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分類丨邏輯知識

字數丨4000字,閱讀約7分鐘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疑惑:為什麼人們寧肯花大把的鈔票去健身房健身,卻不願意去工地搬磚掙錢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以及它背後深層次的內心動機。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本能邏輯」與「經濟邏輯」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會通過思考與計算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

然而只要回到現實當中,你就會發現這樣的推論並不完全成立,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性的會做出那些看起來不可理喻的選擇,比如今天所說的這件事情。

同樣是付出體力,搬磚既能掙錢,還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而健身則更多的是把體力空耗在健身器械上,關鍵是還得消耗不菲的金錢,如果真的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很顯然搬磚才是更好的選擇。

更為有趣的是,儘管我們已經看出了這件事情的不合理之處,可是,你去跟正在健身房裡揮汗如雨的人說:“別在這浪費時間了,我給你推薦一個工地去那搬磚掙錢去吧。”你大概率會收到一個白眼……

為什麼我們會做出這樣非理性的選擇?或許還要從我們內心的兩套邏輯系統說起。那就是「經濟邏輯」「本能邏輯」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毫無疑問,金錢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得益於它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高效的參與到整個社會的生產與分配當中。

身處現代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把金錢的存在當做了理所應當:我們工作付出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然而只要把時間稍微拉長一些,就會發現,“勞動”與“掙錢”並非天生就是一對。

如果你去詢問一個原始人勞動的目的是什麼?他一定不會跟你說掙錢,而是會告訴你為了填飽肚子。

事實上在整個人類的進化史上,絕大多數時間裡,勞動都是與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緊密相連的

我們的祖先走出自己的山洞,出門摘個果子,今天的午飯就有了著落,拿起石矛石斧,打到一隻兔子,晚上就有肉可吃了。

這也是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選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原始人如果他覺得肚子餓了,他應該做的是立刻出門找到一棵果樹,然後從上面摘下一個果子,而不是去埋下一枚果核……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這種對我們有利的思維習慣其實已經深深印刻在了我們的意識深處。

相比之下,“經濟”與“貨幣”,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還只是一個剛剛出現的新鮮事物而已……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內部就形成了兩套完全獨立的邏輯系統,一套是「本能邏輯」

,另一套則是「經濟邏輯」

本能邏輯遵循著億萬年積累下來的經驗,用潛移默化的方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在本能邏輯的驅動下,我們渴望自己的任何行動都能得到明確及時的反饋,我們規避那些曾經對我們的生存造成威脅的事情,比如過多的消耗體力,比如攝入過少的食物。

而經濟邏輯則更多的體現在我們生活中表面的選擇中,我們用經濟邏輯說服自己去上班,然後換取花花綠綠的小紙片,再用這些小紙片去為生活裡的每一件東西定價。

但要命的是這兩套系統並不完全分離,當兩套不同的邏輯發生碰撞或者不經意之間出現切換的時候,往往就會促使我們做出那些看起來不可理喻的選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的本能意識並不認為付出勞動,換取金錢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就如同前面所說過那樣,本能邏輯希望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能得到一個及時且明確的反饋。

但“掙錢”這件事情並非我們直接需要的結果。大家要明白,金錢對於我們的生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用金錢買到的那些東西才是我們真正的需求的。

因此當本能邏輯起作用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我要消耗我的能量,去換取這些沒有用的金錢呢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仔細回想一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對“幹活掙錢”這件事情產生過莫名的倦怠感。而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不缺錢(普通人誰會嫌自己的錢多呢?)而是我們在無意之間啟動了本能邏輯。大腦阻止我們去浪費體力與精力來換取“無用”的金錢。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去工地搬磚的一個理由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我們的「本能邏輯」在警告我們:你為什麼要為了“無用”的金錢,去浪費自己寶貴的能量?

看到這裡,你也許還不太能接受這個結論,畢竟按常理來想,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是嚮往金錢的。

可是,下一個章節,我會告訴你,為什麼有些時候相對於賺錢,人們更傾向於免費勞動……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免費勞動」竟然比「收錢幹活」更有動力?

其實,只需要一個思維實驗,就能讓你清楚的認識到「本能邏輯」與「經濟邏輯」到底是如何互相切換的。

現在,想象一下有一天,你下班回家,走到自家樓下,正好看到你的鄰居(就是那種你知道他是你鄰居,但是真沒那麼熟的普遍狀態。)正在想辦法把新買的沙發搬回家中。

現在,她一抬頭正好看到了你,然後遇到救星一般對你說:“你能來幫我把這個沙發抬過去麼?謝謝!”

當你遇到這個情況時,你會如何選擇?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提供幫助對不對?

但是,我們來換個問法,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身份,你的鄰居說:“我給你5塊錢,你能幫我把這個沙發抬上去麼?”這個時候,你會如何選擇?

絕大多數人下意識就會拒絕對方……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同樣是把沙發抬上去這件事情,但為什麼我們寧肯免費出力,也不願意順路掙點小錢?

原因很簡單,當你的鄰居直接向你求助時,支配你思維的是「本能邏輯」,你的大腦是這樣運作的:

1、如果我不答應她,她會感到失望。

2、失望意味著社交關係上的損失。

3、我不希望承受損失,因此我需要向他提供幫助。

哪怕你今天真的已經很累了,壓根一點力氣都不想再出,但是出於“抹不開面子(其本質是對社交關係損失的厭惡)”的原因,都會願意免費搭把手。

可是,一旦對方開口說要提供報酬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立刻就切換到「經濟邏輯」當中來,這個時候,它是這樣運作的:

1、對方提出要向我支付報酬購買我的勞動力,但這是否划算

2、她只出了5塊錢,而沙發這麼大,太不划算了。

3、我決定拒絕她。

你看,只要對方一提到報酬,我們很自然的就會切換到另一種與報酬有關的思考模式中,

在「經濟邏輯」中,我們拒絕對方並不是因為她不給錢,而是因為她給的報酬不在我們預期的範疇內。如果對方的出價是50塊錢,而非5塊錢,恐怕就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心動了。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在這裡還要額外多說的一句就是,你認為我們的大腦是更喜歡「本能邏輯」呢?還是更喜歡「經濟邏輯」?

