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正解历史


不得不说,题主此题问的极有见地,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韩信之死,乃是刘邦借手吕雉而为之,可事实是,越读《史记》越觉得此事蹊跷,应该说,杀韩信一事,主要还是吕雉在作怪,而刘邦则因为瓜田李下的嫌疑,白白给吕雉背了数千年的黑锅。

一:刘邦想要换太子,群臣站队时,韩信没有表态

所谓“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也”,在刘邦革命成功,建立汉朝之后,年老色衰的吕雉已经不足以引起刘邦的兴趣,相比之下,娇媚可人、体贴人意的戚夫人则显得可爱的多,再加上吕氏家族的势力在建国后的极度膨胀,使刘邦不得不考虑将天下交给谁的问题。毕竟,生性“仁弱不类己”的太子刘盈在秉性“刚毅果决”的吕雉面前始终是讨不到好的。换言之,一旦刘邦去世,仁弱的太子刘盈很可能会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大汉政权旁落。而这对百战身死、艰苦创业乃得成功的刘邦而言,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而在刘邦打算更换太子,以确保刘氏天下绵绵不绝的时候,群臣百官的激烈反对不仅没能使刘邦就此低头,反而还加剧来刘邦易置太子的决心。但随着事件的日益扩大,貌似随意的太子之争逐渐演变成百官站队的政治抉择。当此之际,不仅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丰沛集团的老兄弟们表示反对,而且连后来加入的政治立场极不坚定的叔孙通等人也表示反对,甚至就连“汉初三杰”的张良和萧何也坚决反对,而张良则索性开始为吕氏出谋划策,帮助其请出来所谓的“商山四皓”。

如此一来,整个朝廷俨然形成一派拥护吕氏(太子刘盈),一派则因不敢明目张胆拥护刘邦,只能以沉默来示意的两大派。换言之,汉初政局亦因此而演变成了吕氏与刘氏之争。而同样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却因为没能及时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而被心狠手辣的吕后惦记上了。话说,此时韩信虽然已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韩信的影响力在当时依然十分巨大。

二:心怀异志,刘邦出征时拒不随同的韩信将自己逼入了绝境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身经百战的刘邦再见了朝廷大臣的反应之后,也自然也就知道事不可为了。所以,在见过“商山四皓”后,伴着慷慨苍凉,悲壮莫名的“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之歌,刘邦的易置太子的打算也就烟消云散了。

太子之争虽已停止,可政治清算却才刚刚开始,汉高祖十一年,代相陈豨起兵造反,此时已经卧病寝疾的刘邦为了大汉江山不得不力疾前往,而在出发前,他前所未有的要求韩信随征代地,只可惜此时正“心怀异志”的韩信却自以为是的拒绝了。终于,在刘邦身在前线之际,吕雉假借韩信“阴谋谋反”的罪名,派萧何将其骗至长乐室一举斩杀。而在韩信将死之际,他也曾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当然,这话具体指的是谁目前已无法确认。可就字面意思而言,所谓“而女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妇女和小孩”的意思。所以,倘就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的话,死到临头的韩信应该已经意识到,要啥他的不是刘邦,而是眼前这毒如蛇蝎的吕雉,吕太后!!

这样一来,刘邦在弃置韩信久不用之后,突然要求携带韩信随同出征的决定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刘邦要保韩信)。换言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刘邦妥协之后,以拥护吕氏为共同政治目标的利益集团就正式成型了。并且此一派势力在朝堂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刘邦出征要带韩信,身在前线却疑忌萧何,病入膏肓还要被大臣逼迫亲征英布,以及行将就木之际派人前往军营诛杀樊哙,而生性机狡的陈平却阳奉阴违等种种事件也就可以得到理所应当的解释了。

三:极为诡异的造反阴谋和迅若雷霆的诛杀活动

关于韩信在京阴谋造反一事,个人以为实在经不起推敲,首先,且不论此事之真假,就算真有此事,以韩信“谋定而后动”的秉性而言,在萧何前来邀请前往宫中的时候,他又岂能如此坦然相随?难道在惯用计策谋略的堂堂“兵仙”“战神”面前,区区一句“虽疾,强入贺。”真就能化解正在筹谋不轨之事的韩信的疑心吗?

