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苏东坡与王朝云年龄悬殊,生活潦倒,却为何能琴瑟和弦、不离不弃?

吴言心旅


因为知心与默契,因为他们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1074年,37岁的苏轼在西湖邂逅了年仅12岁的歌妓王朝云。

苏轼为她写下了千古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仰慕苏轼才华已久,决心跟随苏轼,苏轼便将其买下做侍女,苏轼夫妇都十分善待她。

王朝云与苏轼生活了20多年,苏轼被贬谪黄州和惠州的苦难岁月,王朝云都不离不弃。苏轼到了黄州后,将其由侍女改为侍妾。在黄州的第四年,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苏遁。可惜苏遁两岁便夭折,年过半百的苏轼痛不欲生:“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原配王弗去世之后,苏轼娶了王弗堂妹王闰之续弦。王闰之十分贤惠,将王弗之子苏迈视为己出,作为一个能干的贤内助,王闰之深得苏轼敬重。

但能走进苏轼精神世界的女人,只有王朝云。她不仅能歌善舞,更是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苏轼


王朝云平日里,最喜欢唱苏轼的这首《蝶恋花》。

据记载,有一次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这一句时,朝云“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这是因为,古人通常认为,柳絮纷飞后,幻化为芳草。当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落天涯的时候,芳草也散落天涯。这暗喻着,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被贬再贬,这无奈犹如柳絮散落天涯。天涯朝云唱到这,感受到了苏轼的心酸与无奈,便“不胜伤悲,哭而止声”。而苏轼了解到了朝云的心意后,便宽慰了他。两人之间的知心与默契,由此可见。

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生病期间,苏轼四处寻医,念经拜佛,只求她康复。

但王朝云最终还是病逝了,年仅34岁。

苏轼为她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王朝云死后,苏轼此生再也不听《蝶恋花》。


煮酒君


"春日杭州西湖畔一艘画舫上,一位载歌载舞妙龄少女歌喉清灵舞姿婀娜,不似风尘女子竟如身畔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她就是名冠杭州的歌妓王朝云,一曲舞罢早已使宾客杭州通判苏轼沉醉其中。

苏轼出生于北宋一书香世家,在父亲精心指导下不但才名远扬,而且科举顺遂弱冠之年就跻身仕途。只是苏轼性直抨击朝廷新政过激,不容于新党势力遂自请出京为官。不过苏轼虽仕途多舛,却总能得遇世人艳羡的婚姻佳偶,刚过而立的他已先后有了两位正室夫人。

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令世人记住了苏轼早逝的结发妻王弗。她出身于富商之家,与苏轼自幼青梅竹马夫妻恩爱,却突患疾病而逝。苏轼再娶王弗堂妹王闰之,她虽不识字却天性精明温良,管理家事标准贤妻良母模样,这才使苏轼能安然在外为官。

那日苏轼一见朝云喜之爱之,遂将只有十二岁的朝云买回家,先做了夫人王闰之的侍女。苏轼爱朝云清丽脱俗之美,朝云爱苏轼绝世才情,两人于朝夕相处中早已互为倾心。后苏轼因被新党污构的“乌台诗案”遭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苏轼才将跟随身侧的朝云收为侍妾。

刚过及笈之年的朝云与年长二十多岁的苏轼,开始了一段无论富贵贫穷,皆十指相扣恩爱如初的爱情传奇。那苏轼与王朝云年龄相差悬殊生活潦倒,却为何能琴瑟和鸣不离不弃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相随得苏轼敬重。

苏轼一生宦海几番沉浮,神宗崩逝哲宗继位。当时哲宗年幼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她不喜神宗新政,遂打击新党并将遭贬的旧党召回。由此苏轼得以回京再任礼部侍郎等官职。也许那是朝云婚姻生活少有的一段稍微富裕时光。后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复归父亲新政路线,新党再度得势而苏轼却被一贬再贬到广东惠州。

宋朝时期惠州因高温潮湿空气,以及饮食等方面,不适于北方人生活,是世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当日苏轼已经五十九岁身体状况欠佳,此去惠州已做好不能北归的准备。

苏轼不想家人跟着受苦,遂将大部分家人安置在江苏宜兴。当时夫人王闰之已逝,苏轼自知身边莺莺燕燕的侍妾,只可同富贵不可共患难,遂有意遣散侍妾给其自由。其她侍妾闻讯做鸟兽散,唯有朝云执意跟随丈夫同行。

