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怎麼看待諸葛亮北伐?

英中持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聯想一下秦漢以來的對匈關係。自春秋而戰國築長城,防守匈奴。但是擋不住匈奴人的進攻。只要匈奴人出一隊騎兵擾邊,長城以南的戰國人就得派重兵把守邊境。這種主動進攻與被動防守,讓主動進攻的匈奴坐大。才有戰國時的趙國李牧的幾次反擊。但還是不敢深入追擊。


秦始皇統一中國,讓蒙恬帶三十餘萬人去戍邊,以防匈奴南下,還是防守。楚漢時,匈奴奪取河套,陰山以南,騎兵一天一夜至新秦中。漢初,冒頓控弦三百餘萬,年年掠奪。漢民族飽經戰亂,痛苦不堪,守得住嗎?到了漢武帝,一反過去的被動防守,採用主動進攻,打得匈奴人逃往北方,匈奴才分化瓦解了。


諸葛亮死後,姜維再伐,後因成都猜疑,避禍沓中,久不北伐。採用防守之策,鄧艾一支奇兵突擊,蜀中為之一破,成都投降。

這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採用進攻中的防守這一反常的自保行為。


按說他早先理想中的北伐復興是可行的。但關羽失敗的結果,讓這理想幾乎崩塌。從荊州方面的進攻魏,吳的路沒了。這可是最佳的跳板啦!關羽一敗,張飛又死,劉羽夷陵損兵折將。劉關張這才幾年時間,喪了多少軍隊,物資,土地。再者,平南中成功的代價不小。人才武將"斷代"。加上諸葛亮等上層人物集團是客居成都,多少與本土人士還得有磨合期。


諸葛亮非常難,難就難在曹魏方面,一旦他們主動進攻,諸葛亮要支撐就難,東吳一看蜀國有難,或支援,或爭搶也說不準。

三國之中,最弱的蜀漢要圖存,只有在進攻中存活,一旦停下,別人就來攻了,那時就抵擋不住了。


諸葛亮不是不想進取中原,如果進取成功,東吳該怎麼想?蜀漢可是在上游,這吳國又是一個大的變數。

總之,諸葛亮圖存,採用"擾邊",而屢次北伐,不失一個自保的好辦法。至於復興漢朝,再說罷。


劉一千五


【1】

小時候看三國,我是站在蜀漢統治者立場的,那時候,我時常為蜀漢大軍不能一鼓作氣打下長安。光復洛陽,滅掉曹魏吞併東吳而憂傷。

甚至於姜維時代,蜀漢的多次北伐,我都是乾著急,總覺得,蜀漢不能北伐成功,並且蜀漢後來還被曹魏吞併,是歷史的不幸。

但隨著我年紀的成長,我否定了過去的自己。

【2】

因為我發現,我立場錯了。

我自問在任何時代,我都只是一個平頭老百姓,畢竟論性體,我比較耿直,我也沒爹可拼,因此在古代,我即便能僥倖當官,估計不出三天,就得把命賠進去。

而也因為從百姓的角度來看,蜀漢北伐的本質,無疑是為了劉家一己之私,而害了巴蜀百姓。

【3】

諸葛亮的口號是中興漢室,可是對於老百姓來說,漢朝到底有啥值得留戀的?是地主不收租子?還是貪官汙吏不壓榨我?

東漢末年如果不是社會矛盾激化,能產生黃巾起義麼?黃巾起義,其實與其說是幾個神棍搞出來的暴亂,不如說是人民忍無可忍的體現。

而諸葛亮北伐,中興漢室,其實就是中興暴政,對老百姓來說,是真沒啥號召力——甚至於諸葛亮的漢軍在曹魏境內,遭遇曹魏軍民拼死抵抗,就說明很多問題了。

【4】

蜀漢是一個窮國,從蜀漢頻繁作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看,諸葛亮每一次北伐,就意味著許多蜀漢百姓家庭家破人亡、人財兩空。

你諸葛亮想報答劉備,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何苦綁架巴蜀百姓呢?

巴蜀百姓遭誰惹誰了?

對巴蜀百姓來說,曹家人當皇帝和劉家人當皇帝,有區別麼?


