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最恐怖的炮彈,坦克被它打中幾乎完好無損,車內乘員卻無一倖存

春秋時期,魚鱗甲開始出現。這種鎧甲由細密的魚鱗狀鐵葉組成,受到外力時會相互支撐形成弧面,卸去襲來的刀劍類冷兵器。為了對付這種鎧甲,鞭、鐧等鈍兵器應運而生。再完好的魚鱗甲,也會將鞭、鐧擊打帶來的衝擊力傳給人體,起到隔山打牛的效果。


最恐怖的炮彈,坦克被它打中幾乎完好無損,車內乘員卻無一倖存


這個原理很快應用到現代軍事中。19世紀下半葉,鐵甲戰艦登上戰爭舞臺,傳統的彈藥很難對它造成傷害。為了對付德軍戰艦,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新型炮彈,裡面填充塑性炸藥。當彈頭命中裝甲時,炸藥就會像膏藥一樣貼在上面然後爆炸,產生的幾百億兆帕壓力足以震碎堅硬的裝甲。裝甲內壁向牆皮一樣脫落,高速橫掃裝甲內部空間,沒人能在這樣的鋼鐵暴雨中倖存下來。


最恐怖的炮彈,坦克被它打中幾乎完好無損,車內乘員卻無一倖存


二戰時期,碎甲彈應用於陸地反裝甲。碎甲彈命中目標後,裝甲的背面會受到嚴重破壞,從裝甲上剝落出一大塊碟形破片,也有的是數片碎塊,碟片厚度約為10-20mm,直徑比藥柱略大。崩落現象出現後,裝甲崩落處中心比兩側深,有較多撕裂銳稜,側面帶有約45°剪切角。這種破片飛出的速度在10-300m/s,因此又巨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


最恐怖的炮彈,坦克被它打中幾乎完好無損,車內乘員卻無一倖存


詭異的是,碎甲彈對裝甲外部不會造成明顯的破壞,主要是為了殺傷坦克內的車組人員。從外表看,遭受攻擊的坦克並沒有什麼大礙,但車內的成員卻經受了一場鋼鐵暴風雨的洗禮,早已成了血漿肉泥。


最恐怖的炮彈,坦克被它打中幾乎完好無損,車內乘員卻無一倖存


碎甲彈可以一彈多用,適用範圍廣,只要能命中,就能有效碎甲,有效距離遠,所以在60年代碎甲彈的發展非常迅速。從70年代起,各國開始廣泛採用複合裝甲,碎甲彈的作用效果大大降低,只能崩裂第二層裝甲,無法殺傷內部乘員了,因此大部分國家已將這種彈藥從坦克上撤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