换言之,纵然韩信确实心怀异谋,想要图谋不轨,但以其犹疑不决的秉性而言,此事应该还在筹谋阶段,那么所知之人应该只要极少数的心腹,而前往告奸之人却是被韩信关押起来的“舍人的弟弟”。如此说来,那韩信阴谋造反之事,岂不是已经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了?

再者,司马迁在叙述此事时,也用了一个很诡异的“欲”字,所谓“欲”,那就是还未付诸行动的“想法”。那么既然是想法,那太史公又从何而知呢?即便知道,那就说明事情已经泄露,而在“造反者死”的时代里,韩信又岂能如此轻易的随同萧何入宫?如此种种,在逻辑上都是很难说得通的。

所以,我始终相信,韩信虽有不臣谋逆之心,但这件事应该还在酝酿筹划之中,而吕后诛杀韩信,则不过是假借声势,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了。总之,归根到底一句话,韩信之死,实是吕雉的政治报复,而并非出于刘邦授意。可这也并不代表刘邦就不希望韩信死,也许,在他心里,他只想将其限制自由、软禁至死。毕竟,杀功臣(臧荼、彭越等)和杀韩信,终究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并不在同一量级之上。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公元前197年,皇后吕雉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死韩信,并诛杀了韩信三族。

吕雉杀死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有三大原因:

1.韩信真的谋反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刚到楚国时,到封国各地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公元前201年,有人据此举报韩信谋反。

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假装出游地方,命各诸侯到指定地方相会,韩信到后即被抓捕,后经审讯,韩信并无谋反实证,遂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心生不满,日益怨恨,自己竟然和曾经的手下周勃、灌婴等同处列候,这让韩信深感耻辱。

韩信与陈豨关系很好,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韩信与其约定,陈豨先造反,刘邦必会亲率大军围剿,到时韩信在首都起事响应。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韩信计划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企图聚集起来去袭击皇宫,响应陈豨。

由于谋事不周,计划泄露,皇后吕雉利用萧何的谋划,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将韩信杀死,并诛其三族。

2.吕后在为儿子登基铺平道路。

吕后之子刘盈被立为太子,但刘盈性格柔弱,过于仁慈,吕后担心刘盈登基后,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将相们难以压服,所以利用一切机会清理功臣,为儿子登基扫平道路。

除了诛杀韩信,吕雉还劝说刘邦诛杀了梁王彭越。

梁王彭越被人举报造反,刘邦派遣使者到访梁国,突然袭击抓捕了彭越,经审讯,发现彭越没有谋反证据,就将彭越贬为平民,发配到四川。

倒霉的彭越在路上遇见了吕雉,彭越向吕雉喊冤求情,吕后佯装答应,并将彭越带回京城,但随后吕雉向刘邦建议,不能放虎归山,最终将彭越处死,并诛杀三族。

3.吕后性格使然。吕后是一个性格刚毅强悍、睚眦必报的强势女子,韩信计划释放罪犯和奴隶,攻打皇宫,这必定让吕后大怒,韩信造反,一是威胁自己的生命,二是威胁自己儿子的生命,吕后绝不会放过韩信的。


