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深入理解Token的流通速度

亞洲在線財經商學院

深入理解Token的流通速度

把時間交給閱讀

區塊鏈不僅僅是賬本技術,也不僅僅是密碼學和點對點的通訊機制,更是關於人性的博弈,涉及到了token機制的設計,token的設計直接決定了整個網絡是否具有良好的激勵性,是否能夠維持整個網絡價值的升值,是否能夠刺激更多人的參與。

現在幾乎所有項目在進行投放和宣傳時,基本上都會有意無意加上一句話:“token發行的總量固定,因此隨著token的需求上升,價格也隨之上升”。

一旦考慮到token的流通速度問題,這句話就值得商榷了。

本文通過案例深入解釋什麼是token的流通速度,同時也會梳理出哪些機制會降低流通速度。

高流通速度的例子

票務超售弊端(重複印製並多次出售同一張票)是每個活動舉辦方都頭疼的問題,如果能在區塊鏈上發行門票,此一弊端將被有效解決,因為基於區塊鏈產生的資產是無法被雙花的。

在區塊鏈上發行門票的好處還有很多,包括可以設定機制防止門票被轉售、轉售出去的票款可以退還給活動舉辦方、或是限制轉售金額(從而消除黃牛行為)。門票上鍊為活動舉辦方、藝術創作者、還有消費者都創造了極大價值,它不僅僅是消除了舞弊、減少了黃牛、也降低支付給中介的成本(相關中介如Ticketmaster和StubHub)。

雖然筆者喜歡這類型區塊鏈場景應用,但作為一名加密資產投資人,卻不見得願意持有票務平臺發行的token,比如Aventus, Ticketchain 或Blocktix這些票務平臺。即使這些平臺在未來被廣泛使用並促成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此類token的設計機制也不能讓它們在未來增值。

假想有一個平臺,叫做Karn好了,以此名紀念“永不停止的show”。

在Karn平臺上,消費者用美元購買門票。他們可以先用美元購買Karn token, 所購買的token用來購買門票。但Karn在他們手中並不會停留太久,頂多幾分鐘吧,接著他們馬上會把Karn兌換成門票,中間過程完全沒有任何誘因讓使用者願意持有這些token並承擔價格波動的風險。

票務公司自己也沒有誘因持有token,因為他們也不願意承擔價格風險,所以一旦消費者拿token換了演唱會門票後,票務公司會馬上再拿token換回他們想要持有的貨幣。整個過程,通過去中心化交易所(如0x)在幾秒鐘之內便可完成。

沒有人真正想要持有Karn token,財產權屬性token的存在實際上創造了更糟糕的用戶體驗,因為多了一個不必要的中介層,反而使得購票的流程更冗長了。任何人在取得Karn token的當下,就會急著轉手,不管是兌換成門票(消費者)還是現金(票務公司)。

即使真有一天Karn成為了全球通用的票務發行標準,作為所有票券發行的唯一承兌介質,也不會有任何人想要去持有它。以BTC/ETH/USD作為交易對基準的Karn交易量有可能隨著平臺成為全球票務通用標準後大幅增加,但token價格不會隨著交易量大增而水漲船高。

在交易量增加的過程中,最大的獲益者是提供市場流動性的做市商。不管價格走勢如何變動,做市商都能從交易中獲利,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只要交易量上升使得這個token的流動性增加,從而讓買價和賣價的價差降低到了趨近於零,對消費者和票務公司來說都是好事。

此場景下,由於去掉了黃牛,票務公司得以受益; 防止了舞弊行為,消費者也是贏家。但即使這整套機制為所有市場參與者都創造了價值,市場總體增加的價值卻無法轉移到Karn token上。(也就是說,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這樣的token不值得擁有。)

量化流通速度

接下來是本文的重點:流通速度。

流通速度=總交易量/平均網絡價值

因此:

平均網絡價值=總交易量/流通速度

流通速度可以在任意一段時間跨度下被衡量,但通常會以年為期。總交易量比較難測算,因為除了交易平臺上的交易量外,還得計入場外交易量以及平臺消耗的量。

我們可以這麼說,若在一個完整年度期間,沒有任何人買入或賣出某個資產,那麼這個資產的流通速度就是0。當某個資產缺乏流動性時,往往會以低於內在價值的折扣價在市場上交易。資產需要有流通速度才能夠達到其內在價值,成交價與內在價值的差異被稱為“流動性溢價”。

