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清代以前,東北人口主要是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其中滿族人口比例佔多數,漢族人口幾乎沒有。清代山東人闖關東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撥民“

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二十日,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從盛京(今遼寧瀋陽)起駕,遷都北京,王公貴胄、八旗兵丁等等,絡繹不絕,綿延一千多里。遼瀋地區人口大多“從龍入關”,留住東北地區的人口約40萬人。東北地區土地肥沃,地廣人稀,如果移民開墾,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財源。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清廷下令:“民人願出關墾地者,山海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山東的百姓大多遷至了大連和丹東,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遷至了遼西和遼北地區。許多東北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原本就地廣人稀的東北,在滿清入關後更加荒蕪,除盛京和錦州有少量部隊駐守,東北基本上是田裡無農民,路上無商人。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清廷為了恢復戰爭創傷,發展遼東農業生產,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開始,實行移民獎勵政策,撥內地各省人民來此開墾。先後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的人,源源不斷來到東北大地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廷頒佈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凡移住之農民,每月供給食糧一斗,每垧墾地給種子六升,墾民每百人貸與耕牛二十頭,其中食糧、種子於秋收後,如數歸償”“凡招來新民,歸部遣官偕同縣官,城中每丁給地基二繩, 約三丈(二日)於野,每丁給地五繩(二十五畝),永為民業”。順治十五年還規定“還依開墾面積之多寡,決定地方官的升遷,或賜匾額,高懸門第,以示褒獎”。政策十分優惠,許多地方整村屯遷來,有的地方官率領而來,推動了屯墾,這就是著 中的順治年間撥民事件。、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然而,開發與限制政策並行,清廷緊接著開始修建著名的柳條邊,即兩邊密密植下柳樹的壕溝。邊外是滿族漁獵區和蒙古族遊牧區,禁止漢族入內墾荒。與此同時,清廷還劃出諸多由皇室獨佔的禁地,有山林、河川、牧場、圍場、官荒、皇室陵寢、出於保護皇家風水而封禁的山脈,如長白山在1677年定為“發祥聖地”。朝廷的這般矛盾心理一直伴隨其整個統治時期,直到民國建立。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二、1668至1860年,“柳條邊 ”擋不住的人口遷徙

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也叫滿洲長城(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稱“新邊”。以柳條邊為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鎖政策。因此,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康熙年間只是限制移民,乾隆年間則禁止移民,乃清朝封禁東北最嚴厲的階段。

1668至1860年,為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這期間,關內和關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驟然停止,其實也是清政府閉關自守的一種體現。當時,沿山海關一帶遍植柳樹牆,中間用繩索相連,滿洲兵駐紮在那裡嚴密地看守著關口,不允許漢人出關。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至於遼東招民開墾令,早已在1668年(康熙七年)被廢除。1740年,朝廷頒佈對奉天地區的封禁令,第二年封禁吉林地區,第三年封禁黑龍江地區。其中,吉林地區是封禁重點,以山東、山西人為主的群體,每年春季有超過一萬人去長白山採人參和蚌珠、伐木、淘金,候鳥般的他們在嚴冬來臨前回故鄉。乾隆年代的東北封禁政策,在隨後的嘉慶、道光、咸豐時代被沿用。不過政策在實際執行中打了很多折扣,尤其值關內饑荒年。事實上,清廷從未絕對封禁過東北,畢竟當時統治手段有限,因此移民私入東北從不間斷,只是增幅小。

但這種政策並沒能阻止山東闖關的移民,此時移民“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東渡渤海,蜂擁蟻聚”,一時間山東人的足跡踏遍了遼闊的關東大地。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三、1861至1911年,"闖"入關東

