岳飞的,但是他同时也需要效忠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而岳飞的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又是因为皇帝不放心岳飞,想要出手整死他,所以王贵在选择是忠于自己的皇帝,还是忠于自己的顶头上司,两种选择面前,一心想要自保的王贵自然会做出他认为的明智选择。反正历史上对于王贵到底有没有背叛岳飞?一直都是一个存在争议性较高的话题,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小芊芊爱历史


严谨来说,王贵谈不上是投靠了秦桧了。

王贵是岳飞的老乡,同样也是岳飞麾下中军统制,与前军统制张宪是岳飞的左右手。他与岳飞出生入死,转战各地,履立战功。可是最后他却选择在岳飞遇害的时候默不作声,我认为其中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岳家军纪律森严,而王贵因为触犯了军纪而被岳飞处以刑罚,这时候王贵就觉得自己与岳飞多少年的兄弟了,而且立下了多少军功,没想到他这么不给自己面子,依然按照军法来处置自己。要知道,兄弟间大多数的离隙都是因为某一方的要面子而造成的,无疑,这时候王贵就对岳飞有点意见了,只不过因为兄弟间的感情,而一直没有发泄出来罢了,可是,这见事情也在王贵的心中扎下了根。



第二,秦桧与张俊抓住了王贵的把柄。具体是什么把柄也不太清楚,有人说,是因为王贵睡了张俊的小妾。而秦桧与张俊就利用这件事情来要挟王贵说出一些岳飞的“不轨之事”,不过,岳飞比较坦荡,王贵也不能胡乱的编织罪名,而且兄弟感情毕竟摆在那,也不好对兄弟下手,于是王贵究竟是否参与了陷害岳飞的事情,这倒没有定论。

第三,王贵与张宪之间有矛盾。张宪与王贵一样,同为岳飞的左膀右臂,而其实,岳飞在一些事情上更加偏重张宪,并且张宪确实以“忠义”著称。而且,据说张宪与岳飞还有一层亲戚的关系,这一点是王贵比不了的。所以王贵难免会对张宪以及岳飞有一点想法。

在岳飞遇害后,王贵自知处境艰难,引疾辞职,于绍兴二十三年八月病死,宋廷追赠其为宁国军节度使。


妙龄老翁谈历史


我们都知道,岳飞之所以被害,与秦桧脱不了干系,但是归根结底秦桧就是个侩子手,真正想要杀岳飞的是宋高宗。

岳飞作为抗金名将,在于金军的战斗中,几乎是百战百胜。按理说,一个面对外敌侵略的国家,能有如此能打又忠心的大将,皇帝应该烧高香才对,但是,宋高宗并不是雄才帝王,相比于国家之安危,他更关心的是自己能否继续享乐,面对凶猛的金军,他怕了,害怕继续抵抗恐会出现第二次“靖康之变”。


因此他让秦桧暗中与金朝讲和,无外乎就是割地纳币,向金朝称臣,心甘情愿做子皇帝,最起码他可以高枕无忧的享乐。

此时岳飞等主战派已经被架空,与金朝议和无人能挡,宋高宗心中虽然怨恨岳飞,但是并没有想啥他,直到金兀术在讲和条件中加了一条,必须要除掉岳飞,情况才急转直下。

之前岳飞口口声声说要迎二圣归朝,还不听指挥,十二道金牌都传不回,这已经触碰了宋高宗的红线。宋高宗和秦桧心中很明白,如果在和平年代,以这些罪状杀岳飞,没人能说出什么,可是此时有外敌入侵,山河破碎,这些罪状根本杀不了岳飞。


最好的办法是以谋反罪杀岳飞,不过,岳飞并没有谋反,想要定罪就必须需要证据。有皇帝撑腰,秦桧也没什么可怕的,既然没有证据那就制造证据,秦桧盯上了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

刚开始王贵并不肯与之合作,秦桧一看软的不行,那就只好来硬的,随即威胁王贵,如果不和作就把他家人贪污受贿的事捅出去,结果王贵为了自保,答应与秦桧合作。

于是一份假造的诉状就这样送到了宋高宗的手中,秦桧又借机弹劾岳飞,宋高宗求和心切,明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情况下,还是下令处死了岳飞。


一代名将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


弹指间的历史


说到岳飞,大家都会想到秦桧,因为忠贞的岳飞竟然被小人秦桧所陷害。但是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王贵这个人,说到他就得提起岳家军了,因为他作为一名岳家军,竟然背叛岳飞投靠了秦桧。