稷下小书生


这个问题网友已经从好多方面进行了回答,我并无新鲜的观点。我只说说对此事的猜测搏大家一笑。

首先,我们看看韩信怎么跟的刘邦。历史记载韩信在项羽军中做到执戟郎,可以算是身边人了,后来给项羽出计策不被采纳,于是到刘邦军中寻找机会。

刚到刘邦军中也无用武之地,后来要逃走,被萧何追回。拜为大将军之后,灭魏之后,韩信从北路与各路诸侯开战,一路开挂;刘邦在荥阳一带九死一生,力敌项羽。

虽然灭齐以后,韩信未听信叛汉的建议,但是韩信对刘邦都算不上忠心耿耿,有很大成分上算是合作。

仅仅从傲慢无礼得罪刘邦,不至死,可以看看雍齿。更大的问题在于韩信虽然没有首先挑头造反的意思,但是其投机性决定其可作为协从参与谋反,给新生政权造成极大隐患。

有个亭长有恩于韩信,虽然没有持续帮他,但韩信显贵后羞辱他,这可以看出韩信无情的一面。

项羽兵败后,大将钟离昧被通缉,到韩信处求救,韩信把他藏起来,后来又为了得到刘邦信任把钟离昧的人头献给刘邦。可以看出来韩信多么糊涂和不义。

已经露出造反痕迹的韩信,对年龄渐老去的刘邦于公于私,都算是个威胁。

吕雉,是什么主?韩信能活吗?


夜航船水手


吕后杀韩信的背后原因就是韩信再一次密谋反叛。

韩信密事不周,消息泄密,招来杀身之祸。

吕后杀伐果断,快速反映,干净利落,诱杀韩信,一杀了事!然后夷灭宗族,斩草除根。

在刘邦、吕后眼中,韩信是有前科之人。前有乘刘邦危急胁迫刘邦封其为齐王;后有与项王将领锺离昧私通,消息走漏,被人告发谋反。这已经触犯到了刘邦、吕后的大忌,谋反是君主容忍的底线。好在刘邦念旧情,把韩信绑起来一番羞辱后,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夺兵权降王为侯。这次刘邦虽然没有杀韩信,但是相当于给了他一次最严重的警告,韩信如果识趣的话,要么马上逃跑,越远越好,以图后计;要么就彻底夹紧尾巴做人,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但是韩信偏偏不老实,趁刘邦出征,就想在背后搞小动作,再一次密谋反叛!而且消息竟然再一次走漏!

这次可就没上次那么幸运了,被处事果断心狠手辣的吕后所诱杀!

一个叱咤风云的世间军事奇才竟然死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手中,真是悲哀之极!

吕后要杀韩信,而且敢杀韩信!同时也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曾经的汉初三杰,这个高端铁三角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张良、萧何与韩信已经背离,唯恐避之不及;刘邦的心腹谋士陈平对韩信置之不理,韩信已经没有任何强援。这都说明,这些优秀人物已经看穿了韩信,知道韩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远离为妙!张良、萧何、陈平都在冷眼看着韩信在作死!没有人想拉韩信一把!所以吕后有十足的把握擒杀韩信!这其实是韩信做人太失败了!







杏花依旧驻君颜


即便韩信不想谋反,他也不得不死,因为,只要他活着,其他人都活得不自在。

一、韩信的杀伤力太强

在其他人眼中,他就是一颗炸弹,虽然安全性能高,但是,杀伤力太强,就连最令他们害怕的项羽,都死在了他的手下。

二、项羽死了,韩信就危险了

项羽活着的时候,大家都倚重韩信,刀枪对外,一心对付项羽。因为项羽活着,大家都活得提心吊胆。自从项羽死了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等到大家回过神来之后,才发现,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个比项羽更厉害百倍的人存在。

三、韩信比他们都年轻,还特别厉害

虽然韩信是自己人,但是,在利益面前,自己人也会成为敌人。尤其是韩信这个人太年轻了,刘邦活着的时候,才能制衡他一下。但是,如果刘邦死了,无人会是韩信的对手。

四、吕后比韩信更有野心,她必须杀死韩信

吕后,这个女人非常不简单。刘邦尚且怕她。如果没有吕后,根本没有刘邦什么事。可以说,刘邦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但是,离开了吕后,他根本就是一个臭流氓。吕后,就是那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厉害女人。这个女人,非常有野心。刘邦活着的时候,没怎么疼爱过她,反而让她吃了很多苦。等到她可以享受荣华时,刘邦又给不了她想要的。

