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中國現代省區名稱的歷史來源(二)

中國現代省區名稱的歷史來源(二)

福建(閩)

得名來源: 唐上元元年(760年)設立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因首設二州得名。宋為福建路,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明代置福建布政使司。

甘肅(隴或甘)

得名來源: 唐置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11世紀西夏置甘肅監軍司,轄甘州、肅州。元改河西行省為甘肅行省,明代併入陝西布政使司。清康熙時置鞏昌布政使司,後改為甘肅布政使司。

安徽(皖)

得名來源:清初分江南為江蘇、安徽二省。以巡撫駐所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為名。

江蘇(蘇)

得名來源:清初分江南為江蘇、安徽二省,以兩江總督駐所江寧府和巡撫駐所蘇州府首字為名。

雲南(滇或雲)

得名來源:漢代置雲南縣於今祥雲縣,以傳說漢武帝時“彩雲”南現白崖,縣在其南得名。後置雲南郡。唐冊封南詔王為雲南王,元置雲南行省,明清因之。

四川(川或蜀)

得名來源:唐置劍南道,分劍南西川和劍南東川節度使,加上山南西道,時人稱為“三川”。宋代在蜀故地分置“川陝四路”。宋人將唐代的“三川”和宋代的“四路”相合,稱“四川”。元代正式建立四川行省,明清因之。

廣東(粵)

得名來源:

三國時有廣州之稱,五代時稱嶺南為廣南。宋代置廣南路,隨即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簡稱廣東路、廣西路。明代置廣東布政使司,清因之。

廣西(桂)

得名來源:三國時有廣州之稱,五代時稱嶺南為廣南。宋代置廣南路,隨即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簡稱廣東路、廣西路。明代置廣西布政使司,清因之。1958年改廣西省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寧夏(寧)

得名來源:5世紀,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在今河套地區的政權稱為夏。北魏在其夏國都城置夏州。11世紀初,拓拔氏建立大夏政權,宋人以其居西部稱西夏。元代在西夏故地置西夏中興行省,取夏地安寧之意,改稱寧夏行省。明清時降為二級政區。1928年置寧夏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西藏(藏)

得名來源:元代置今西藏為烏斯藏,“烏斯”為藏語“中央”之意,“藏”為“聖潔”之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平定準噶爾叛亂,因其地處中國西部,遂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

新疆(新)

得名來源:今新疆一帶早在公元1世紀的漢代便設立西域都護府,以後歷代受中央管轄。清代康熙乾隆平定準噶爾部,收復天山南北二路,設計伊犁將軍管理。對清政府而言,這個地區是新開拓的疆土,習慣上稱為“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正式改名為新疆省,1955年改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內蒙古(內或蒙)

得名來源:歷史上一般以大漠為界,以北為外蒙古,以南為內蒙古,但歷史上長期為一地區名稱,分屬與其他一級政區。1947年東北解放後,正式成立“內蒙古自治區”

北京(京)

得名來源: 北京在歷史政區上曾有幽都、薊、燕國、幽州、燕山府、大興府、大都、北平等名稱。明永樂元年“以北平為北京”,為北京得名之始。永樂八年改北京為京師。1949年改北平為北京。

上海(滬或申)

得名來源: 宋末設立上海鎮,以地居海上為名。1292年,元代在上海鎮的基礎上設立上海縣,1930年正式設立上海市。

天津(津)

得名來源: 天津古稱直沽。1316年,元代以“海濱津渡”之意改直沽為海津鎮。明燕王朱棣為爭奪皇位曾與直沽率軍南下,故其當了皇帝后,改直沽為天津,後為沿襲。1930年正式稱為天津市。

重慶(渝)

得名來源:重慶古稱江州、渝州、恭州等行政建制。南宋升恭州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以後歷代相沿。

『情繫中華上下,墨染史壇風雲,期待同路友人,共談史話篇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