朝云本无正室夫人名分,原为苏轼生下一子也已早夭,与苏轼已无任何牵连。更何况苏轼已渐入老境,朝云还正值风韵犹存能歌善舞之龄,完全可以舍苏轼而去,余生尽享安稳繁华。

可朝云深爱苏轼,爱他就无论贫病誓相随。也许苏轼只有此时才真正体会到朝云对于他的珍贵。

苏轼感怀唐朝白居易年老病弱时,因宠妾樊素终离去而写下“病与乐天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的诗句,来慨叹自己的春天已随樊素离去而逝。而朝云却“不似杨枝别乐天”,无论苏轼如何潦倒落魄一直相伴相随,使困顿中的苏轼自感何其幸运。

苏轼远赴惠州只带朝云与三儿苏过随行,那段时光虽有惠州百姓热忱相待,却也只有穷病惧三字概括形容。

苏轼为官一生清廉,又几番遭贬本无积蓄。其家境窘迫有时甚至连米缸都空空如也,苏轼面对来访朋友只得调侃“米尽人初知,但怪老鼠迁。”。苏轼家连老鼠都跑了,可见其家贫到何等程度。

而苏轼本已年老体弱,再面临如此饮食不继生活,自来疾病缠身成为常态。不过这些生活艰辛对于苏轼来说只是毛毛雨,那种时刻不知厄运何时而至的恐惧才是最大心疾。

苏轼遭贬并未使朝中新党善罢甘休,他们一直寻机想致苏轼于死地。由此苏轼行事谨小慎微,就连与好友通信最后皆叮嘱信看完定要撕毁,以免被别人抓住污蔑机会。

苏轼惠州生活就是如此苦不堪言,幸好有朝云勤俭持家苦捱岁月,亦有朝云偶尔歌舞助兴温暖了时光,这应给了苏轼于最低境遇活出最高境界无穷力量。

患难见真情,此时苏轼心中早已把朝云当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温暖阳光,遂赞誉她“一生辛勤,万里相随”。早已如此深深融为一体的两人怎会离弃?

二,王朝云是真正懂得苏轼的红颜知己,终得苏轼之爱。

爱情最珍贵的是彼此懂得,也许王弗很聪明可以为苏轼于仕途指点迷津,也许王闰之很精干可以为苏轼打理好生活琐事,可真正懂得苏轼内心世界唯有朝云一人。

昔日苏轼还在朝时,一日饭后曾抚摸着肚子调侃问询侍妾,其肚子中装的是什么?侍妾们纷纷给出诗书、学识等答案,唯有朝云一语中的说苏轼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性直从来不考虑朝廷党争,不考虑自身处境有话就想说。他抨击新党行为过激惹怒新党,他揭露旧党贪腐使旧党怀恨,由此无论新党旧党皆把他当做对立之敌,无论那派得势他皆受冷落打击。

朝云如此懂他,难怪苏轼闻言慨叹“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知他懂他也许是朝云能得苏轼挚爱深情的重要原因。

苏轼来到惠州的第一个春天,曾填词一首《蝶恋花.春景》。其中上阕写到“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虽然世人皆觉苏轼是在春天美景中,慨叹自己仕途命运如柳絮身不由己,可又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放。可只有朝云能理解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隐藏着苏轼无论遭遇怎样贬谪,依旧对君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眷恋忠诚。

由此朝云又自感无论得意或飘零,皆誓随苏轼的忠贞爱情,遂每每吟唱这首《蝶恋花》,唱到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皆哽咽难言。苏轼亦知朝云为何流泪,遂安慰她“我正悲秋,你却又伤春了”。

朝云懂得苏轼豁达乐观背后男人的伤痛,在她眼中苏轼不是人人敬仰的男神,而是有爱有痛有苦的男人。如此读懂苏轼心意相通的朝云,终得苏轼之爱已成必然。

朝云终于耗尽体力染疾逝于惠州,享年只有三十四岁。苏轼痛失朝云曾写下“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其悼亡朝云感情强度,一点不输其悼亡发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见朝云虽因出身无法得到正式名分,但苏轼早已将其视为事实上的妻子。

爱之回向,朝云逝后,苏轼身边再无别的女人。也许朝云少时凭年轻貌美得苏轼欢心,但其对爱之忠贞与懂得,应是两人琴瑟和鸣不离不弃的根本,苏轼之爱她值得拥有。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大叔爱萝莉

大叔爱萝莉,古今皆同!

苏东坡曾调侃80岁的朋友纳18岁的小妾,说:一树梨花压海棠。

他自己呢?也好这一口。

1075年,被贬到杭州的苏大才子,在西湖边参加了一个饭局。

古人饭局比较讲究,不仅好酒好菜,还要看歌舞表演。

那时候,没有歌舞团,参加表演的,都是“公主”。

苏大才子属于吃过见过的主,啥样的歌姬舞女没见过?

但这次不一样。有个歌女,不像其他人那样浓妆淡抹,而是淡扫峨眉,清雅素净之中,别有一分美艳。

东坡被惊着了,朋友们起哄,让老苏写首诗。

才子就是才子,虽然色心大起,但是并没有色迷心窍,而是把色欲升华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就问你服不服!

