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

汪公說


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繼承皇位是一個錯誤,阿斗將蜀漢拱手讓給曹魏,還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是明智的,劉禪在位期間,蜀漢風調雨順,政局穩定,劉禪還被認為是千古一帝。哪個是正確的呢?

個人認為劉禪還不夠資格稱“千古一帝”,但是,他也不是漢獻帝、曹奐等無能的亡國之君,分析如下。

其一,劉禪在位40年,沒有大的叛亂。

和曹魏249年發生的高平陵之變,東吳孫峻、諸葛恪專權相比,蜀漢在這40年中,幾乎沒有宮廷政變。劉備死後,“相父”諸葛亮掌權,把蜀漢內外治理得國泰民安,不需要劉禪多動腦筋。劉禪只需要逢年過節主持祭祀儀式即可。

在諸葛亮之後,是蔣琬、費禕、姜維先後掌權,他們都能在劉禪的領導下安安分分地辦事情,沒有想過叛亂,奪權之類的事情。這40年中,劉禪始終牢牢抓著蜀漢朝政大權,沒有旁落。

其二,劉禪識時務,知進退,為保全成都老百姓,開城投降。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消滅諸葛瞻七萬御林軍,進入蜀漢腹地,包圍成都。此時的劉禪面臨兩個抉擇,即血戰到底,還是開城投降。這是一個艱難的二選一,劉禪思索良久,不能決斷。

這時的蜀漢,還有不少遠在邊關的精銳軍隊,如劍閣的大將軍姜維、南中都督霍弋、巴東太守羅憲,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劉禪在成都組織御林軍抵抗鄧艾的進攻,與城共存亡,再發出勤王令,讓這些邊關軍隊回援,應該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鄧艾軍隊,轉危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選擇了開城投降。其實早在劉備包圍成都時,益州牧劉璋就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開城投降過。現在,劉禪也是同樣的選擇,他們都是為了保全老百姓,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好君主。

其三,劉禪發揮出“影帝”水平,成功騙過司馬昭,安度晚年。

劉禪投降後,雖然經過鍾會、姜維之亂,也沒改變投降的事實。他於公元264年進入洛陽,受到晉公司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為安樂公。在宴會上,演奏蜀中樂曲和歌舞,這讓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一個個低頭流淚,沉默不語,而劉禪喜滋滋地欣賞樂曲。這時,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回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樂不思蜀”。劉禪知道自己的處境,知道這是司馬昭對自己的考驗,如果自己一個回答不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自己一個人身死是小,如果連累了蜀漢舊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親劉備當年“驚雷失筷子”的手法,來了個“樂不思蜀”,安全過關,得享晚年。《漢晉春秋》中記載如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總結:如果說劉禪是一個“千古一帝”那明顯是誇大了,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如果說劉禪昏庸無道,殘暴不仁,也有失偏頗。

根據以上三點,劉禪應該是一個能掌控朝局,不被架空的皇帝。他還時時為自己的老百姓考慮,能認清時事,做出了恰當的選擇,保全了益州老百姓,自己也安度晚年。他雖然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其餘亡國之君那樣的無能之輩。


魁哥說歷史


章武元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臨死前,劉備召來了諸葛亮,對他說劉禪是一個好苗子要盡力輔佐,諸葛亮聽了這一席話輔佐劉禪當是盡職盡責,對劉禪說諸葛亮也是不得多的人才,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從此諸葛亮和劉禪更加是面面俱到,時代就進入了智者諸葛亮時代,諸葛亮運用他所擁有的才識毫無保留的奉獻給劉禪,讓他根基穩固,蜀漢全國上下所有的事務,都由諸葛亮一個人做決定。而且諸葛亮從無異心,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劉禪畢恭畢敬。反觀東吳,孫峻、諸葛恪等人專權擅政,架空了孫亮。這樣子一對比,蜀漢的力量相比於東吳要大的多,劉禪坐享其成,只需要一個位置來給他,天下江山諸葛亮都打理的好好的。