王贵在岳家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岳飞,可以说是岳飞的心腹和左膀右臂,之后岳飞被陷害之后也是他接管的岳家军。按理说在这样一个大总管的职务上,而且深得岳飞的信任,多年的情谊是不会让他选择背叛岳飞,但是秦桧在对付岳飞的时候就是从王贵下手的。

当时秦桧选择他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有原因的,一是他手里掌握着王贵的把柄这是足以治他与死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王贵由于自己的一些失误差点被岳飞诛杀。史书上记载王贵因为过错而受到严厉的军法处置。第一次是因为治理不严,导致一名下属乘火打劫偷盗百姓东西,虽然那名下属被处死,但是王贵作为上级也是受到连累。第二次是因为王贵面对恶战的时候胆怯逃脱,没有带领军队冲锋陷阵,所以差点被岳飞杀掉。

当然这些处罚只是让王贵对岳飞更加敬佩,因为岳飞治理军队相当严格,不会感情用事,而是完全依靠实力依靠军规,但是能让秦桧选择王贵下手,最关键的是他知道的那个关于王贵的那个秘密,只不过很可惜,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无从考证,也就只能当做茶后闲资聊聊。

其实王贵这个人并不算骁勇善战,当时看到岳家军很多将领都被陷害之后他是相当害怕的,只不过在被秦桧找上之后一开始没有答应,但是说到王贵的秘密之后他就彻底倒戈了,选择了背叛感情深厚的岳家军。而且在岳飞的罪证里面,最有力的就是王贵提供的。

作为岳飞的得力干将,王贵对岳飞这个人是相当了解,可以说如果不是王贵的倒戈相向,岳家军也不会有最后的悲催结局。可能在王贵看来,有的时候个人生死还是比较重大吧。


草木皆史


事实上我要澄清一下,王贵并没有背叛岳飞,只是因为他在某个时刻说了一句话,间接的害了岳飞,但这并非他本心。

先介绍岳飞是被什么样的罪名杀死的?

莫须有也就是可能有,就是这样的原因将一代名将岳飞杀死了,岳飞惨死风波亭金国大军才能苟延残喘的逃回了金国,不然按照岳飞性格,是不把金国打服气是不会还朝的,所以这时背锅侠秦桧站了出来。

奉赵构的命令让岳飞赶回来,当时岳飞本不想回来,毕竟马上就打到北宋的首都汴梁了,现在撤军难道不是错失良机吗?

所以他选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在驻军的地方收到了十二道金牌速速回京的命令,这时岳飞身边的大将王贵就提了一句:“大哥我们要不要回去呢?”

一句话让世人认为王贵是岳飞军中的叛徒。

当时岳飞很认真的和王贵说:“我们这次回去恐怕凶多吉少,还是等打下汴梁将二圣接回,再让赵构来汴梁致我们的罪。”

当时众人听了之后都惊呆了,认为这样的话是绝对不会从岳飞的口中说出的,但众人选择了听他的话,就因为只有岳飞才能让金军闻风丧胆。

不过当时赵构可不这么想,你把二圣迎回来了,把我放哪里?就是疆土扩大了,谁能保证下一任帝王还是我?

所以岳飞是必死的,第一不听话,第二实力太过强大,当时没有人能够控制住岳飞。虽然他忠心耿耿天下人都知道,不过当初的赵匡胤先祖不也是被黄袍加身?

因此这个战神必须要死,不过需要换一个自己能够控制并且非常听话的,所以王贵成为了一个最好的人选。

王贵是何许人也?

他是岳飞的生死弟兄,他是被岳飞从死人堆里扒拉出来的,所以才会跟随岳飞一生,其忠心日月可见。所以谁都有可能背叛岳飞,但王贵是最不可能的,并且当时他在军中担任的职务是仅次于岳飞之下的将军,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们的情谊已经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他怎么会出卖岳飞?

当初岳飞被杀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那么请问王贵既然已经出卖了岳飞那就一定是有实打实的证据,那为什么还会用莫须有呢?

王贵最不会背叛岳飞

还记得前文王贵劝岳飞回都的话吗?

我来告诉大家这句话恰恰反映出他是一定不会成为叛徒的,他劝岳飞的意思很简单明了就是害怕赵构生疑杀死岳飞,一道两道命令可能是由于赵构受到了奸臣的挑拨,想让岳飞回来。

但一连发了十二道,那就是告诉岳飞你在不回来你就得等死了,而明眼人王贵就看出来,所以急忙告诉岳飞我们现在需要快速的赶回去 才有可能保全性命。

王贵的结局是好的,在岳飞受审的时候,大批忠心岳家军的人,下场都特别的凄惨,导致四大将军只有王贵活了下来。

对于王贵能够活下来,我认为最明了的原因就是,赵构并不傻,金军只是被打败,并没有被打灭国。所以岳家军还是需要存在的,加上王贵比较好控制,所以王贵才会被重用岳家军暂时领军统帅。

我认为王贵是没有任何对岳飞不忠的行为的,对于王贵犯错岳飞曾经暴打他,这些王贵也都说过,自己犯错该打与岳飞没有任何关系。


历史红尘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揭晓最真实的历史。

首先,再老生常谈地唠叨上一句:岳飞死得真冤。

我知道,每当我说这一句,就有无数人会怼我:岳飞死得一点都不冤!