要不咋说就怕流氓有文化,特别是大文化人。

歌姬的主人也乐得成人之美,将这名歌姬送给了苏轼。

歌姬名叫王朝云,当时只有12岁,搁现在,刚刚上小学五年级啊。

老苏呢?三十八九岁!

当然,在那个时候,这也没啥大不了的。

虽然两个人年龄差距大,但是朝云是个文学小少女,碰到了老苏这样的大文豪,那绝对就是粉丝邂逅了爱豆的感觉。

而且,两人脾气相投,互为知音,精神世界里相知相惜。

据说,有一次,老苏下班回到家,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几个婢女:你们都说说这里是什么?

一个说:都是文章;

另一个说:都是聪明才智;

朝云最后说:一肚子不合时宜啊!

老苏哈哈大笑,知我者朝云也!

两人你侬我侬,情投意合,这对老少配绝对是模范夫妻(准确地说,朝云不是妻,最早是侍女,后来才被纳为小妾)。

两人感情好,但是,朝云运气不好。她跟了苏轼后,老苏一贬再贬,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其他小妾都不愿意跟着去,只有朝云这个傻丫头坚定地要跟着走。

朝云不仅能歌善舞,还是持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苏轼收入低,但又喜欢吃肉。

朝云就买了便宜的肥肉,慢火煨炖,做出了香糯可口的“东坡肉”。

两人还有了爱情的结晶,朝云给老苏生了个儿子。老来又得子的东坡非常高兴,同时,想到自己官场的不得意,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的是,这个儿子却没有福。

半年后,老苏再度被贬,带着半岁的儿子上路,因为暑热,不幸夭折了。

老苏哭,朝云哭得更痛!精神受到很大打击,而且,由于产后失调,身体十分虚弱。

更不幸的是,老苏又被贬去了广东惠州。

那个时候,北方人去广东,因为不能适应气候,医疗条件又比较差,能活着回来的不多。

唐朝大诗人韩愈被贬到广东潮州去,就对侄子说:好收吾骨瘴江边!

朝云本来身体就虚,到惠州水土不服,更不适应南方闷热的气候,后来又染上瘟疫,不久就香消玉殒了。

死的时候,才34岁。

朝云生前信佛,老苏给她写了墓志铭,有两句佛偈: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饮水君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苏轼明里是写梅花,暗里却是在悼亡一位女子,何人?王朝云是也。

很多人都说,看过那么多写梅花的诗词,还是苏轼的这首《西江月·梅花》最好。

词的上阙写梅花的风骨,下阙写梅花的美丽,实则赞美王朝云的美貌和高洁的品质。

王朝云因家境清寒,从小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12岁的时候,有个叫苏东坡的男子来到她的身边,收她做了侍女。当时,苏轼已经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和苏轼是自由恋爱,两人少年结发,诗书相伴,形影不离。可惜红颜薄命,王弗早逝。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贤良淑德,视苏轼和王弗的儿子为己出。

苏轼夫妇对王朝云在才艺方面悉心培养,王朝云在18岁那年成为了苏轼的侍妾。相对于王闰之的贤惠持家,王朝云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

后来苏轼再遭贬谪,许多妾婢离去,只有王朝云不离不弃,始终追随苏轼。

可惜,苏轼的三位爱人都早逝,暮年的苏轼也迎来了王朝云的离去。

苏东坡写了很多的词,王朝云感性细腻,经常能与苏轼的词产生共鸣。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王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苏东坡就问她怎么了,王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后来王朝云去世,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有一次苏轼下朝后吃完饭,抚摸着自己的肚子缓慢走在路上时,回过头去问身边的侍女奴婢们:你们说我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有人笑着回答说里面装的都是文章,苏轼摇摇头不以为然,还有的人说里面装的都是什么机械(不知道这个回答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总之,苏轼都是不以为然。等到碰到王朝云,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其实熟知苏轼生平的朋友应该知道,苏轼在政治上是收到新旧两党的共同打击的,而王朝云正是说苏轼的思想“不合时宜”,因此苏轼哈哈大笑。

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王朝云在惠州的时候染上瘟疫,医治无效,三十四岁溘然长逝。

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后来苏轼将王朝云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并为她题写《墓志铭》: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以上便是大文豪苏轼与王朝云的美好爱情故事,有快乐也有感伤。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大叔”和“萝莉”

朝云天生丽质,有小清新的味道,而且诗词歌赋也很好,舞蹈也好,并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朝云比作西施,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感同身受的知己

《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这首词感慨自己宦海沉浮,一次次的打击,当朝云解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后,苏轼也听落泪,知道她知道自己的心意