但是劉禪也不是昏庸之人,還是識得大體之人,在關鍵時刻,投降了鄧艾。魏將鄧艾偷渡陽平關,在綿竹大破蜀將諸葛瞻。劉禪得知消息後,採納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這一點也暗示劉禪成功的因素,任用賢才,識得大體,帝王之風範。他知道以蜀漢的實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

即使當時率兵抵抗,成功擊潰鄧艾大軍,蜀漢也遲早會被曹魏所滅。以退為進,更好的維護國家周全,但是投降了也不等於平安無事,作為一國之主地位還是岌岌可危的,總有人虎視眈眈想要吞併蜀漢稱霸天下,野心永遠離不開殺戮與爭鬥。司馬昭是不同輕易放過他的。


劉禪身不由己但不能表示出來,這種卑微之感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但是想要活命哪裡會那麼簡單,司馬昭總會變著法子去想一個切入點去弄死他,但是劉禪的精明就讓他逃過了一劫,劉禪作為一個君主,能夠穩坐皇位40餘年,將他手底下那些人管得服服帖帖,肯定是一定手腕和本領的。這麼說來劉備也是有眼光的,儘管天下都由諸葛亮打理,但是劉禪的腦子就足夠保蜀漢安寧了,這恐怕就是劉備劉備四個四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只選擇劉禪的原因吧!


劉禪執政四十年裡,蜀漢的政局卻是三國中最穩定的,這期間蜀漢先後換了四個執政官,但劉禪卻始終穩居皇位、掌控大權,沒有出現權臣和皇帝火併的情況,他卻能夠克服自己心中恐懼,給予諸葛亮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讓他來幫他剷除異己,即使後來諸葛亮死了劉禪更是能夠通過分化政權和軍權來平衡蔣琬和費禕,後又用內廷黃皓來鉗制姜維的軍權,外號為“扶不起的阿斗”的劉禪再也不是扶不起而是運用政治手段和魄力,做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所不能做出來的,當然,也不可能僅僅是蜀漢的文武大臣個個品德高尚所能實現的事情!


笑談歷史zz


長久以來,劉禪一直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對象。有人說他昏庸無能,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過也有人說,劉禪聰明絕頂,堪稱“千古一帝”。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他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來給大家回答這兩個問題。

一、為什麼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

持這個觀點的人,並不是說劉禪為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得人們的尊重。而是說劉禪在三國亂世中,活得最好、最輕鬆,最讓人羨慕、佩服。關於這一點,筆者主要論述如下。

第一,劉禪穩坐皇位四十年,活得舒適愜意。

章武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臨死前,劉備召來了諸葛亮,對他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到劉備的話後,說他一定會竭盡全力地輔佐好後主,絕不敢有二心。然後劉備又下遺詔,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那樣。”劉禪登基後,完全遵從了劉備的遺命,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允許他開府治事。不久後,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

從此之後,蜀漢進入了諸葛亮時代。蜀漢全國上下所有的事務,都由諸葛亮一個人做決定。用《三國志》的說法,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用劉禪自己的話說,是“政則葛氏,祭則寡人”。

大家想一下,劉禪只需要“穩坐釣魚臺”,呆在皇宮裡,啥事都不需要做,他過得夠舒服吧?無論是治理政務還是平定叛亂,抑或是北伐曹魏建功立業,吃苦受累的人永遠都是諸葛亮。況且諸葛亮從無異心,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劉禪畢恭畢敬。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接著繼任的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對蜀漢也都是忠心耿耿。

反觀東吳,孫峻、諸葛恪等人專權擅政,架空了孫亮。曹魏方面,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政權自此落入了司馬家族。

第二,劉禪識時務,有仁心,在關鍵時刻,投降了鄧艾。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偷渡陽平關,在綿竹大破蜀將諸葛瞻。劉禪得知消息後,採納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