唯有她称治天下,她才可以想什么,就干什么。放眼文武大臣,没有一个是她的对手,唯有韩信。韩信,一度是她拉拢的对象,想让他支持自己和自己的太子儿子。但是,韩信不识相,竟然还教训她,指责她干政。吕后,本来想让韩信臣服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可惜啊,这个韩信不解风情。政治上,不能为自己所用。情感上,更指望不上。这样的人,不能成为朋友与情人,那只能成为敌人。好在,刘邦还活着。好在,萧何,还比较听话。于是,吕后成功杀死了韩信。


枕史润智


在刘邦开国建功立业以来,韩信一直是刘邦身边重要的人物之一,韩信本人有勇有谋帮助刘邦稳定了汉室江山,可如此功绩为什么连刘邦都还没对他下手身为皇后的吕雉就先把他给杀了呢?这之中究竟有什么隐情使吕雉非这么做不可?

在刘邦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中,韩信是刘邦最不放心的一个,所以当有人举报韩信谋反时刘邦首先选择的就是相信,刘邦的谋士陈平为他献计处理韩信谋反一事,然而虽然刘邦诱捕了韩信,但并没有将他除掉,只是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了长安。可仅仅过了五年,韩信竟再次以谋反之名被抓捕,不但惨死在吕后手中,还被夷灭了三族。

1、韩信被封为王。

  汉朝时期,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封异性王——天下大乱尚未平定,不封王无以酬其功,不封王无以收人心,不封王无以争天下。可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杀的下场。比如说汉初异姓被封为诸侯王的九人,几乎都被除了国。

2、韩信称王后属于自立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韩信后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记得很深刻,刘邦登上王位,怎么可能不会秋后算账。而且就冲韩信做的那件事情就暴露了他的本性,刘邦不能保证韩信以后会不会做出出卖自己的事情,肯定就会先下手为强。

3、韩信威严高,战斗力强

  当时楚汉双方已经是处于胶着状态——汉军攻不过去,楚兵打不过来。这时候韩信占有齐地,掌握着百胜雄兵,和两边都接壤,偏偏韩信还是个战争天才,无论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会赢。哪怕当时保持个中立的态度,闷头发展自己的势力,楚汉那里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帮把手,让他们俩家"非常公平"的进行竞争,使他们都顾不上自己的发展的话,也是个三分天下的局势。(呵呵,没准三国时代提前到来)刘邦看出来了,派张良封韩信齐王;项羽也看出来了,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三分天下;一个叫蒯通的齐人也看出来了,劝说韩信谁也不帮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点明帮哪个都没好下场;可韩信一句“汉王对我好”立刻去帮扶贫困去了(“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

  平定天下后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我是刘邦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4、韩信不谦虚

  有一天刘邦与韩信聊到手下将领统兵打仗的才能,韩信就一一论说评点。刘邦一时高兴,顺口就问道;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就回答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刘邦听了心里就有点不高兴了。他反问韩信;那你呢?韩信却毫不掩饰地说:臣多多而益善。意思是我有多少都能带,当然是越多越好了。韩信现在已经是虎落平阳,说话口气居然还这么大。刘邦当即就反唇相讥,嘲笑韩信说:既然多多益善,你怎么被我抓了呢?正在得意的韩信,被刘邦这么一点,自个也清醒了。他立即变了口气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带将,这就是我为什么被抓的原因;更何况笔下的才能是上天所授,非凡人可比啊。韩信虽然挽回了影响,说了后边一段恭维刘邦的话,但他多多益善这个话,却提醒了刘邦。既然你韩信本是这么大,还这么狂,我哪敢再放过你啊。司马迁史记记载,如果韩信学点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才能骄傲,那就好了啊......至少韩信自己的后代还会祭祀他啊。

5、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

汉高祖十年八月,镇守北方边境的大将陈?叛乱。刘邦亲自出征平叛,这场战争反反复复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第二年春天,突然有一天宫中传令说。皇帝在前方打了胜仗,让群臣都进宫去祝贺。韩信还是像往常一样,借口身体有病,不打算去。可是这个时候,丞相萧何却亲自登门劝他。萧何说:即便你身体有病,也应该强撑着前去祝贺。萧何毕竟有恩于韩信,因此无论如何萧何的面子得给。韩信只好答应去祝贺。

