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林則徐軼事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縣人,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林則徐軼事

他這個人不死板,對教育人非常有心得,林塵譚是林則徐的長女,嫁給了劉齊銜。劉齊銜是一介窮書生,但林則徐不嫌棄他。一開始劉齊銜確實很上進,讀書很刻苦,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位的提高,林則徐發現女婿劉齊銜終日沉迷於逗鳥、遛鳥,而荒於學業,很是失望。

當初林則徐果斷地將長女嫁入寒門,就是看中他聰敏好學,現竟如此玩物喪志。問緣由,女婿說:“您老不是教導我要學會妥協嗎?艱難的學業讓人生畏,我決定妥協了。”林則徐聽了也不生氣,而是指著鳥隨意說:“這隻鳥還挺聽話,願意待在籠子裡呀。”

林則徐軼事

“前兩天一直撞鳥籠,一看出不去,也就不鬧了。”女婿回答。林則徐信手打開鳥籠,鳥兒呼地飛走,女婿急得跺腳。林則徐說:“妥協的意義並不是讓步了什麼,而是堅持了什麼。如果一味地讓步,那叫放棄。這隻鳥兒的消停只是暫時的妥協,因為在它心中有自己從未放棄的堅持。”劉齊銜羞紅著臉低下頭。之後發奮讀書,清道光二十年考中舉人,當時人們評價此人“堪大用”,官至浙江按察使、布政使,事業終有大成。

林則徐軼事

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云: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託月言志,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一字之差,反映了翁婿兩人的不同襟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