不得不說,劉禪看得懂時局,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蜀漢的實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即使當時率兵抵抗,成功擊潰鄧艾大軍,蜀漢也遲早會被曹魏所滅。與其如此,不如趁早投降,不僅能保全自身,還能避免更大的傷亡。

第三,劉禪是個“影帝”,他成功騙過了司馬昭,安享晚年。

劉禪投降了,並不意味著他一定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司馬昭是不同輕易放過他的。但是出乎意外的是,劉禪還真就安度晚年。他成功地當了一回“影帝”,將自己的演技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一次,司馬昭舉辦宴席時,故意讓人唱著蜀國的歌曲,旁邊的人無不悲愴感嘆,劉禪卻談笑自若。又一次,司馬昭問劉禪:“你想念蜀國嗎?”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來源,這個成語通常被用來形容劉禪沒肝沒肺。其實不然,劉禪很清楚,身處敵營,如果不那樣說,遲早會被司馬昭所殺。

二、劉禪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筆者認為,劉禪作為一個君主,能夠穩坐皇位40餘年,將他手底下那些人管得服服帖帖,肯定是一定手腕和本領的。但是,劉禪絕對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厲害,否則他也不會將劉備留下的基業,拱手相送給曹魏了。

客觀地說,劉禪只是平庸,但絕對不弱智,有幾個例子可以證明這點。

第一個事例,劉備臨死前,曾對劉禪說:“丞相說你度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就安心了。”這句話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中,應該是比較可靠的。諸葛亮是實事求是的人,他從不會拍須溜馬,所以他說的那句話,即使有一定安慰的成分在,誇大了一些。但是就算再誇大,諸葛亮也絕不會罔顧事實,說劉禪“度量甚大”。因此,劉禪絕不可能弱智。第二個事例,諸葛亮逝世後,劉禪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不再任命丞相。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劉禪?


元哥說三國


應該是你說的吧?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在引導大家給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洗白,劉禪沒有什麼可以洗白的,“扶不起的阿斗”也只是歷史學家對他的一種偏見。

以普通人的身份來看,劉禪並不笨,至少他不是問“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這種低能的人,但作為一個君王,劉禪在位期間並無建樹,這一點無論怎麼辯駁都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們對劉禪的定位既不能強加於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抬高他,過度解讀他,但是也不能因為“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歷史偏見去貶低他。

劉禪是一個正常人無疑,他平庸,這是他的能力問題,但至少他也不是晉惠帝這一類人,他有表現出彩的地方,也有舉措失當之處。

譬如劉備去世後,要求劉禪要把諸葛亮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去對待和相處: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

而劉禪很乖巧的聽從了劉備的遺願,從這一點來看劉禪無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倘若說他因為不滿於諸葛亮獨攬大權的現狀,要把權力奪回到自己手中。

那麼蜀國面臨的風險顯然是巨大的,除非劉禪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就像後來的萬曆皇帝不滿張居正獨攬大權一樣,張居正一死就立馬清算他。

但劉禪沒有做,或許是他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夠,又或者他本身對權力就沒有過多的慾望,乃至說他不過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沒有對政治產生過多的認識。

總之,劉禪很乖巧的遵從了劉備的意願,幾乎把整個蜀國的大權都讓諸葛亮掌握在手裡,劉禪固然稱不上是“千古一帝”,但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諸葛亮到姜維北伐,劉禪從來都是支持的,並沒有過多的去幹涉他們的行動。倘若范仲淹、王安石這些人能夠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其實宋朝的結局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劉禪表現的較為出彩的一面,但是這種出彩究竟是他有意為之,樂於讓自己當一個甩手掌櫃,還是他根本對政治就不感興趣,其實還是有待商榷的。

