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一、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滅亡了,但這個滅亡,並不是說“在地球上就不存在了”。實際上無論是羅馬城,還是那些羅馬人都還在。甚至包括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教會組織”也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只是原來的西羅馬政府被推翻後,國家就分裂成了一個個“小王國”。這些小王國,就包括今天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由於它們不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歷史上管歐洲西邊的這半部分,叫做“西歐”。這個稱呼,其實一直沿用到現在。西歐依然還是信仰基督教。並且,由於之前羅馬城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羅馬的主教,自然就成了整個西歐的精神領袖,被稱作“羅馬教皇”。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教皇雖然也帶個“皇”字兒,但他只有宗教上的權力。不過這個權力,也不小了。至少能讓他和東羅馬帝國的教會平起平坐。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這個時候,東羅馬帝國教會的首領,叫做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大牧首這個詞,是基督教上的一個術語。簡單說,就是歐洲東部基督教的精神領袖。和西歐的區別是,這個時候東羅馬的皇帝還在,所以東部的“大牧首”並沒有那麼大權力,很多時候要聽命於皇帝。就比如下面要講的“破壞聖象運動”,實際上就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主導。所謂破壞聖像運動是指在8到9世紀這一百多年當中,一系列在東羅馬發生的,以破壞基督教畫像為目的的行動。這次運動,不僅給帝國內部帶來混亂,也讓它和西歐的關係產生惡化。甚至由此引發了東西教會大分裂,讓東羅馬帝國滅亡的最後一刻,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聖像”會引發這麼大的動盪呢?在前面我們講過。基督教的興起,讓羅馬帝國產生了嚴重的信仰危機,最終成了“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還衍生出一系列內部矛盾,這些矛盾一直都沒真正的解決,一直延續到了東羅馬時代。這其中重要的爭議之一就是:要不要對耶穌和基督教其他聖人的“畫像”進行崇拜。本來這只是個基督教內部的理論問題,但是它又和經濟、社會,甚至軍事問題都有糾葛,發展到最後卻演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按照早期基督教的教義,是不允許偶像崇拜的,這也包括耶穌本人的形象。但問題是:早期的基督教徒,很多都是來自之前的希臘、羅馬地區。這些地區原來是多神教,有著非常濃厚的“形象情節”。就比如你看到的那些,古希臘古羅馬神話裡的男神女神。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幾百幾千年的傳統,都是看著“有形的神”做祈禱。現在突然皈依了基督教,你告訴他們:從今以後不能再拜有形的神了。很多人還真是不適應。所以早期那些有手藝,能夠刻畫男神女神的工匠,都轉而為教會服務,開始做“聖像”,也就是基督教裡面聖人的畫像。教會方面為了能夠吸納更多信徒,也默許“聖像”的存在。這種“聖像崇拜”後來到什麼地步呢?有的信徒甚至把聖像上掉下來的顏料,都放酒裡一起喝下去,就好像這真能有什麼神聖的力量。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很多年,都沒什麼問題。但在七世紀以後,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產生了。那就是伊斯蘭教的興起。因為伊斯蘭教是嚴格禁止偶像崇拜的,再加上離著東羅馬又不遠,時間一長,很多邊境地區的軍事貴族就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影響。由於聖像也是偶像的一種,所以這些人,非常反對聖像崇拜。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如果說是一般人也就罷了。但現在邊境地區的軍事貴族有情緒了,那皇帝可不能再視而不見了。並且除了這些原因,皇帝還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基督教勢力越來越大,教會已經成了東羅馬帝國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它們佔著大量的土地,而且還不用交稅,這對國家財政的收入來說,可不是個什麼好事。所以從八世紀開始,皇帝利奧三世便發起了破壞聖像運動。要是從字面上理解,這只是搗毀基督教的聖人畫像,但是實際上,皇帝那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真正的目的是:藉著這次運動打擊教會勢力。運動開始以後,他不僅宣佈搗毀聖像,並且下令沒收了大量教會的土地,並強迫修士還俗。很多地方,還廢除了教區的稅務減免。

這就很像我國古代,曾經有一些皇帝開展“滅佛運動”。表面上也是宗教原因,但實際上針對的還是宗教背後的勢力。比如說,比東羅馬破壞聖像運動稍微晚個幾十年的唐武宗李炎,他也是用“打擊佛教”的手段,沒收了寺院土地,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代的皇帝想法還真都差不多。不過利奧三世這樣做,如果只是東羅馬還好,但問題是現在的基督教已經不只是東羅馬帝國一家的事了。包括之前羅馬城所在的西歐地區,現在也已經完全基督教化了。而這些地方的宗教領導人是教皇。他們雖然口頭上對東羅馬皇帝恭敬,但心裡卻一直不服。畢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整個西歐已經“山高皇帝遠”了。

這次破壞聖像運動造成的結果是,羅馬教皇發佈聲明:把皇帝利奧三世和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開除了教籍。皇帝利奧三世作為報復,也派兵活捉了教皇。這場鬧劇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在這個過程中,西歐也發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變化。那就是:之前毀滅“西羅馬帝國”蠻族後裔的一支:法蘭克人崛起了。

