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泛了三十年的酸水,一味制酸药都不用却三剂治愈!诀窍都在细节里

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甜食不敢吃、糯米不敢吃、红薯不敢吃……因为只要吃多一点儿,胃里就反酸水。并且,这种症状若不加干预,往往绵延数年甚至数十年。有人会选择去吃些抗胃酸的西药或是养胃的中药来治疗。有些疗效较好,但有些人吃了药反而更难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看本文医师如何抽丝剥茧辨病因,三剂起沉疴!


基本情况

仇某,女,64岁,浙江乐清人。

主诉

反酸水反复三十余年。

病史

患者体形消瘦,面色暗淡。自小身体体质较差,经常腹泻。三十余年前的某日,一次性吃了较多粽子,随后即出现严重的恶心及反酸水症状。此后三十余年来,患者每日均会出现反酸水症状,饱后则加重,空腹时减轻。2003年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予奥美拉唑及蒲公英之类清热降胃中药口服,患者服药后反酸症状无好转,反而每次服药后均会出现小腹部收缩绞痛不适。此后患者未再进行系统诊治,症状持续存在。遂于2013年11月8日来任之堂就诊。

泛了三十年的酸水,一味制酸药都不用却三剂治愈!诀窍都在细节里

现症

怕冷,时有反酸水,饱则反酸水加重,偶有打嗝,消谷善饥,无胃胀胃痛,口苦,无口干,时有头晕,双眼干涩,视物不清,腰酸,双腿沉重无力,晚上手脚心发热,日间出汗多,大便无力,一日一行,便后肛门有坠胀感,大便有残余,须以热水敷肛门大便才能尽下,小便正常,睡眠差,多梦易醒。

舌象

舌质偏红,舌苔淡白而少。

脉象

双寸脉、双尺脉细而弱,双关脉取之郁,按之濡弱。脉整体极细且弱,脉无神。

处方

熟地黄30克 当归25克 怀山药30克 肉桂5克(后下),芡实20克 木香15克 黄连3克 炒薏苡仁20克 巴戟天15克 大芸10克 生白术40克 竹茹30克 菊花10克 红参20克 干姜6克 3剂

分析

此案病机当为精气亏虚,五脏失养,脾胃虛弱兼有胃火虚亢,肝胆郁而有热。

从脉象整体情况来看,脉极细提示阴精亏虚,脉弱无神提示阳气衰微。分开来看,双寸、双尺、双关脉均弱提示五脏精气均不足,这可能与患者自小经常腹泻导致营养不良有关。脉取之郁、按之濡弱在右关提示脾胃虚弱,在左关提示肝郁血少,两关均郁则反映中焦郁滞不转。患者心阳不足,阳弱则阴凝,故见怕冷,腿重无力;肺气虚,肺表不固,故见日间汗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弱故大便无力;肾精亏虚,故见腰酸;阴精亏则易生虚亢之火,故夜晚手足心热;肝血少故见头晕、眼干涩、视物不清;肝胆郁热,故见口苦,眠差多梦;患者消谷善饥为胃火虚亢,也同时提示患者胃酸分泌旺盛;患者脾胃虚弱,饱食则脾无力运化,因此必然有部分分泌的胃酸不能被脾脏用来运化食物,这部分未能利用的胃酸因胃气虚不能降下而上逆,故患者饱则反酸水明显;精气不足,直肠失养,传导无力,气滞不行,故见大便无力有残余,便后肛门坠胀不适;热水敷肛门后直肠得到温润,故大便能下。