闖關東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初步考證,明代末期即有此記錄,清代逐漸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逐漸形成闖關東的浪潮。據初步統計,至新中國成立前,闖關東的人數已達三千萬左右。其中,山東人佔絕大多數。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政府卻禁關令依舊。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地冒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直至咸豐十年後,前往關東謀生,不僅不違禁,而且成為合法的了。但“闖關東”一詞卻早已被廣泛應用,並已約定俗成。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時代來臨,強大的外力打開了中國國門,也改變了東北的移民史。1858年《璦琿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後,俄國對中國領土的貪慾並未停止。清廷終於意識到多年的封禁政策導致東北勞動力奇缺,造成發展落後、國防虛弱的不利局面。若再不移民東北,祖宗之地要盡入他人之手。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唯地方遼闊,稽查難周,且向無居民,易起凱覷,尤宜豫為之計,是前因招墾恐與防務有礙,今因防務不能不亟籌招墾者也。”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在1860年上書朝廷,“與其拘泥照前封禁有用之地,拋棄如遺,而仍不免偷種,莫若據實陳明,招民試種,得一分租賦,即可裕一分度支。且曠地既有居民預防俄人窺伺,並可藉資抵禦,亦免臨時周章。”增加移民以墾荒,既能充實國庫,又能增強國防,清廷很快同意,隨後頒佈《呼蘭放荒章程》,翌年將呼蘭的200多萬垧(舊時東北地區1垧相當於10或15畝)荒地放墾,算是啟動東北移民的標誌性動作。移民們從關內蜂擁而至,至1870年,呼蘭地區已有10萬戶漢人,1880年則超過20萬戶。

1870年代末,清廷取消所有禁止漢人移民東北的法令,更是在1878年解除禁止漢族婦女移居東北的禁令,這得以使關內人以家庭為單位移民,大大增加了定居下來的可能性。黑龍江1887年人口為40.8萬人,1895年就增長到150萬人。《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財政空前窘迫,更迫切需要開發東北以放荒籌餉;不久,日俄戰爭爆發,面對兩列強為爭奪東北而火拼,清廷危機感加重。1904年,清廷宣告全面放墾東北土地,公佈放荒、免稅、補助等法令。黑龍江省在1904年全面開放墾荒,標誌著歷時200多年的東北封禁政策終結。同年10月,黑龍江省荒政由“旗領民佃”改為“旗民兼放”,不論旗人漢人,交6吊300文就能換來1垧荒地。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宣統年間,時任奉天鹽運使的熊希齡遞交《東三省移民開墾意見書》,陳述12條措施:設立屯墾總局、擇駐衝要地方、參用屯田兵制、興辦官商輪船、建置水路郵站、預備各種場校、注重開浚水利、組織興業銀行、獎設殖民會社、招集林礦公司、籌劃移民種類、預算屯墾經費。這些建議大體指明瞭政府應該如何鼓勵墾殖東北,只是顢頇、羸弱的清廷即將進入歷史,民國政府將繼續東北開發大業。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山東人是眾所公認的開墾“南大荒”(遼河流域)和“北大荒”(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主力軍。“平度村”、“惠民隊”、“萊陽莊”之類的村落名稱,出現在茫茫關東大地上。  

 省份“闖關東”人數比例 

 山東省 742000 71% 

 河北省 176000 17 % 

 河南省 116000 11 % 

 其他地區10000 1%

民國時代掀起移民高潮

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黃興、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拓殖協會,黃興任會長,該組織的宗旨是“開發邊土、增產興業、籌備軍餉、杜絕帝國覬覦、減輕內地人滿之患”。農商總長張謇在1913年制定《國有荒地承墾條例》,規定:“凡國有荒地,除政府認為有特別使用目的之外,均準人們按照本條例承墾。”從此,開墾之規定和承領之程序,在國家法律層面上有規可循。東北和西北等地紛紛成立墾殖機構,黑龍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墾殖局,負責測量和調查省內可耕土地,在農事上協助新來移民。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張作霖自1918年統一東北後,關外在奉系軍閥統治下顯得秩序安穩,直到“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沒有大規模戰爭,只有個別騷亂和剿匪行動。兩相對比,加速了華北民眾扶老攜幼、絡繹不絕移民關外。奉系軍閥統治東北時期,超過500萬國人移民到這片黑土地上。1925年,張作霖在天津設立移民局,幫助有意移民關外者。1928年,東北當局成立屯墾委員會,開始研究東北的墾殖方案和計劃,1930年公佈《遼寧移民墾荒大綱》。

揭密東北移民史:從清朝龍興禁地到“闖關東”熱土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大約佔全部闖關東人口(3700萬)的一半。全國解放後,統計的闖關東後留下的山東人達到700多萬,約佔當時東北總人口(4000萬)17%,而當時全國人口為5.4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說闖關東"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關東大多數漢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雖然解放後,開發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設者也移居到東北,參與東北的開發,但這不屬於闖關東的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