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也說孔子和老子的稅賦主張

也說孔子和老子的稅賦主張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稅收和死亡。那麼,孔子和老子是怎麼看待稅收的呢?

老子關於稅賦的觀點和主張是:“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是源於他的天道思想和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來源於道(天道)。每一個人都是由道所生、為道所愛,天道是利於萬物和每一個人的,萬物和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歸順於天道。

依據天道思想理念,老子關於稅賦和財富分配的觀點就是:“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因為《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像水往低處流最終達成平衡一樣。而人之道則不然,“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人常常會放縱自己的私慾,巧取豪奪,弱肉強食,以至於弱者更弱,強者更強。老子認為要想擁有一個平安和諧的社會,必須努力行天道,而不是隨意地任憑人意去悖逆天道。

老子的治國理念是主張無為而治,正如《道德經》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其中的民化、民正、民富、民樸,是老子所希望的社會狀態,是老子為民思想的具體體現。其中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當然也不過多地收稅),充分發揮民眾的自身潛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努力走向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

孔子關於稅賦的觀點和主張是:以仁政善待百姓,讓他們得到必要的物質保障,得以休養生息。這是源於他的天命思想和仁政理念。

孔子相信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天(上天、上帝、天道)創造的,天是造物主,也是人類的天父,天父愛天下的每一個人,並要賜他們和睦與福氣。孔子所信的天命就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這些在他編纂的《四書》《五經》中多有體現。

依據天命思想和仁政理念,孔子主張以仁政德政善待百姓,讓他們獲得必須的物質條件,得以休養生息。例如,在《論語》中,孔子奉勸統治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勸他們節省財政開支,愛護下屬吏員,使用老百姓的勞動力要因時制宜,適可而止。據《論語》記載,季康子執政魯國期間問政孔子,孔子告誡他說:“子欲善而民善也。”針對季康子抱怨民間盜賊多,孔子則不客氣地批評說:“如果你們自己不貪財腐敗,他們就不會去盜竊了。”據《左傳·哀公》記述,有一次季康子要加重稅賦聚斂財富,讓冉有去徵詢孔子意見,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主張厚施薄取,行事適度,反對加重稅賦。可是冉有沒有說服季康子,反而配合其增稅斂財,年近古稀的孔子對此非常惱火,甚至說出斷絕和冉有師生關係這樣激動的狠話。在《禮記》裡孔子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苛政猛於虎”,也是批判繁重的徭役賦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