辰州觀海


真實回答這個問題容易捱罵。因為三國演義本身就刻意美化、神話了諸葛亮,歷代傳承下來,諸葛亮也是智慧正義的化身。

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就是初出茅廬時的隆中對,預言了未來天下大勢,也幫助劉備實現了這個宏偉計劃。的確見地非凡。

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了大權。輔佐劉備體現了智,輔佐劉禪,體現的是忠。對於一個對天下大勢早已瞭然於胸的諸葛亮來說,他應該知道北伐是沒有結果的。北伐的最佳方式應該是聯合東吳一起舉兵,東西對進,使曹魏首尾難顧。這樣成功的概率應該很大,可是他沒這樣做,這與他的智慧不相符。

所以評價諸葛亮北伐有兩個解釋:一是諸葛亮只適合做參謀,沒有掌控大局的能力。二是受自己三國論的桎楛,認為天命不可違,北伐只是盡人事而已。所謂成也三國敗也三國。


用戶52934274637


諸葛亮北伐我認為他是尊王道,興義師,伐漢賊之舉,可惜出師未捷,星落五丈原,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

一、尊王道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乃遵漢朝為正朔,漢獻帝被逼退位,劉備登基當皇帝,延續大漢國祚。以求日後揮師北伐,興復漢室。可惜劉備中道崩殂,白帝城託孤與諸葛亮。

劉備託孤不僅僅要諸葛亮輔佐劉禪,更希望他能帶領蜀國完成他未實現的政治抱負。所以諸葛亮明知蜀國國力最弱,依然兵出岐山北伐中原,乃是遵王命,行王道。

二、興義師

諸葛亮出師北伐,打的軍旗乃是漢家軍旗,旗號也是克復中原,興復漢室。所以遵漢朝為正朔的蜀軍乃是王朝之師,正義之師。

三、伐漢賊

魏蜀吳三國的奠基者都曾經是大漢的臣子,除了劉備一心想復興大漢之外,曹操和孫權無時無刻不想裂土分疆,取代漢朝而另立乾坤。所以在當時孫權和曹操名為漢臣,實際為漢賊。後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成立魏國,實乃篡漢自立,所以諸葛亮出師北伐,乃是以王道伐無道,以正義之師伐叛亂賊子,奉大漢之正朔而討逆賊!

諸葛亮伐魏以不可為而為之,並不是他窮兵黷武。蜀國國力情況諸葛亮最清楚,出師表已經明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見諸葛亮知道益州最為疲弱。

那為什麼要北伐呢?出師表也以明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他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感嘆四百年大漢毀於漢賊之手。諸葛亮治蜀十年已頗有成效,兵甲已足豈能偏安一隅,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剷除亂臣賊子,恢復我巍巍大漢!


木頭視點


如題主所敘,諸葛亮穩定了局面之後,就開始義無反顧堅定北伐。個人認為,諸葛亮是出於三個需求而持續用兵直至星落五丈原。

第一個,自然是維護蜀漢政權合法性的需求。先主劉備的志向是恢復漢室。提出“漢賊不兩立”。另外劉備取代劉璋合理性在於劉璋佔著茅坑不拉屎。劉備要興復漢室。要滅除曹操。現在,漢賊坐了龍庭。要不要去討伐?繼承劉備的衣缽那就必須出兵討伐。

第二個,維護政權穩定性的需要。蜀漢地盤太小了。還是一個外來政權。如果偏安自守,那麼對許多人來說,特別是本土人就沒有了上晉機會。偏安自守,對於東吳來說,你這個盟友沒有價值。魏國堵住險隘,然後對東吳用兵。東吳能獨擔兵災嗎?恐怕孫權又得打降書順表了。這樣就內外俱失。

第三個,防守的需要。以攻代守。蜀漢的進攻也鼓勵了東吳的進攻。蜀吳的進攻消耗魏的國力,干擾魏的發展,影響了魏的政局。這個方面論述很多。不多言。

那麼,諸葛亮的北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奮其忠貞自恃才力,天命未定,不敢不盡人力。


恬然滋味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權臣志向綁架國家的命運與前途!

休養生息時人才梯隊,組織重構沒有做好。

具體表現在:

北伐失利從管理角度存在用人不當(馬謖失街亭),將相不合(墨守成規,奇正相依之計未用),君臣不睦(李嚴挑撥,出師表名揚天下),後繼乏人,兵員不足(奇正難成原因之一)。


凱騰聚知


東聯孫吳、北拒曹魏。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

曹魏、孫吳和蜀漢這三個政權中,曹魏因挾天子以控制軍政,所以實力是最為雄厚的;孫吳因守著江南魚米富庶之地,在實力上遜於曹魏但絕對強於蜀漢;和魏、吳相比,劉備揭竿而起的蜀漢是實力最弱小的,以至於它不得不鑽進易守難攻的巴蜀之地苟且。