贫富不离不弃

苏轼“”乌台诗案“等一系列遭贬,朝云一直不离不弃,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名分,但还是照顾算会的饮食起居,宽慰苏轼,后来还为苏轼生下儿子苏盾,

可以说苏轼的后期是王朝云不离不弃的支持,才能豪放的说出“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蜗行于文艺


苏东坡才华横溢,胸襟旷达,但一生仕途坎坷,屡次放逐,苏轼曾记,穷困潦倒时,“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朝云,即苏轼侍妾王朝云,美丽多情,善解人意。与苏轼年龄相差二十五岁,却追随一生,为何?我认为“懂”是唯一的解释。



王朝云懂苏轼的才华,苏轼的坚持,也懂东轼的“不合时宜。”有人记载,苏轼曾经扪腹问众仆女:“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人曰:“都是文章”。苏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轼锦心绣口,满腹文章,却在朝堂屡受打击,而来源就是他与众不同的观点,王朝云此语,击中肯綮,一语中的,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

王朝云懂苏轼的追求豁达与豪迈,也懂苏轼的失意与艰辛。苏轼曾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王朝云最是喜欢唱。据记载,有一次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这一句时,朝云“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因为这句暗示着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一贬再贬,犹如散落天涯,无处停栖的飘絮。

苏东坡政治上屡受打击,官职一降再降,颠沛流离,潦倒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生活清苦,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共度灾患,虽荆布裙钗,亦无怨无悔。著名的东坡肉就是她在贫困之时,为了调理苏轼的生活而发明创造出的美味佳肴。



同样,因为怜惜,因为欣赏,因为感激,也因为了解,因为懂,苏轼在感情世界里也给予了相同的回报。朝云在跟随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得了瘟疫,苏轼四处求医拜佛,追求朝云早日康复。

朝云死后,苏东坡亲自撰写了墓志铭,写了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犹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并写了许多的诗词以寄托对朝云的思念。而且,从此之后再不听《蝶恋花》一词。


萍风竹雨12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们心有灵犀,把困难过成诗。


娄术英即杨柳伊人


你是咋知道的?无非是一厢情愿的推测罢了。他们之间谈不上爱情,更谈不上琴瑟和谐,只是文人们不愿意说出真相而已,大文豪在我们心中就应该是是高大上的,完美无缺的。

王朝云之所以一直跟着苏轼,不离不弃,根本原因,是她根本没地方去,除了跟着苏轼,没有其它可以选择的道路。当然,苏轼对她也不坏。但自始至终,王朝云都是苏轼的侍妾,即使到最后,苏轼身边只剩下这一个女人了,她还是侍妾,并没有提升地位。

王朝云只活了36岁。11岁跟随苏轼,16岁成为苏轼的侍妾。王朝云在惠州,开始笃信佛教,跟苏轼分居,他们只是风雨中相互扶持携行,至于爱情,随你想象吧。


凤凰花儿开


告诉少女的秘密

其实最愉快的夫妻是男比女大二十至三十岁,男的愉快,女也愉快,很多人以小人之性度君子之性,以为少女嫁老夫,必是不幸了,其实,人家乐得爽呢,须要告诉你吗?大凡成功有为的人,其性强盛,八十犹强,凡人贱人,其性必弱,五十就衰退了。一夫一妻害苦了成功有为的人,迎合了凡人贱人的性,破坏了有为之人的积极性创造力,破坏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阳巴月


杜甫有一句诗道: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虽然是写朋友之情义,而知己之情,也很适合。如果真的明白先秦的琴师伯牙弹的琴,为什么没有琴师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只有樵夫钟子期能领会,那么就真正的明白古来一直说的知音到底是什么了。今人经常讲的知己知音,其实并不是我懂你,你懂我就是知音。这只是平常的互相了解,并不能达到你和我的共鸣,而这种共鸣的前提必须是思想的共鸣。

因此,单单只是互相了解并不一定就是知音,懂对方什么,不是习惯,不是学识,不是心理,更不是一切的身外之物,而是一个独立且成熟的“心性”,就是我的思想心性和你的思想心性自然的产生共鸣,这就产生知音。

而当这种知音在男女之间就容易产生男女之情,这种不是建立的只是异性的基础上,而是知音的基础上。所以苏东坡与王朝云有三种情,一种是知音之情,一种是夫妻之情,一种是亲人之情。这三种情融合在一起,堪比梁祝,怎么可能会因为其它的缘故而分开。

像这种情,有很多类似,比如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清代文学家沈复和芸娘,嘉庆时期四川才女林颀和诗人张问陶,等等。

苏东坡久经世事,心力交瘁,他本是个性情之人,喜欢诗画般的艺术生活,正巧遇见褪去浓妆的王朝云,清新脱俗,合了他的那颗心。也正巧王朝云也不是俗世中,她看苏轼的词都会产生一种情愫,比如苏轼的《蝶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