對於我們在前段中舉的例子:一個沒有人願意持有的、具有財產權屬性的支付類token,其流通速度會與交易量呈線性關係。依據上述的公式,雖然總交易量不斷上升,但由於流通速度是跟著線性成長的,所以平均網絡價值並沒有提升。幾乎所有的使用權token都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

降低流通速度

以下有幾種方式可以降低一個資產的流通速度:

1.引入分紅或是回購與銷燬的機制

舉例來說,Augur網絡會根據每個REP token持有人的工作量,給予REP作為獎勵。REP token性質有點類似出租車許可證,你得付錢才能取得為特定網絡工作的資格。更具體地說,Augur作為預測市場平臺,REP持有人參與的工作是向網絡彙報預測活動結果,以利於預測市場做出判定。

分紅機制可有效降低token的流通速度,因為隨著資產市場價格下跌,其收益率會相對上升。當收益率快速上升時,市場參與者會湧入、買入並持有token,進一步導致價格上升,流通速度下降。

再者,現金流的產生讓token能更容易地被估價,像是我們在傳統股權評價模型時使用的現金流折現法(DCF)。

2.在協議中建立權益功能,並鎖定相應資產。

包括達成網絡層共識的POS機制(持有token量及天數越多越有話語權)。當然驅使一個人願意持有平臺的利益份額的,還有許多其他更具說服力的理由,而不僅僅是為了達成節點間的共識。

3.“銷燬與鑄造”平衡機制。

在這方面最好案例就是Factom了,也許還是唯一的案例。

市面上很多協議都已經引入了銷燬機制(但沒有鑄幣機制),比如FunFair。對於那種表明自身是通縮的加密貨幣,所以可以為token價格帶來上升空間,對於這種自我宣揚的項目都需要帶著懷疑的眼光來看待。

長期來看,通縮的特性會使持有者形成一種很奇怪的誘因,由於過度投機,造成不必要的波動。銷燬與鑄造的平衡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4.用遊戲化機制來鼓勵持有

再來舉販售門票的例子,由於熱門演唱會的門票非常搶手,票務公司可以根據消費者持有token的數量和天數來確定消費者購票的優先級。只要有足夠多的票務公司認同並採用這個機制,token流通速度便會下降。

5.成為價值的儲藏者

這是token迄今為止最難達成的目標,因為價值儲藏的屬性無法靠設立一個特定的機制去觸發,其中涉及更多的是技術可行性和市場接受度的問題。

如果人們傾向於相信某個token具有儲藏價值,那麼他們就會願意持有這些token,而不會迅速兌換成其他東西。人們持有資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預期這個資產未來會升值。

理論上,期望升值的心態會抑制流通速度,進一步提升資產的市場價值,比特幣就是這樣的存在。比特幣的價值,說穿了就是投機遊戲,取決於大眾博弈出來的價格預期,而不是來源於一個支付系統中的內在價值。

另一個讓人願意持有一項資產的因素是價格的穩定性,所以市面上有非常多“穩定代幣”橫空出世,像是Maker和Basecoin都在試圖創造一個在公開市場中無須信任且價格穩定的資產。

成為一個價值儲藏者是極為困難的。現在以儲藏價值作為目標的項目也屈指可數。長期來說,贏家是誰還未可知。你可以合理猜測未來的區塊鏈世界可能有少數幾個貨幣寡頭各自擁有20%-30%的市場佔有率; 或是一個大巨頭佔據了75%、剩下的幾個項目各佔5%; 或是市場上只有一把手和二把手,分別佔領80%和20%的市值。

雖然金錢本身自帶很強的網絡效應,但我們並不知道網絡效應究竟能強到什麼程度,或市場將需要多少可行的競爭來抵消單一壟斷貨幣帶來的宏觀風險。

結語

流通速度絕對是影響token長期和非投機價值的關鍵。

大部分的用途token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說服持有者持有token超過數秒鐘。除去投機因素,具有高流通速度的資產很難維持長期價格的升值。

因此,協議設計者們應該要在他們的協議中置入一套鼓勵持有而非使用的機制。

強烈推薦!

中國首家可挖礦的區塊鏈化教育平臺

免費囤幣,坐等升值!

(掃碼下載【亞財商學院】APP)

內容選自/來源於《藍狐筆記》,有刪改

精彩推薦

  •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處理,謝謝!!

關於我們

  • 亞洲財經商學院(簡稱亞財商學院)是由亞洲財經發起成立,清華大學等院校合作辦學,是中國首家互聯網金融黃埔軍校。

  • 專為在校大學生、普通投資者、金融從業者、擬從業者等有互聯網金融教育需求的用戶提供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實踐教育、資格認證等四方面培訓課程。

聯繫我們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