他們雖然也佔據了羅馬的土地,但在政權的“合法性”上始終存在問題。畢竟法蘭克人不是羅馬人,法蘭克人怎樣統治西羅馬的土地才能順理成章呢?公元800年,法蘭克人的國王查理曼,在羅馬聖彼得教堂做禮拜的時候,被當時的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下子“合法性”問題一下就解決了。當然,順帶也解決了羅馬教皇的問題。因為在這之前,羅馬教皇只有宗教上的權力,沒有世俗權力。但在這之後,羅馬教皇就有了“武裝保護人”。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抗衡了。再往後東西教會的分歧越來越大,終於在1054年的時候,演變成了基督教會的大分裂。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互相把對方開除了。東西兩方的教會,開始分道揚鑣。西歐形成了後來的天主教,使用拉丁語傳教;而在東羅馬形成了東正教,用希臘語來祈禱和禮拜。這種分裂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如果單純只是宗教上的分裂也就罷了,但對當時的東羅馬帝國來說,最大的傷害是:在後來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帝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下,西歐袖手旁觀。因為幾百年裡,雖然同樣屬於基督教,但積怨太深。兩方都各自把對方看作異端,不肯妥協。也釀成了後來東羅馬帝國滅亡的悲劇。

二、英國開始世襲君主制

1066年10月14日,來自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率軍和英格蘭國王哈羅德.葛溫森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在黑斯廷斯(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瀕臨加來海峽的城市)附近進行大戰,以威廉一世獲勝告終。獲勝後,威廉直取倫敦,年底自封為王,稱威廉一世。

黑斯廷斯戰役,是歷史上最後一次來自歐洲大陸入侵者對英格蘭的成功征服,威廉一世成為英國國王,使得1000後的英國王室仍流淌著威廉的血脈。英國開始世襲君主制。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威廉一世改變了英國的歷史走向,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諾曼底王朝建立。

他將原來英國商業、宗教或文化上趨斯堪的那維亞的風俗,變成了和歐洲相承繼的局面。甚至連英語都發生了改變,大量新的詞彙加入到英語中,此後300年中法語都是英國的貴族語言。

他還將許多新事物帶入了這個孤島,如陪審制度,後來英國法律自成體系,就是

威廉一世將諾曼底傳統的集權統治和軍事立國帶入了英國,是英國曆史上一大轉折。

此前英國一直是被入侵,被征服的對象,英國轉守為攻,此後英國的戰爭主要在其它人的國土上進行。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由於諾曼底人在建國之初,就對法國國王承諾臣服法國、威廉征服英格蘭歷史最大的影響是使得英國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再次被捲入了歐洲中心地區的複雜關係中。

此後英法成了一對歡喜冤家,幾百年來戰爭不斷。

三、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1096—1291)是一場由羅馬教皇、西歐封建領主和城市富商向地中海東部地區發動的侵略戰爭,先後共8次,歷時近200年。

那麼,歷史上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又產生了什麼後果呢?

1095年年底,在法國,克萊蒙宗教會議召開,這次會議實際上是十字軍東征的一次動員會與誓師會。從1096年2月起,十字軍兵分五路先後向東方進發。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1096年2月,一支由法國隱修士彼得率領的法國北部和中部農民組成的十字軍和德國騎士“窮漢”華爾特(Walter)率領的德國農民十字軍先後由法國、德國分數隊沿萊茵河、多瑙河向君士坦丁堡進發。

這支幾萬人的十字軍裝備極差,毫無紀律和作戰訓練,沿途靠搶劫為生,遭到匈牙利人、保加利亞人和拜占庭人的自衛還擊,途中損失3萬餘人,倖存者到達君士坦丁堡後被派往小亞細亞,途中被塞爾柱突厥人圍殲,生還者僅3000餘人。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1096年8月,由法國、意大利和德國西部的封建主、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分四路向東進軍:德國西部的騎士十字軍從布雍沿農民十字軍走過的路線前進;法國北部的騎士十字軍由里昂取道意大利、渡亞得里亞海進軍巴爾幹;法國南部的騎士十字軍從圖盧茲出發,經意大利北部,由陸路到巴爾幹;意大利南部諾曼人領地的騎士十字軍從布林迪西渡海到巴爾幹。

四路十字軍近4萬人於1097年春在君士坦丁堡會合後,繼續經小亞細亞向耶路撒冷進攻。十字軍沿途燒殺搶奪,所到之處雞犬不留。1099年7月15日,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把這座“聖城”搶掠一空,屠殺7萬餘人,血洗全城。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後,按照西歐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國和3個屬國:安提阿公國、的黎波里伯國、以得撒伯國。

耶路撒冷拉丁王國國王為“聖墓保護人”,宣佈接受羅馬教皇管轄,使用拉丁禮拜儀式,取消城內的希臘正教會。教皇把佔領地分為4個大主教區和10個主教區,建立了許多隱修院。

戰爭結束後,大批騎士帶著掠奪的財物返回西歐,留在巴勒斯坦的騎士領主只有幾千人。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為了保護十字軍國家的地位,教皇又在西歐組織了幾個軍事修會:“聖殿騎士團”(主要由法國騎士組成),“聖約翰騎士團”(亦稱“醫護騎士團”,主要由意大利騎士組成)和“條頓騎士團”(主要由德國騎士組成)。騎士團是宗教性軍事組織,直屬教皇,不受地方政府管轄,其任務是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與毗鄰的異教徒國家作戰,保護十字軍的領地。

這些騎士僧侶大部分是西歐各國破落貴族出身的亡命之徒,他們趁機搶奪,把財物運回歐洲。後來,十字軍領地陸續被敵方收復,騎士團被迫撤回。

歐洲公元十一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第一次東征表面上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隱伏著許多危機。大部分十字軍返回歐洲後,留下的十字軍雖有騎士團的幫助,仍不能抵擋當地居民的反抗。因此,雙方的第二次武裝衝突,也在不久之後再次展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