可是他没想到一入宫门,就被几个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摁到了。韩信这次又中招了,其实这一次诱捕韩信,还是因为一封举报信。根据史书记载:说是韩信府上有一位舍人,他犯了罪,韩信打算处死他,这个舍人的弟弟就给当时留守主政的吕后,写了一封举报信。说是韩信勾结叛将陈?谋反,他们的计划是陈?在北方闹腾,诱使皇帝出征。韩信则作为内应,假传圣旨赦免并武装官府的奴隶和刑徒,突袭皇后和太子,占领京城长安。吕后接到这封举报信就与丞相萧何商议对策。于是萧何给她出了骗韩信进宫实施抓捕的计谋,并且亲自实施,引诱韩信入宫。韩信被抓捕以后,吕后甚至都等不及请示身在邯郸平叛的高祖刘邦,直接下令将韩信斩之长乐钟室。就是说韩信进了长乐宫,被武士拿下之后,当即就被压到宫中一个放编钟的房子竹节刺死。紧接着吕后下令,夷灭韩信三族。


凡诺旅行家


韩信究竟因何被吕雉所杀,后世的史学家和关注此事的政客们的看法各种各样,甚至争论不休。综合起来年,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需要。刘邦起于草莽之间,虽然有识人用人和驾驭将帅的能力,但在战场决胜方面,他远逊于韩信。韩信在听话的时候,是麾下难得的将才,不听话的时候,会成为强劲的敌手。汉朝建立之初,江山并不稳定,时有诸侯王反叛。其他人反叛好办,韩信如果决意反叛,刘邦是很难办的。刘邦在平定反叛的其他诸侯王之时,一定会想到如果韩信也反叛,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汉朝建立时,刘邦年龄已大,身体又不是很好,他一定想到自己哪天过世,儿子刘盈性格懦弱,怎么能驾驭得了韩信这样的人,况且韩信又是异姓王。所以为了儿子的未来,必须除掉能力过强的人。

二是本能所致。刘邦早年只是个小亭长,就是一个社会上小混混,他自己当初也没想到会成为帝王。一个没有受过深厚文化和政治教育的人,如何统领天下英才在治理国家中一展抱负,他没有这个理想,他还会在这些高人面前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和这些人在一起很恐惧。正因为文化自卑、心胸狭隘、性格狐疑,促使他一定要逐渐处理掉这些人。谁的能力越强,谁就是最危险的人,而头脑简单的人反而会更安全。

三是衔怨报复。韩信在取得三齐之地时,向刘邦请求封王,不论是形势需要还是自己急于邀功讨赏,都是不明智的,必然惹得刘邦不满。后来,韩信还因为刘邦没有主动给他封王,在固役之战居然借故不发兵支援,导致刘邦惨败,刘邦当时还需要韩信出力,没有说什么,其实心里早就记恨了,对这样在关键时刻不听话,不懂进退的人,肯定要处理掉的。

四是排险除害。楚汉战争结束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兵权被削,韩信此时应该明白进退,远学范蠡,近学张良,但他野心不死,继续在封地练兵,被人告发,于是刘邦借会诸侯游云梦之机抓捕了他。不过尽管如此,刘邦还不忍心杀这个大功臣,只是改封他为淮阴侯。然而韩信消极抵抗,谎称有病,拒不上朝。公元前197年,陈豨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居然打算和陈豨里应外合,一起杀掉刘邦,谁知道,非但没能得逞,反而让刘邦终于下决心除掉他。萧何跟吕后设计捕杀韩信,说明刘邦在处理韩信的问题时方法很巧妙,即不愿亲眼见韩信被处死,又把杀功臣的恶名推给了老婆和萧何。

