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深圳“二次房改”將對房價產生怎樣的影響

深圳“二次房改”將對房價產生怎樣的影響

作為在土地和住房制度制度改革上“第一個吃螃蟹”的地方,深圳在樓市改革方面,也開始再一次扮演“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出臺了一個具有顛覆性和震撼性的樓市新政。

深圳“二次房改”將對房價產生怎樣的影響

深圳“二次房改”有很多新面孔

此次深圳頒佈的樓市新政,就是6月5日開始徵求意見的《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一出臺,就立即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一致認為,這次的“二次房改”,有很多新面孔。

新面孔之一,就是在全國第一個提出了2035年住房規劃。意見指出,從2018年至2035年,深圳將提供170萬套住房。其中,人才房、公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分別為2:2:2:4。商品房的比例將從現在的“一統天下”下降到40%左右。顯然,這是一種顛覆性的調整。

新面孔之二,就是在土地的供應上,打破過去由政府壟斷的格局,轉變為政府供地、企事業單位自用地、村集體用地、棚戶區改造騰地等多渠道供應和置換方式。特別是企事業單位自有用地,可以用於建設籌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僅對於盤活存量土地將發揮重要作用,也對土地供應市場的豐富多彩創造了良好條件。

新面孔之三,則表現為住房供應體系的變化,打破了以開發商為主導的住房供應格局,轉變為由開發商、住房租賃經營機構、政府、人才住房專營機構、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相協調供應的新體系。新體系的確立,對於保證住房市場的多元化格局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此外,在資金籌集、住房補貼、購房貸款貼息等方面,也有許多新舉措、新動作。所以說,深圳的“二次房改”確實具有顛覆性、創造性。

為什麼改革又發生在深圳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從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起,就一直是以改革者、開放者的形象出現在輿論和公眾面前的。1992年的解放思想,也是起步在深圳。毫無疑問,深圳改革創新的細胞是很多的,深圳人也是習慣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的。

事實也是,深圳的改革,不僅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一個現代化城市,成為除北京、上海之外全國經濟實力排名第3的城市。同時,也是創新能力最強、改革意識最濃、發展勢頭最好的城市之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深圳的經濟實力強、改革意識濃,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更表現在創造能力、創新意識。因此,深圳也被認為是善於發明創造、善於改革創新、善於總結經驗的城市。此次出臺的樓市新政,很大程度上,又是一次改革創新成果,一次改革精神的再體現、創新意識的再展示。深圳所以這樣做,不僅是發展的需要,也是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找到的化解之策。能夠如此大力度地對樓市進行改革,對樓市機制進行調整,源於深圳已經把改革融入血液、把創新變成細胞。要改,就改最難的,要做就做最好的。

深圳“二次房改”將對房價產生怎樣的影響

“二次房改”將對房價產生怎樣的影響

深圳的住房制度改革是從1987年土地“第一拍”落槌,到隨後的1988年的住房市場化改革開始的。期間,深圳的房地產市場也象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經歷了房價上漲帶來的興奮和痛苦交織的過程。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房價的過快上漲,已經讓深圳的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對人才引進等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有議論認為,房價上漲正在逼退深圳的製造企業。

逼退深圳的製造企業,這個命題是不成立的。部分製造企業撤離深圳,可能與地價、房價上漲有一定關係。但是,更主要的還是與深圳的經濟轉型步伐加快有關,與深圳推動企業創新有關。一些在技術、產品等方面沒有優勢、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撤離深圳,也是完全符合深圳轉型升級目標的。

儘管如此,過高的房價,還是需要通過積極的改革,將房價無序上漲的勢頭控制住,讓房價迴歸理性,讓房子是用來住的、還是用來炒的目標實現好。所以,30年後,在全國其他地方還在用限購、限售、限貸等方面進行樓市調控的情況下,深圳的“第二次房改”開始了。最新出臺的住房規劃,以各種新面孔告訴其他地方,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事實上,深圳的此次住房新規劃,並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為一時之需,早在去年發佈深六條和深八條時,就已經融入了許多長效管理的措施,如多元化住房供應。而此次的新政,更是把最大難題的土地供應、公租房建設、企業存量土地盤活等全部納入到新政範圍。尤其是商品房只佔全部住房的40%,是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

值得商榷的是,把人才房也納入保障房體系是否合適,尚需要評估。因為,一旦存在這個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定漏洞,會被企業或個人利用人才做文章,導致保障房管理失控。

深圳“二次房改”將對房價產生怎樣的影響

但是,不管怎麼說,深圳的“二次房改”都是樓市長效管理的積極探索和嘗試,是建立樓市長效機制的重要手段。如果全國其他地方也能認真探索,充分借鑑深圳“二次房改”的經驗,樓市的長效管理機制將逐步形成,樓市也將從調控轉向管理、從行政轉向市場、從被動轉向主動。

更多精彩文章,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