諸葛亮北伐之前的局勢是曹魏集中力量攻打孫吳,孫吳獨力難支,眼瞅著危險了。諸葛亮高瞻遠矚,放眼未來,為了促成三國鼎立的格局,毅然決定出兵北伐,當然,口號得喊的響亮——北復中原。

公元228年蜀漢北伐,曹魏不敢小覷,趕緊調攻打東吳的軍隊前往關中防守,江南一分兵,孫吳的壓力驟減,於是,僅隔不到一年的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政權正式確立。此時三國鼎立格局正式穩定,諸葛亮戰略上讓曹魏東西受制、兩線作戰的目的最終完成。

曹魏集中力量對付孫吳政權,孫吳肯定不是曹魏的對手,遲早都得被打垮,東吳要是垮了,曹魏就能騰出手來收拾弱不經風的蜀漢了,諸葛亮的北伐,實屬無奈之舉,唇亡齒寒的道理諸葛亮是明明白白的,但蜀漢完全不具備奪取中原的實力,所以他以震盪曹魏朝野的“光復中原”的北伐之名不深入關中腹地,就在關中和巴蜀邊境上不斷的侵擾,以蜀漢小的犧牲來換取穩定的成犄角之勢的三國鼎立格局。

此後幾十年的三國各霸一方的格局證實了諸葛亮北伐戰略的卓略遠見。


野釣魚倌


你怎麼看待諸葛亮北伐?

老爹認為:諸葛亮堅持北伐,正是他忠誠的最好表現。

  1.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2.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目標。

  3.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是最難能可貴的。這是他忠於蜀漢的最好表現。

具體可以參考視頻: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3272891401a67cd32e5bc2a102cfe2f\

老爹有話說


北伐是蜀國的戰略目標,是先帝臨終前的政治交待,諸葛亮傾畢生精力進行北伐,是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忠實行動,應該值得尊重和肯定。



北伐從戰略上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符合蜀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目標和政治意圖,統一是歷史要求和民心所向,總不能可能遭到失敗就放棄了努力,也不能因為受到了挫折就放棄了北伐,這不符合中國做事的精神。



北伐失敗的原因,客觀上是因為魏國地廣人多,國力雄厚,蜀國保障困難等;主觀原因是戰略意圖太過明顯,戰法比較單一,準備不足,用人不當等。



北伐某種程度上講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按照當初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北伐要採取兩路進攻方法,一路從荊州北上,一路就是從天水、陳倉和岐山方向向東用兵,由於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最後才變兩路夾擊為一路進攻,這在戰術上來講肯定沒有兩路夾擊效果明顯。



北伐是否成功,我認為並不重要,我們總不能因為北伐失敗就對諸葛亮求全責備,橫加指責,這樣讓人有種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和落井下石的感覺。


知未是也


曾幾何時見過一評價好人和壞人的段子,如下: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上,替玉皇大帝蓋瓦;小人,小人,小小人,小人被貶,貶到十八層地獄,為閻王老子挖煤。而諸葛亮屬於前面這種人,好人。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一生抱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願,《出師表》中也表達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詩人杜甫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感嘆,所以諸葛亮成了治國全能、世人崇拜的神人。

諸葛亮畫像。

但諸葛亮決不是軍事將才,陳壽在《三國志》裡也指明瞭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雖有七擒孟獲,但孟獲只是西南一個小部落酋長,五次北伐才碰到了真正的對手,結果均失敗。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共5次北伐,2出祁連山,魏國是越打越強,蜀漢越打越弱,魏國打出了個司馬懿,而蜀漢失去了諸葛亮。

圖為木道門古戰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魏將張郃被射死於此地。

如今再次翻看諸葛亮5次北伐的路線圖,魏國並不是蜀漢的最大敵人,而是橫在漢中和長安之間的天然屏障—秦嶺,而北伐的唯一線路就是穿過那5條秦嶺通道。所以諸葛亮北伐可簡單歸納為:哪底走哪一條通道穿過秦嶺,魏國如何堵住這5條通道。空城計、木牛流馬、禳星續命等一個個傳奇故事由此展開。

圖為寶雞五丈原武侯祠,234年諸葛亮在此地去世。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就說過:諸葛亮如果從武功縣打來,距離長安城不足200裡,那就只能決戰,雙方勝敗在55之數;諸葛亮如果從五丈原渡渭水,那就掐斷了自己和大後方的聯繫,等於自尋死路。果真蜀漢扎軍五丈原,魏軍堵而不打,諸葛亮去世,魏軍奇襲,蜀漢軍大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