一己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梅园布衣


有人说,韩信是因为造反。呵呵,不管史书怎么打扮,小编绝不相信。要造反,在当楚王的时候就可以造反,谁会傻到被刘邦软禁在京城再造反?韩信的谋士蒯通力劝韩信自立门户,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是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弃,然而刘邦对他却是疑忌很深,垓下决战硝烟未散,就迫不及待地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齐王该封为楚王。

就在此时,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虽然武将们主张武力征讨,可是刘邦认为没有把握,于是就找到谋士陈平商量。果然,陈平给刘邦出了个好主意。他让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并通知诸侯们,在韩信的楚国西界陈县朝会。这样韩信就会认为,皇帝只是出游巡视,就必然没有防备,等他来觐见的时候,抓他就只是一个体力活了。

《史记》记载说,韩信被压到洛阳之后,刘邦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就是说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将他降为淮阴侯。韩信被刘邦削夺了王位,降为第二等级的爵位列侯,封地在淮阴,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因此他后来被称为淮阴侯。淮阴是韩信的老家,刘邦也算照顾了韩信的感情。可问题是,韩信虽然降为列侯了,但他却回不了老家。它实际上是被软禁在了京城长安。

韩信临死前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句话的意思:韩信是看不起吕后的。他太低估了吕后的政治手腕,其实,刘邦一死,吕后马上控制了朝政,要说打江山,笼络人心,吕后不如刘邦,但要说要权谋,玩心狠手辣,吕后可以甩刘邦好几条大街了。韩信到死都没明白,自己为什么以这样的结局结束这一生,为什么自己的伯乐萧何也帮着吕后一起迫害他。

韩信因为军事才能卓越,战功也极大,所以,与吕后的妹夫樊哙等相处得不好,估计韩信更不可能讨好过吕后。所以,在吕后眼里,韩信能耐再大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作用,根本不能像萧何一样对自己和刘邦言听计从,为自己出力,甚至都不如张良,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出主意请来商山四皓稳固太子地位。因此,当见到有人检举韩信谋反,她经多方面考虑,才能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不等刘邦返回就立即处死韩信,可谓决绝,可谓狠毒!

吕后的目标是什么?很简单:搞死竞争对手戚夫人,弄死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只有这样,她的儿子刘盈才能顺利接班当上皇帝,她才能在刘邦死后平安活着。否则,被做成人彘的就不是戚夫人,而是他吕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吕后需要统一战线,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同时,她需要打击刘邦的各种羽翼和同盟。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忙着做什么?平乱,继续打仗,这给了吕后把持朝政,培养党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可是如果哪天刘邦幡然醒悟,重新起用韩信出去打仗,自己坐在京城坐镇呢?那还有吕后兴风作浪的机会吗?

那么,萧何为什么这么做呢?那是因为吕后的儿子刘盈当皇帝,他最有利,因为双方都是元老派,都属于既得利益者,彼此是利益同盟,而戚夫人是后来者,如果她儿子刘如意当皇帝,那么为了巩固地位,她肯定会起用新人,打压元老派。


蘇皮皮


韩信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不仅打江山厉害,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才能,可以说是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说他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毫不为过。这等人才就连刘邦想动他都要三思而后行,但最终却倒在了吕后的手上,吕后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竟然死于吕后滥用私刑,实在是匪夷所思。其实,就算是吕后不杀,刘邦也一定会杀了韩信,所以对于韩信来说几乎是必死之局。

一方面,韩信作为开国功臣,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莫大的功劳,如果没有韩信的话汉朝能不能建立都不好说,而韩信又是练兵打仗的掌握着军队,这功劳又打还掌握着军队,让刘邦十分没有安全感。如果他哪天要造反,刘邦遭不遭的住都两说。

另外一方面,在公元前201年的时候就有密探来报说韩信要造反,从那一刻起刘邦对韩信就有了杀心。不过由于韩信是开国功臣威望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刘邦一直都没有动手。