为什么不冤?

岳飞口口声声说要迎归二圣,触怒了宋高宗,该杀。

岳飞不听指挥,十二道金牌都传不回,该杀。

岳飞拥兵自重,威胁到南宋江山,该杀。

岳飞武将妄议建储,该杀。

……

这些“义愤填膺”的人一多,可以罗列出十几条甚至数十几条岳飞“该杀”的“罪状”。

以上“罪状”我已经辩白过无数次了,不想再辩了。

我只想说,说这些话的人,根本就没弄清楚什么叫“冤枉”。

所谓冤枉,就是甲没有做某事,而乙硬咬定他干了某事,那就是冤枉。

知道宋高宗和秦桧是捏造了什么罪状来杀岳飞的吗?

不是因为迎归二圣、不是十二道金牌,不是拥兵自重,不是妄议建储……而是“敌侵淮西,前后受亲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留”。

所以说,所谓“迎归二圣、十二道金牌,拥兵自重,不妄议建储”等等,都是后人臆想出来的东西——其实稍加动动脑就想到了,如果这些真是事实,宋高宗和秦桧肯定会在杀岳飞时加上去,以使他们的行为更正当、更合法,也更“高尚”。

当然,也有人会说,“迎归二圣”、“拥兵自重”这些东西,宋高宗难为情,拎不上面台嘛。

但不管怎么样,你用不存在的东西强加在人家头上,就是冤枉人家。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算有人纵火杀人,该判决死刑;但是,法院找不到他纵火杀人的证据,于是另外捏造了他下毒杀人的罪名去判决他的死刑,这个人也是被冤枉的。

懂了吧?

实际上,宋高宗和秦桧想诬陷岳飞谋反,用“谋反罪”来判决死刑的。

所以才会出现王俊个人口述他和张宪“两个人造反”、才会有岳云写给张宪那一封根本不存在的“信”等等滑稽故事。

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法让岳飞父子屈打成招,宋高宗和秦桧才会那样气急败坏,才会演出臭名昭著的“莫须有”段子,也才会以“敌侵淮西,前后受亲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留”这条不切实际的“罪状”来“行凶杀人”。

杀了岳飞,为了平息军愤民怨,秦桧再施予下流无耻的手段去补全岳飞谋反的证据。

如此颠倒的司法程序,可笑吗?

秦桧就大大方方地这么干了。

为此,岳飞军中的多名将佐和幕僚,如王敏求、杨浩、邢舜举、朱芾、李若虚、高颖、王良存、夏珙、党尚友、张节夫等,全被贬逐流放。

曾为岳飞仗义执言赵士褭、何彦猷、李若樸、薛仁辅、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智浃、刘允升、范澄、刘洪道、张戒等等,或为高官,或为宦官,又或是布衣,或贬或流放,或下狱,或处决,或暗杀,手段狠毒、惨烈、令人发指。

这里,特别要说说虎将董先。

董先,乃是一等一的英雄好汉。

当年,他和杨再兴两人为先锋北伐伪齐时,指南打北,予取予求,无往而不利。

他还上演过一出类似三国张飞大闹长坂桥的好戏:曾独据桥头,单骑退敌,威风八面,雄霸一时。

就是这样一员阵前虎将,在岳飞遇害后的第二年春,被秦桧派人带到行朝临安大理寺提供岳飞谋反的证据。

当时,岳飞父子横遭惨死,朝野上下,噤若寒蝉。

在这样的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下,董先已经胆寒,一见到刑吏,马上“叩伏”,有问必答,人家要什么样的答案就说什么样的答案,答到对方满意为止。

没办法,有时候,刑吏比敌人更可怕。

因为董先表现得乖巧,秦桧就没怎么为难他,很快将他释放。

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贵在开始的时候,不肯和秦桧合作,秦桧于是指使王俊改了口供,说岳云写的那封信,上面的收信人除了张宪外,还有王贵。

王贵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就吓得大小便失禁了,赶紧“抗章而自列”,“引疾以为辞”。

所以,说“王贵背叛岳飞,投靠秦桧”,并不是事实,王贵不过是自辩、请辞而已。

和董先相比,王贵表现得还要好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