泛了三十年的酸水,一味制酸药都不用却三剂治愈!诀窍都在细节里

方中熟地黄、当归属阴比像于坎卦中两阴爻,肉桂属阳比像于坎卦中一阳爻,因此熟地黄、当归、肉桂相配比像于坎卦而补左尺不足,其中当归养血,又能补左关不足;巴戟天、大芸两者均温而润,能益肾阳补右尺不足,且兼能润大肠;怀山药、芡实、炒薏苡仁健脾化湿补右关不足;红参、干姜益心肺阳气补两寸不足;菊花清肝胆火且能明目;白术健脾升清阳,配当归、大芸而能润肠通便;竹茹降胃气,白术、竹茹两者同用转动脾胃升降气机;黄连清胃火,能厚胃肠制胃酸;木香长于行气化滞,能行中焦之气,亦能兼顾后重症状;黃连、木香同用有香连丸之意,能行气化湿,善治里急后重。

3天后患者复诊,诉反酸水症状痊愈,睡眠好转。大便后仍有肛门坠胀感,排不干净。此后患者治疗重心转为大便排不尽为主。在以后的复诊中反酸水未再发作。

评注:

该病案处方中未用一味制酸药物,却能用3剂药治愈30年的反酸水宿疾,这是为什么呢?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患者反酸水只是脾胃上的症状,因此治疗不出制酸和消炎范围,这显然是局限的和错误的。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有的人吃了西药,胃病也能痊愈不再发作呢?”因为有的患者正气尚足,脾胃以外的脏腑功能正常,在吃西药把脾胃症状控制后,机体脏腑能发挥协调作用而使得脾胃功能恢复,也就是说一个正气充足的人体是具有自愈的调节能力的。很多时候西药只是针对症状治疗,有些患者能痊愈,是因为机体还能自我修复,有的患者症状反复或者无效,是因为机体的某个环节已经无法自我修复了。而从中医的角度看,上焦心肺像天像乾,下焦肾阴肾阳像地像坤,形成运转的大轮子,中焦脾升胃降,肝升胆降是两个小轮子,人体三个轮子同时运转,互相制约,互相协同。本病例的患者,因精气亏虚,五脏均失濡养,因此三个轮子都无力运转,治疗上如果仅针对脾胃这个小轮子的,那是舍大取小,只能有小效。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体,补足五脏精气,让三个轮子都能转动,那么在脾胃这个环节上只需用一味木香轻轻一拨,就能自我修复了。这就是该患者不用制酸药而能治愈反酸水宿疾的原因了。经云“五脏得其所养,则能行其所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个患者的既往病史已经向我们提示了治疗的思路。她每次吃奥美拉唑来抑制胃酸以及吃蒲公英等中药来清热降胃的时候,不但胃反酸没有好转,反而会出现小腹部收缩绞痛不适。这就说明疾病的主要矛盾既不是胃酸过多,也不是胃气不降,而是脏腑气血不足,功能虚弱,不能运转。这时候,只要把脏腑气血补足,人体机能就能自动运转,就像一辆没有油的车一样,只要把油加上,它就能跑了。所以,作为一个中医生,临证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细节, 因为治疗的关键很可能就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里。

温馨提示:

中医治疗的特色在于“一人一诊一方案”、辨证论治,讲究四诊合参,是最为精准、灵活、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所以,文中所发内容,仅供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交流学习所用,亦可作为患者与医生交流之参考。但是,请朋友们切勿不经诊断就照方使用,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切记切记。

好 · 书 · 推 · 荐

泛了三十年的酸水,一味制酸药都不用却三剂治愈!诀窍都在细节里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

本书是对任之堂主人余浩日常诊治的部分病案的整理。全书分为七讲,主要对腰腿痛、失眠、皮肤痒疹、怕冷、脾胃疾病、眼睛干痛等的诊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总结。书中的每个病案,都力求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症状和脉象背后的本质解释清楚后,再解读处方——为什么用这个方,为什么用这味药。这样,展示给大家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医案,更主要的是一种临床思维模式:通过对脉诊的把握和症状的解读,加上对方药的熟悉,理法方药通达后,就犹如在临床中插上了翅膀,能够自由地飞翔。这样经过临床的反复锤炼之后,即使症状再复杂、再稀奇,都能知道如何分析处理,最后才能真正地走上大医之路。(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任之堂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雪峰 张宇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