韩信也的确有着谋反之心,他和陈郗计划:由陈郗在外起兵吸引刘邦出兵平叛,乘着都城空虚之时由韩信组织人员控制太子和都城。

刘邦犹豫不决怕有人说他杀功臣,在后世留下骂名。吕雉作为皇后,当然最懂刘邦的心,自然要为刘邦去做一下他自己下不了手的事情,于是吕雉和萧何联合,最终在长乐宫的钟室将韩信杀害。

吕后这样子可以是一箭三雕,第一让刘邦免除了骂名;第二,为汉朝的和平与稳定铲除了毒瘤。第三就是为自己之后的太平天下奠定基础。


古今说史


韩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兔死遭狗烹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被杀与其个人性格及功高盖主是息息相关的。

一,韩信做人不懂得谦虚收敛,太过于以自己为中心化了。

在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的种种行为及言论就己经让刘邦有所厌恶,就有了杀掉他的动机了。只不过由于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当前主要目标仍然是项羽,刘邦才强行压下了心中的怒火,没有动他。但是刘邦是什么人啊。此时不杀你是因为用得着你,等日后天下大定之后第一个铲除的就是你。

要不怎么说韩信与项羽属于一类人,都是善于指挥打仗,尤其是打胜仗兵仙韩信更是一把好手。要不是韩信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替刘邦卖命打了那么多决定性的胜仗。刘邦怎么可能轻轻松松地就歼灭了项羽,建好了大汉王朝的宗庙?

但是这两人加一起跟刘邦玩心计都不是对手,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利用韩信玩死了项羽,接着又玩死了韩信,可见智商不够对于这二人来说是致命的硬伤啊。

有一次韩信陪同汉王一同饮酒,没有心机的韩信一杯接着一杯喝,喝得个酩酊大醉,人一醉了说话就不由自主了。汉王便趁机问他觉得手下这些将领能力如何,能够统多少兵。像樊哙,夏候婴,周脖等这些大将皆是跟着刘邦从沛县走出来,人家之间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关系,你韩信一个半道上入伙的人有什么资格对人家评头论足啊?

可是韩信呢,说他聪明吧,也还行,说他笨吧吧,可谓是愚蠢至极。你猜韩信怎么说,这混小子借着酒劲在汉王面前说这个的不行,说那个的不是,反正统统不如我韩信,老子天下第一!

汉王接着又问道:你觉得以我的能力最多可以统兵多少?韩信不假思索便回答道:大王你最多可统兵十万,十万足够了。汉王问道:那依你自己的能力可以统兵多少?韩信答曰:我自然是多多益善。汉王反问一句,那为什么是我管着你?之后便拂袖而去。

此时此刻的刘邦内心一定是火冒三仗的,好你个韩信,你等着即使我今日不会动手杀你,来曰我也不会轻易放过你。

而这时的韩信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辞惹恼了汉王,但他绝对不会相信汉王会因为一件小事就杀他的。因为他对汉王是忠心耽耽的。汉王怎么会舍得杀我呢?我不得不说韩信天真起来真可爱,你就算是他亲儿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宰了你的。

果不其然,项羽被消灭之后,刘邦下一个动手的就是韩大将军了。删封韩信为楚王并且夺了他的兵权。所谓手上有兵谁也不敢轻易动你,一旦失去了兵权你就啥也不是。

一场阴谋陷害韩信谋反罪名的计划开始了,刘邦是主谋,而吕后与萧何是执行计划的人物。这一年九江王英布举兵造反,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前去剿灭叛军。此时皇城内也是不太平的,吕后以英布是韩信的旧部为由,说韩信与英布合谋同为叛贼图谋造反并抓捕了韩信。

其实这时安插什么罪名己经不重要己经不重要了,说白了就是想要你的命。因为当时刘邦己经六十多岁了,而韩信年仅三十五岁,正值盛年,就算你此时不反,难保在刘邦去世之后你会威胁到大汉的统治,刘家的天下。所以思来想去,为了以绝后患还是宰了你吧。

同年,韩信在永安宫被吕后秘密处死。一代英雄豪杰就此陨落,让后来者不禁感叹可惜与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