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看娄星区人民医院内儿系统党支部的抗疫“前线突击队”

红网时刻通讯员 刘嘉 刘福芝 娄底报道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娄星区人民医院迅速行动,全院上下舍小家顾大局、直面疫情、勇敢逆行,一直战斗在守护群众健康第一线。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内儿系统党支部书记易赛君带领支部党员义无反顾,在战“疫”中绽放党性的光辉。其中,吴永根、杨卫东、陈平艳、曾华就是这群“白衣战士”中的代表。

看娄星区人民医院内儿系统党支部的抗疫“前线突击队”

用爱心和汗水守护患者的吴永根。

吴永根:我的字典里没有退缩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发生时,心内科医生吴永根主动请战,他毫不犹豫“劝退”了其他“竞争者”。2月7日,他成功地“搭上”了直通战“疫”最前线的队伍,进入娄底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重症ICU工作。他管理的两个病人中,其中一个是70多岁的老人,并患有尿毒症等多种疾病,病情危重。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他找资料、看指南、分析病例,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短短一周多,尿毒症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另一个核酸已经转阴了。

就在他适应ICU节奏后,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出现了头痛症状,难道自己感染了?“当时我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吴永根说道。冷静下来后他仔细分析,不是感染新冠,应该是穿防护服太久引起的身体反应,原来他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都要穿上防护服、隔离衣、口罩、护目镜和面罩,几个小时后脱下来时全身都湿透了,他立即调整节奏,注意劳逸结合,很快身体恢复了,继续投入到了战斗中。

杨卫东:我是一颗螺丝钉

杨卫东是急诊科的医生,疫情中,他一直挺在战“疫”前线,从大年初一开始,从接诊转运疑似患者,一直干到进入娄底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病房里,他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接诊转运患者时,杨卫东每天接送患者达10余人,经常是水也顾不上喝一口,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在娄底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工作中,他除了给病人治疗,还主动承担给病人心理辅导,他诚恳鼓励的话语,使急躁不安的病人们主动配合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整整35天,杨卫东没有回过一次家,工作之余,他非常想念家中年迈的母亲,贤惠的妻子,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但他无怨无悔。

“我就是一颗螺丝钉,哪里有需要,我就随时能顶上,我能干好,因为我是党员”。杨卫东认真地说道。

看娄星区人民医院内儿系统党支部的抗疫“前线突击队”

杨卫东(左二)查房。

看娄星区人民医院内儿系统党支部的抗疫“前线突击队”

工作中的陈平艳。

陈平艳:疫情面前, 家小国大。

她是综合内科主任,医院隔离病房的负责人,也是一个2岁孩子的二孩妈妈。战“疫”中,作为党员的她冲锋在前,舍家不回,一个多月以来始终坚持战斗在一线。随健康快车进入疫点进行体温监测及防疫知识宣教、发热门诊坐诊、隔离病房查房,都留下她的疲倦的身影。2月7日,一位85岁的老人39度高烧不退、咳嗽,咳痰、气促,家属高度怀疑是否感染新冠肺炎,会诊中她沉着冷静,问病史、结合检查和CT初步诊断,新冠肺炎可能性小,送入隔离病房中,老人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多、神志模糊、大小便失禁,考虑急性心衰、呼衰,陈平艳当机立断,带领团队边抢救边针对性给予抗心衰治疗,经过一晚的抢救,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转危为安。第二天,老人的核酸检测咽拭子结果也出来了,阴性。

一个多月来,陈平艳的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例,但她都出色完成工作,一个多月没回家,只能通过电话慰藉对家人、对儿女的思念,好在正在医学院读书的大女儿给她吃下了“定心丸”。

“妈妈你放心,弟弟我来照顾。”大女儿在电话那头肯定说道。

“在疫情面前,党员不带头,谁带头,我是党员,我做表率。家庭团聚事小,国家安全为大”陈平艳说。

看娄星区人民医院内儿系统党支部的抗疫“前线突击队”

曾华在发热门诊坐诊。

曾华 :只要群众有需要,义不容辞。

疫情当前,作为党员,儿一科主任曾华,她毫不犹豫申请了战“疫”中的一个位置—发热门诊。由于需要近距离面对患者,这个岗位在疫情期间成了高风险,因此紧勒的口罩、护目镜、手套,还有不透气的隔离衣成为她工作中的“标配”,她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坐诊的8小时里选择尽量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当她脱下防护服时,露出的都是干裂的双唇和被压红的鼻梁,惨白的双手,浑身湿透。一天,一名13岁的女孩因发热咳嗽7天来就诊,检查发现肺部CT有明显异常,当时家长和孩子立即恐慌,孩子无助地问:“医生阿姨,我会死吗?”“傻孩子,哪有这么容易死啊,别怕”。曾华立即笑着安慰她,医院当即组织专家会诊,最后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孩子住院7天后痊愈出院。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身上的白衣,就是我的使命,只要有需要,我义不容辞”,曾华坚定地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