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澜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股市,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鲜有人知这句话是1944年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的序言所讲的。《传奇》是一部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倾城之恋》等十部中篇作品,而篇首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便是张爱玲的成名作,该作品奠定了张爱玲之后的作家之路,张爱玲也是自此之后广为人知。

《沉香屑·第一炉香》讲的是来自上海的女中学生葛薇龙为了能够在香港继续学业,从而向姑母梁太太寻求物质上的帮助,却一步步沦为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的故事。

张爱玲的这部中篇虽然只有三四万字,却将葛薇龙这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其悲剧性结局让人唏嘘。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1.自我感动的爱情观

张爱玲笔下的故事,从来都是悲剧性结尾,纵观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倾城之恋》可以勉强算做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喜剧结局。《沉香屑·第一炉香》便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葛薇龙原意是借助姑母的物质条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却不曾想与自己的初心悖离、渐行渐远。

而葛薇龙悲剧性的引线便是与乔琪乔之间的爱情,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最为读者所乐道的。

乔琪乔是一个迷一样的男人,在小说中梁太太在情意场上长袖善舞,但在乔琪乔身上半点好处没有捞着,反而自己的家里的丫鬟睇睇和睨儿也被乔琪乔给勾了魂去。为此,梁太太还将自己的左膀右臂睇睇给辞退,打发到乡下去嫁人。倒真是应了那句”猫没抓着鱼,倒惹了一身腥“。葛薇龙作为一个后来者,同样没有能逃出他的掌心。

乔琪乔是个擅长蛊惑人心,最起码是蛊惑女人心的厉害人物。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葛薇龙在梁太太面前低声下气,看她春风得意好像没有人能拿梁太太怎么样。“乔琪是她所知道的唯一能够抗拒梁太太的魔力的人,她这么一想,不免又向乔琪添了几分好感”。

葛薇龙向乔琪表达爱意,乔琪他说:“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爱你,只能答 应你快乐。 ”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谈及爱情中的马克斯主义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借心上人的完美——美丽、聪慧、诙谐——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丑陋、愚蠢、呆滞“。

毫无疑问,乔琪乔于葛薇龙便是一种完美的马克斯主义。想得而不可得,才会奋不顾身近乎癫狂。乔琪则充分的抓住了女人的这种心理,撩拨上了对方却始终保持独善其身,他一直很清醒。

葛薇龙的爱情一直是她个人的自我感动,这种爱情近乎卑微。葛薇龙笑道:”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前拐弯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葛薇龙说她与妓女还是有区别的,她们是不得已的,而葛薇龙是自愿的!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葛薇龙陶醉于自我感动的爱情,为了这份爱情她为梁太太拉皮条,为了这份爱情她做娼妓让乔琪坐享其成,为了这份爱情她放弃了所有希望。从始至终,她都知道乔琪并不爱她,薇龙只不过活在了自己勾勒的自我牺牲、自我感动的爱情世界里。

2.物质成瘾

葛薇龙是一个追求物质的女孩子,而逐渐的物质成瘾让她坠入了深渊,在故事里有多个地方体现:

1)

葛薇龙初到梁太太处的形象描写,葛薇龙的的穿着“和其他女孩一样爱时髦,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

2)

葛薇龙住到梁太太处,壁橱里全是她的衣物,”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葛薇龙虽然心里想着不要,却还是当下便把衣服一件件试了一遍,心里好不欢喜。

3)

三个月的时间,葛薇龙穿了穿了,吃也吃了,玩也玩了,在交际场上也有了名气,也尝到了甜头。当梁太太想用葛薇龙笼络司徒协,葛薇龙回到住处心里却是想着“三个月的功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要离开这里,只能找一个阔人,嫁了他”

葛薇龙最初的虚荣心、物质欲望并不强烈,并且还有着一个学生该有的风骨。然而,葛薇龙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变化,却没有过多的去与自己的内心对抗,比如初进姑母家虽然知道姑母的用意,自己只是迟疑了一下,身体就很老实地试衣服。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梁太太在声色犬马的场所自然是个中老手,她一开始相中了葛薇龙,就在心里计较了付出与回报比。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成瘾”,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性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续重复。

梁太太慢慢地在葛薇龙身上下重注,慢慢地强化葛薇龙的物质欲,久而久之便成瘾,所以葛薇龙才会三个月过去便觉自己对在梁太太处的生活已经上了瘾。

就跟所有成瘾行为一样,完全的戒断要承受极大的痛苦,而继续下去则会得到不断的快感。显然,葛薇龙满足于不断地物质快感上,这一点也是促使葛薇龙悲剧的关键。

3.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冲突

张爱玲的作品背景,许多都掺杂着自己的真实经历,《沉香屑·第一炉香》也不例外。

这部作品的背景社会上的大环境是战前的香港,家庭小环境而言则是旧时家庭与新式家庭。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作品当下的这大小环境都是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

新旧事物之间的更迭,常常伴随着一段长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当时整体社会是如此,个人亦是如此。

葛薇龙的家庭是个传统的中产家庭,家道中落辗转到香港,葛薇龙在香港读书接受的是新式教育,自然想的也与父亲不同。葛薇龙与父亲的旧时观点冲突,才促使葛薇龙到姑母处求助帮助她完成学业。

葛薇龙初次拜访梁太太住所,文章大篇幅的描写了她姑母住所的讲究与大气,就连姑母家里的丫鬟也好似比一般人要高贵不少。葛薇龙在姑母家的所见所闻,都与她的旧时家庭格格不入。两种反差极大的观念冲突,让葛薇龙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葛薇龙的旧时家庭与姑母新式上流社会纸醉金迷之间的冲突,使得葛薇龙因为好奇而不断地去尝试,梁太太才有机会步步为营地”逼良为娼“。

葛薇龙住进姑母家的洋房,姑母不断地给与她各式华丽的衣裳,名贵的首饰,脚只要踏出大门就会有车子停下,饿了在房间摇个响铃就会有专人送来。这样的生活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有一步之遥了。

反观葛薇龙的原生家庭呢?虽是中产家庭,却因为某事变而逃离到香港避难,后又因物价飞涨打算逃离香港回到上海。彼时,家道早已是破落户的样子了,就连葛薇龙完成学业的资助也负担不起。

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无时无刻不让葛薇龙活在一种拥有的快感中,进而葛薇龙被物质腐蚀的更加彻底,愈发逃离不了梁太太的那座牢笼。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钱钟书的《围城》说,一座围城里,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梁太太的住所和生活就是一座围城,葛薇龙想进去便进去了,只是进去了便再难出来了,也许她年老色衰之前,都会被困在这座围城里,心甘情愿的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结语

自我感动的爱情观、物质成瘾以及观念和背景的冲突,所有的这些形成了一个枷锁牢牢地葛薇龙,最可怕的是她自己并不想去挣脱。

葛薇龙心知肚明,她的悲剧性结局是无法避免的。正如这个故事结尾处葛薇龙说她与那些站街女郎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不得已的,而她自己是自愿的!

《沉香屑·第一炉香》:浅谈葛薇龙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有人说,如果薇龙幡然悔悟回了上海,那么她可能就是下一个石翠芝。如果香港突然起了战事,那么她可能就是下一个白流苏。

事实是薇龙没有回上海,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这个没有后续的故事,后续能够用一座城的倾覆来成全薇龙的人生与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