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提到理财,大家想到的都是那句经典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总觉得靠理财才能发财致富,也因此对各种宣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缺乏抵抗力,不止年轻人,很多老年人更是如此,而近几年,打着保险旗号的理财诈骗案件也是屡见不鲜,频繁有人中招~~

有人设局,就得有人识局。

理财骗局一

保险从业人员假借保险名义

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这种情况大多是保险公司业务员从公司老客户下手,至少是曾有过业务上的往来,这样也就有了基础的信任,然后再借由推荐保险的名义销售一些理财产品,理由通常是回馈老用户,只针对VIP客户开放,以及高额的收益率等为幌子,游说大家购买。而这些用户往往以为自己购买的确实是这家保险公司旗下的新推出的理财产品,因为确实是该公司保险业务员推荐的,既能有保障又能有高收益,多好的事,买买买,等到交了钱,拿到合同的时候才发现,合同上的归属并不是保险公司,而是某基金公司之类的~~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这时候如果精明一点的用户提出疑问,业务员们也会说这是保险公司和这家基金公司的合作balabala的,各种说辞.......

一旦资金链出了事,消费者投诉无门,血本无归,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表示这不是我们的公司的产品与我们无关,业务员要么就已经不是业务员了,要么推脱说是公司或上级授意培训的,总之,一地鸡毛....

理财骗局二

保险从业人员用高息理财

吸引投资实则非法侵占

这种情况更狗血了,前2天才爆出了一条新闻说,2015年至2018年间,在XX保险公司上班的沈某,利用部门主任的身份,以能为客户购买高额利息的理财产品为由,采取收取多名客户现金或银行卡转账的方式,将从客户处所得财物全部用于自己使用,有的用于帮徒弟归还欠款,有的用于经营团队,有的用于自己儿媳的生产等等。先后骗取被害人共计350150元。

受骗的多数为老年人,老年人手上有余钱,而且分辨力不是那么强,对于这种熟人帮操作还是保险公司内部高层人员完全无抵抗力,这些不良从业人员就是钻这种空子,实现自己非法侵占的目的~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理财骗局三

假借保险公司名义蛊惑退保理财

“退保理财”的骗局这2年也比较常见,保监会2017年年底还曾特地发文进行风险提示。通常是公司业务员冒充保险公司客服,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转而购买该公司非法理财产品,诱骗的手段无非也是“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购买理财产品可获补贴,赠送礼品,发放旅游券等等,并承诺年化8%至10%不等、保本保息的固定收益。导致很多保单非正常退保,被诱导转购理财产品,涉嫌非法集资。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套路玩的深,谁把谁当真。骗子的套路无非就是那些,刚开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再以高额的利润诱惑,辅助一些奖品类的小恩小惠,拿到钱之后为了不找麻烦,一开始会拿出一部分进行返还,让大家觉得确实可以躺着挣钱,进而放松警惕或是加大投资。但实质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等玩不下去了,就会直接玩失踪。

对此,银保监会也从监管的角度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销售非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且销售人员要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才能去卖理财产品的。2018年一季度,就公司治理不健全、交叉性金融产品违规套利、编制提供虚假保险资料等乱象共处罚银行业、保险业机构646家次,罚没合计11.58亿元,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12家次。处罚责任人员798人次,罚款合计2861.85万元,取消任职资格及禁止从业107人。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堵不如疏,监管是一些方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大家的风险意识太过淡薄了,往往被高收益吸引,而忽视了对产品及合同的关注和检验~

所以,在我看来,消费者风险教育与规范销售行为同样重要~~

很多时候并不是骗子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大家都太高估自己了!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多学习一些保险或金融知识,学会思考和分析,还有千万不要有占小便宜的心思~

更重要的是,不光你自己要学,更应该普及家里或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理财诈骗屡屡上演,你却还在想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