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俗話說,爭奪天下者,不僅僅需要兵多將廣,而且還需要謀略。


一個不懂謀略的主,即使有百萬雄兵,也會被歷史淹沒。


沒有謀略,就會使得自己原有的優勢,瞬間變成劣勢,最終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


王莽藉助於自己外戚的身份,奪取了漢朝江山。


雖然當時王莽掌握著天下兵馬大權,但是由於個人種種的失誤,導致他失敗的命運。


王莽篡漢朝令夕改


王莽自認為自己已經等到了奪取皇權的時機,因為當時自己掌握相權,同時也掌握著兵權,實際上已經將皇權架空。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王莽篡漢圖畫


所以在王莽的心目中,自己已經就是名副其實的皇帝,所以奪取漢朝江山,實際上就是一個名稱的變化。


但是,王莽不懂得在古代存在著名不正言不順的古訓。


尤其是在漢武帝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漢朝皇帝在天下人的心目中不可取代,也此時王莽篡奪,實際上是與天下人為敵。


因此,在王莽登基之時,就是天下人起來反他的時候。


為了籠絡人心,王莽頒佈了一系列的新政,試圖展現自己的優勢,鞭撻漢朝的不足。


但是王莽的一系列操作,似乎沒有多大的效果。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王莽篡漢連環畫


此時赤眉與綠林揭竿而起,雖然兵力並沒有王莽多,但是總是以少勝多,王莽數十萬大軍屢戰屢敗。


在節節敗退之後,王莽又開始進行變革,朝令夕改,使得民眾感到無比的疲憊,在這種情況下,王莽通過變革不僅沒有實現籠絡民心的目的,反而越來越失去民心。


王莽篡奪漢朝,筆者認為有三方面的失誤:一就是錯誤的估量漢朝在大臣與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在獨尊儒術的影響之下,漢朝正統的地位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而王莽的僭越行為,實際上就是對於人民的挑戰。


二是過度高估自己的實力,雖然當時王莽掌握天下的兵權,但是王莽行為畢竟與民心是相違背的,因此,王莽的行為未必能夠得到士兵們的支持,也就是說,士兵們在表面雖然對於王莽恭順,但是在內心中未必服氣王莽。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三是王莽就是朝令夕改的主,沒有定性,定然會遭到天下人反對。


如此也註定了王莽政權的短命。


二十八將威震天下


劉秀在起兵的時候,不過數千人。


實力與王莽相差甚遠,因此在大家心目中,王莽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劉秀擊敗,但是決定戰爭勝利並不是兵力的多少,而是人謀。


王莽軍隊士氣不振,主將無能,戰術一再失誤,在這種情況下怎麼不失敗了。


而劉秀的兵力雖然不是非常多,但是有大量的優秀的將領,即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

這些將領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都是非常出色的。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劉秀和皇后


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得到優秀人才的助力,而王莽的將領就是庸才,這這種情況下,劉秀取勝,雖然表面存在著偶然性,但是其實還是必然。


因此,在軍力上,雖然劉秀具有劣勢,但是通過正確的戰略以及優秀的將領,很快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在昆陽之戰中,雖然劉秀與義軍只有數萬人,而王莽的軍隊達到了40多萬人。


但是王莽將領缺乏必要的謀略,且士兵士氣不佳,以導致軍隊被擊潰,所以,王莽的自信主要是由於自己的士兵人數眾多,但是歷史無情的反駁了他。


謀略決定成敗


從兵力人數上來講,王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劉秀起兵時候,只有數千人馬,但是要對陣幾十萬王莽的軍隊,誠然是以少敵多。

但是,劉秀最後奪取了天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正確的戰略,即號召天下義軍,以王莽為共同的敵人,促使王莽處於孤立的狀態。


雖然劉秀與義軍之間存在著矛盾,最後劉秀也鎮壓與招撫了義軍,但是最先與義軍聯合。


將王莽視為共同的敵人,使得自己的力量大增,這對於王莽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二是出色的治國理念。王莽在治國的時候,就是朝令夕改,令人人民無所適從;而劉秀在治國的時候重承諾,使得百姓信服,因此劉秀雖然在起兵的時候實力比較孱弱,但是由於得到民心,所以力量逐步的壯大起來。

劉秀只有區區數千人,王莽掌握天下兵馬,為何是劉秀問鼎天下

王莽雕像


雖然,在開局的時候,王莽的實力比劉秀強大很多,但是在謀略以及治國理念上,劉秀比王莽出色很多,因此劉秀逆襲成功也不足以怪了。

1 《漢書》

2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