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最近在看羅胖的往年的跨年演講視頻,羅胖講到現在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識焦慮症,為此知識付費應運而生。但是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習的方法尤其重要,同樣是讀一本書,不同的人來讀,收穫可能完全不一樣。

原本想尋找關於學習的書籍,剛好看到這本書,發現還是羅輯思維推薦的書。《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曾被羅輯思維評為十位“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這本書讀來收穫頗多。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好好學習》這本書,主要從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臨界知識、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等四個方面,分享以下三點內容。


一、你為什麼要進行學習?

學習和努力的目的在於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

什麼才算是知識呢?

在作者看來,只有能夠改變自身行動的信息才算是知識。比如一本好書,如果我們不去閱讀,那麼它只是一些數據;當我們閱讀之後,它就成了信息,當它改進了我們思考或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就成了知識。

如何評價學習是否有效?就是學習之後,你的行為和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比如你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但是當你閱讀的時候,你的閱讀方式並沒有發生改變,那麼你的這種學習是無效的。

比如你學習時間管理,知道怎麼製作年度計劃,但沒有把個人管理應用到自己身上,去改變自己的行動,那麼這種學習是無效的。

當我們參加了某個課程或者讀了一本書,就應該問問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思考學了之後如何結合生活經驗,去改變自己的認知和行動。

另外,在作者看來,我們一生需要學習三個級別課程: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公共基礎課是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專業必修課是我們所掌握的專業能力,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通用必修課是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


二、發現臨界知識

很多看似複雜的知識和道理,往往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統一安排。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新名詞“臨界知識”,即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是對事物背後底層規律的總結。

其實“臨界知識”就是我們所說的跨學科知識,比如“復變效應”、“黃金思維圈”、“二八法則”等具有普遍適用性底層規律,這一點可以追溯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通過臨界知識的認知,去尋找真實的因果關係,能夠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如何發現“臨界知識”呢?作者告訴我們,可以試著尋找那些對我們有用的、適用範圍廣的可靠知識,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發現臨界知識

1、從感興趣領域入手,學習學科重要知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比如心理學上的“條件反射原理”,可追溯到經典的“巴普洛夫的狗”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前開紅燈響鈴,一段時間後,鈴聲響或紅燈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另外可再延伸到“望梅止渴”的生活案例。

舉個例子,有位小夥伴怕狗,那是因為他在狗和害怕之間形成了條件反射。可能他曾對狗有種不好的經歷,所以他在狗和害怕之間建立了聯繫,一看到狗就想到害怕。如果要讓他見到狗不害怕,就要斷開狗和害怕之間的聯繫。因此可以引導他和一些溫和的狗接觸,讓他對於狗的印象建立新的聯繫,同時也要學會如何甄別不同狗的性情以及如何應對。


三、提升學習能力的3個方法

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技能

01、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能促進新知識的產生,也能檢查新知識是否用得起來。

向外求不如向內求。想提升自己,我們越是訂閱公眾號、買暢銷書、參加付費課程,反而越少關注自己本身,變得更加焦慮。

選擇自我反思,可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每天快結束的時候,回顧一天經歷的事情,我有什麼事情沒處理好?為什麼?如何做才能更好一點……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比如比較重要的事發生後,當然應該反思,決定你在關鍵時刻表現的,卻可能是某個小事的積累——臨場的發揮、溝通的技巧、心態的調整。因此,想要在關鍵時刻有更好的表現,我們應該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個個細節的反思來改進提升自己。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每天的生活都會發生很多事情,而這些素材都是隱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當我們學到了某個知識點,要試著聯繫自身經驗,利用生活案例進行理解和融合。

(3)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能夠促成我們行為的改變和認知的升級。

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中受益的。日本的佐藤傳因多年寫晨間日記而從普通職場人實現了人生顛覆,而曾國藩的成就也得益於他多年的反思日記。


02、分享:以教為學

以教為學,也即教別人的過程是最好的學習過程。

為什麼教別人能夠促進學習呢?因為為了給別人講清楚,我們就會逼著自己主動探索問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融合。其次,“教”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最後,在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能夠讓自己意識到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和忽略的環節,從而讓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全面。

分享是一個反覆學習的過程。比如,參加讀書活動分享閱讀心得,在簡書撰寫讀書筆記文章,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發表閱讀感受……都是一個反覆學習的過程。分享得越多,學習的次數也就越多。


03、刻意練習

美國暢銷書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刻意有目的地持續訓練,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得超凡。

為什麼很多家庭主婦多年做飯,卻無法把做飯這項技能修煉得爐火純青呢?關鍵在於是不是主動練習,有沒有進行反覆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做飯的技能細節都掌握。

刻意練習可以改變大腦的思考過程,遇到事情我們要有意識地,應用深層的心理表徵解決問題,提升認知能力。

比如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可以刻意練習“黃金圈法則”進行思考。

羅輯思維最推薦的書,告訴你好好學習的方法

“黃金圈法則”是著名營銷顧問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黃金圈法則”,即“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其核心觀點是人的所有思考都是從為什麼開始,它可以用來解釋任何主題的思考框架,便於我們看到問題的本質。

舉個例子,你打算寫一本書,利用“黃金圈法則”的思考框架就是:你為什麼要寫一本書?寫書的具體流程是什麼?寫一本書需要做什麼?

如果你認真閱讀本文到這裡的話,你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也是參照“黃金圈法則”,圍繞“從為什麼學習”出發,接著“如何發現臨界知識”,最後是“做什麼可以提升學習能力”。


小結

1、“臨界知識”,即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是對事物背後底層規律的總結。

2、評價學習是否有效,就是學習之後,你的行為和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3、提升學習能力的3個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