實際上,或許是因為劉禪對於諸葛亮懷有一種特殊感情和信任,讓劉禪在諸葛亮沒有去世前放開手腳的讓諸葛亮去管理蜀國的政務,諸葛亮北伐不利,劉禪也不予追究。

劉禪的這個舉動其實要分兩個層面來看:

他信任和重用諸葛亮固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完全把權力交接給諸葛亮,未免又是他的失職之處,畢竟他是蜀國君主,一個國家的掌舵人。

怎樣讓蜀國強大起來,怎麼去規劃蜀國的未來,這些都是他的責任。但是他以一個甩手掌櫃的姿態卻在政治中被邊緣化了。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又像是一個心甘情願的傀儡。

而這種被邊緣化的地位讓劉禪日漸在安逸中迷失了自我,也許在他看來,天塌了還有諸葛亮、姜維這些大臣給他頂著,他只需要放心玩樂就可以了。

儘管他並沒有過於沉溺在酒色之中,但也逐漸迷失了自我,開始寵幸起宦官。可見這是劉禪沒有政治能力的一個表現,說他昏庸倒也並非不可。

只不過劉禪更像是小打小鬧,這些都不足以損害蜀國。但是他不思進取,沒有把精力放在治理蜀國之上,這也是他的昏聵之處。

他的投降舉動現今來看無疑也是明智的,至少避免了許多無所謂的流血,但也是失當的,因為彼時的蜀國並非沒有抵抗的資本。

因此,對劉禪的評價只能說,他是一個正常人,有自己的想法,譬如姜維建議他殺死黃皓時,他認為黃皓不過是一個小人,不必在意。

說明他對黃皓的身份還是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卻沒有意識到小人帶來的危害,所以只能說他考慮事情比較片面。

在魏國,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國,劉禪的回答可能也是精心考慮的結果,所以只能說劉禪並不笨,但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歷史對劉禪確實有醜化的一面。僅此而已。


圍爐談史


現在的人每當提到劉禪,對他的評價無疑都是昏庸無能,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而已,但殊不知,還有人說他聰明絕頂,並且還被人說是“千古一帝”,但這個反差為什麼會這麼大呢?那就讓我們來分析分析吧。

劉禪(207年-271年),三國時期蜀漢孝懷皇帝,且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年,劉備之子,字公嗣,荊州江陵人,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 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受封為安樂公,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

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這就是劉禪大致的生平經歷,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世人覺得的昏庸無能,大家可以仔細想想,要是劉禪真的就只是個昏庸無能的傻白甜皇帝而已,那為何劉禪還會在諸葛亮死後三四十年才會滅國呢?

所以,劉禪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然也有他的理由。劉禪並非無能,而是假裝糊塗,其實他自己心裡比誰都清楚。劉禪高明之處就是假裝將自己置於“無為”的位置,放大權於諸葛亮、姜維,自己則可以安心享樂。並且諸葛亮為蜀嘔心瀝血直至累死,臨嚥氣之前,劉禪還派人問諸葛亮他的兒子該怎麼辦,諸葛亮這才明白劉禪並非真傻,而是無時無刻都在防備他的家族,乃慶幸自己一生盡忠,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此後,諸葛亮在將後事安排的妥妥的才閉眼而去。在諸葛亮死後又有姜維繼承伐魏興漢大業,繼續為劉禪賣命,直至身死。劉禪所用之人皆如此忠心,正是他用人之高明之處。劉禪在蜀亡後,還在司馬昭面前表現得“樂不思蜀”,消滅了司馬昭殺他之心,劉禪仍舊終日尋歡作樂得以善終。

歷史上亡國之君不被殺辱是極少見的,但這卻又可以說是劉禪的“大智若愚”促成的,所謂,聰明的人都會隱藏啊。其實,劉禪並非愚昧之人,因為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直接看出來,劉禪是個聰明之人,據傳言,劉禪在位的四十年間,百姓並沒有家破人亡,反而還很幸福,所以,千古一帝非他莫屬。

圖: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