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話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畢竟從開工的消息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人有人公佈國產兩棲攻擊艦建造圖,雖然現在還很難對這些圖片下定論,不過從該圖巨大機庫來看還是蠻值得軍迷們的期待。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疑似國產兩棲攻擊艦建造圖(感謝圖源作者)

就目前而言全通甲板的兩棲攻擊艦建造對於我國來說並不難,從艦體設計製造到動力選擇(全燃、蒸汽)以及武器裝備的配置(直18/直20、武直10、726氣墊船)都有現成貨架產品,這些裝備雖然不是最好,但還是能湊出一套完整武備供給國產兩棲攻擊艦使用。

雖然國產兩棲攻擊艦的建造和配套設施已經沒有多大懸念,但是對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猜想卻呈現出一些奇怪現象,一部分軍迷們對4萬噸國產兩棲攻擊艦似乎有著某種執追求,不僅是軍迷就連國內一些媒體都跟著起鬨,想在國產兩棲攻擊艦上大做文章吸引讀者們的眼球。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國內一些媒體還真是“人有都大膽地有多大產”

出現這種現象並非偶然,主要還是受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黃蜂級”和“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影響,雖然本著“你有我也要有”的指導思想,但有些東西實在不能盲目去學,所以對於國產兩棲攻擊艦噸位還是很值得探討一下。

當然這個“探討”還得從美國的兩棲登陸作戰改變說起,隨著直升機的日漸成熟以及大規模應用,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把目光投向了直升機,相比傳統的兩棲戰車登陸作戰直升機垂直登陸擁有靈活、突然、暴露時間短的優點,美軍設想通過直升機和傾旋翼機越過敵軍防線後,對敵軍進行防線突破,這樣有利於避免在灘頭與敵軍硬碰硬。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海軍陸戰隊所操作的MV-22B“魚鷹式”傾旋翼機

雖然這想法確實不錯,但無論是直升機還是傾旋翼機運輸都只是持有輕裝備士兵,這時候來自空中的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配合這樣的作戰方式,縱使是兩棲攻擊艦也要強化空中作戰和對地攻擊能力,作為解決方案美軍開始把垂直起降戰機部署到兩棲攻擊艦上,這也是我們所熟知“海鷂”和F35B垂直起降戰機的上艦計劃。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戰機上艦並不僅僅是一句話,還需要巨大機庫作為硬件支撐

隨著垂直起降戰機和其它飛機加入也使美國的兩棲攻擊艦噸位一路水漲船高,其中最為極端就是美軍最新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為了強化空戰和對地支援能力直接取消了塢艙構造,僅保留了直升機垂直登陸能力,至於使用氣墊船向陸地輸送裝甲和物資任務也就交給了新型移動平臺(MLP)來執行,而傳統的兩棲戰車也逐漸被冷落,畢竟四等人已經不指望這個跑得慢、火力又弱AAV-7A1能發揮什麼大作用。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美軍方首艘新型移動平臺(MLP)“蒙特福特角”號正在裝卸進行測試

回到人民海軍這邊,對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需求還是取決於當前主要任務,在可見預期內海軍還是以清除盤踞在東南沿海某島的叛軍為主要目標,因此國產兩棲攻擊艦對於垂直起降戰機需求並不是這麼大,畢竟路基飛機所擁有的載彈量和滯空時間是垂直起降戰機所不能及的優勢。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從泉州到臺灣東部只有三百多公里,哪怕是殲10都能輕鬆覆蓋整個空域

除了空軍能給予強大空中支援外,還和海軍陸戰隊裝備結構有關,就當前而言我軍直升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足以支撐陸戰隊空騎化,所以目前解放軍還是以兩棲戰車登陸為主再加上各型氣墊船的輔助,足以將大量陸戰隊員安全送上灘頭對敵方的陣地實施突破,這些裝備都減少了空中運輸壓力,使得兩棲攻擊艦噸位能夠精簡下來。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跟AAV-7A1那個廢柴不同,05式兩棲戰車憑藉著優秀海上機動性和強大火力在未來還是有相當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海軍雖然對垂直起降戰機+兩棲攻擊艦搭配非常感興趣,但是“海鷂”和F35B垂直起降戰機開發伊始就是多國合作或裝備,這個就註定它們裝備數量肯定不低,解放軍顯然是不可能耗費巨資去開發一款用途單一且裝備數量少的戰機,從而解放軍放棄大噸位兩棲攻擊艦+垂直起降戰機設想。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與其開發一款作用不大垂直起降戰機,還不如把錢投入解決重型直升機上來的實在,畢竟這個才是現階段我們比較缺的裝備(圖為美軍CH-53直升機)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不搭載垂直起降戰機的話,塞下更多直升機不是更好嗎?這其實是個誤區!例如美軍對航母噸位上就認為8-10萬噸最具有性價比,因為航母戰力限制主要就是在艦載機出動與回收上,所以航母甲板面積才是最主要因素,但是航母噸位與甲板面積並非是成比例增長,即使是噸位放大甲板面積也不會有明顯提高。

同樣道理也可以用到國產兩棲攻擊艦上,如果只是單純提高直升機攜帶數量而不是提高艦載機出動效率的話,這種行為也只是在做無用功,不僅不能給兩棲攻擊艦戰力(投送能力)帶來明顯提升,而且還是典型噸位浪費。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雖然美國的福特級放大到了11萬噸,但美國更青睞於優化甲板佈局從而提升甲板可用面積

不管怎麼說對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需求還是著眼於當下任務為主,在綜合各種因素和需求之下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這才是國產兩棲攻擊艦在設計上要做好的事情,至於美國人那一套還是不要隨便學。

關於國產兩棲攻擊艦的那些誤區

國產版的“西北風”也不錯,大不了湊合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