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2018GAITC丨 人工智能是千里馬,AI倫理是繮繩

AI的核心是模擬人類的思維模式,這意味著AI的技術發展將可能不僅止於機器的邏輯思考,還將關係到媲美人類的思考、決策、甚至情感。因此,AI應用的邊界何在?AI應用和風險管控如何有效進行?國內外AI倫理建設是否有章可循?一切問題,將在2018年5月20日召開的人工智能應用與倫理挑戰論壇鋪開討論。

人工智能應用與倫理挑戰

人工智能應用與倫理挑戰論壇作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辦單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與承辦單位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共同邀請到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學術大咖、知名科學院所的研究顧問、AI產業界科學家組成的嘉賓陣容,並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宋冰聯袂擔綱論壇主席,將就“人工智能應用的社會效應與風險管控”,“國內外人工智能倫理現狀與態勢”,“人工智能技術倫理相關的內涵、外延與實現途徑”等豐富內容為基礎,現場引發精彩的思維碰撞與話題對抗。

“助手”還是“對手”

回顧2017年人工智能應用的幾大“門事件”,最引發關注的莫過於Face ID被越南一家安全公司Bkav使用3D技術製造出的面具所破解;近日,Facebook信息洩露門也在美國社會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涉及8700萬用戶信息,致使扎克伯格在長達5小時的聽證過程中經受了來自兩黨的立法者的輪番轟炸。但同時,人類已經開始享受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視覺識別之賦能於無人零售、安防、銀企支付;語音識別之賦能於政務、金融……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助手”還是“對手”,其爭論一直處於此消彼長的博弈之中。

科學家一直希望以最簡單的辦法,保證以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給人類帶來任何威脅。陳小平教授曾在2017年末接受新華每日電訊採訪時提到:“要規範人工智能發展,首先要把基礎的技術先研究好, 具備治理的能力,進而提出我們自己的意見和規則。”這就說明,從技術角度規避人工智能違規應用業已成為AI學者與業內科學家的研究方向。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嘉賓之一,耶魯大學生物倫理學中心主任、黑斯廷斯中心高級顧問Wendell Wallach先生曾在其著作《科技失控》一書中,探討過有關技術的發明生產者和消費者如何應對飛速的技術發展所帶來的道德模糊問題。在AI應用與倫理挑戰論壇上,Wendell Wallach先生將作為科技領域權威的道德和倫理研究者發表獨到見解。

面對機器地位與人類權益,“如何有效實現AI技術的社會價值”的相關問題理應從技術、社科、法律等多角度共同應對和解決。因此,人工智能應用與倫理挑戰論壇還邀請到IBM Watson研究中心科學家、世界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前主席、帕多瓦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Francesca Rossi,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主席

曲道奎,Skype/Kazaa聯合創始人、劍橋大學生存風險研究中心(CSER)/生命未來研究所(FLI)聯合創始人Jaan Tallinn等在內的產業界專家,暢聊全球AI倫理挑戰現狀與應對經驗,通過現場對話,為符合中國AI發展背景的倫理建設之路提出建議。

2018GAITC丨 人工智能是千里馬,AI倫理是韁繩

相信如果用“千里馬”比喻人工智能在人類技術發展中的地位,並不過分。這時,AI應用倫理就好比馭馬的鞍繩。人工智能應用與倫理挑戰論壇的舉辦,立足於人工智能技術與人類社會價值的協同有序發展,也希望眾多有志之士參與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