答案其實就是前者……因為本能邏輯對世界的理解更簡單,更直接,更符合我們大腦天生的思維習慣。

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拼命把我們的思維方式與周圍環境保持在本能邏輯的範疇內。

比如同樣是前面這個場景,儘管你的鄰居提出要提供50塊錢來請你幫忙,但仍有很多人會選擇拒絕她的報酬,而提供免費的幫助。

但是,如果向你提出幫助請求的是一個純粹的陌生人,又會發生什麼?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收下這50塊錢……

原因就在於,面對自己的鄰居時,對社交關係損失的厭惡,遠遠超出了我們對50塊錢的渴求。

而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純粹的經濟邏輯才能更好的,不受干擾的運作。

現在,我們來嘗試著解答一下,為什麼我們寧肯去健身房消費,卻不願意上工地搬磚掙錢?

答案就是:工地搬磚掙的錢太少了!

如果,有個人拎著一整箱的鈔票,跑到健身房告訴大家:隔壁工地急聘搬磚工,搬一小時磚獎勵500塊錢!

只要當人們克服了信任障礙之後,相信很快健身房裡的人就會蜂擁而至,跑到工地上快樂的搬磚了……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但可惜,不會有人花500塊錢一小時的價格請人去搬磚,因此面對“低廉出售自身勞動力”的選項時,「經濟邏輯」也會阻止我們做出這樣的選擇……

看到這裡時,也許你會產生一個新的疑問:到現在為止,我們只是解釋了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搬磚掙錢”,可是為什麼又會選擇“花錢健身”呢?

特別是當兩件事情放到一起看到時候,似乎很明顯搬磚更划算,可為什麼我們的「經濟邏輯」沒有做出這麼簡單的判斷呢?

想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從“消費”這個行為說起了。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我們是喜歡「買到的東西」還是喜歡「買東西」?

買買買,能夠給我們帶來愉悅感,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所體會。

但是你是否思考過,到底帶給我們愉悅感的是“買到的東西”,還是“買買買”這個動作呢?

在營銷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如何讓一個(女)人購買她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只要告訴她兩件事就夠了:

1、這個東西正在打折。

2、馬上就要賣完了。

好吧……其實不只是女性,對於任何人來說,這兩句話都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我相信,不管誰家,都能找到那麼一兩件趁著打折時購買回來,但因為實在是太醜了而一次都沒穿過的衣服……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現代人喜歡用“衝動消費”來形容一些購買行為,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是衝動的產物……

原因很簡單,對服從於「本能邏輯」的大腦來說,用沒啥用的金錢,去換取一件未來或許有用的東西,本身就一個巨大的誘惑。

如果有人告訴它,你還能換的“更多”,那這顆大腦立刻就要開心的原地爆炸了……

我們經常會誤以為自己要購買的是某件東西,但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獲得的只是“購買”這一過程而已。

回到健身的問題上來,仔細思考一下,花錢健身的整個過程中,最讓你感到開心的是什麼時候?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是花錢辦卡的那個瞬間……

事實上,當我們交錢的那一瞬間,大腦已經得到了滿足。本能邏輯告訴我們:好了,你現在也花了錢了,馬上就要開始健康,積極的人生了!是不是很開心?



更可氣的是,你的健身顧問,還用了更多小花招,來讓你在辦卡的時候感覺更爽。

比如:一張月卡需要120,但一張只需要720元,相當於一下打了5折哦!

比如:我還有20個名額,能額外送您一張瑜伽墊,一套塑身衣,一整套的毛巾與洗浴用品,還有一個超大的健身包哦!

你看,是不是買到就是賺到?這麼難得的機會,還不趕緊掏錢?

當然,至於辦了年卡你真正能來幾次,至於那些贈品是不是拿回家就直接吃灰,無論對你的健身顧問,還是對你的本能邏輯來說,都不重要。

唯一重要的就是,當下的這次消費行為,讓你感覺到:爽!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換句話說,驅使你消費的那個動機,其實在你交錢的一瞬間,就已經被滿足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年卡,只消費一兩次就會被擱置起來。

而為什麼一個已經吃過一次這種虧的人,還會再一次落入同一個坑中……

因為消費帶來的快感,實在是太強烈了……

而真等到你需要去健身鍛鍊的時候,本能邏輯就立刻開始警惕了起來:什麼?你要去消耗能量?這怎麼可以?我好不容易讓你攢起來的能量,怎麼能說扔就扔?

所以明白了麼?花錢健身這件事情,其重點與核心需求,其實根本就不是“健身”,而是“花錢”。

在「本能邏輯」的主導下, 你渴望通過消費這件事情,讓自己獲得愉悅感,與更好生活的“幻覺”。

整件事情的思考跟“搬磚掙錢”完全走的兩條不同的思維繫統,又如何能放到一起來進行對比呢?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看完本文,也許您還有最後一個疑惑,既然本能邏輯這麼不靠譜,我是不是應該去徹底拋棄它?

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你不可能徹底拋棄自己的本能邏輯,而一味地與本能進行對抗,也只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糟糕。

寫作本文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您在面臨某些決策的時候更情緒的想一想到底是什麼促使我做出這樣的決定?從而試著做出不那麼壞的選擇。

例如,當你發現自己長時間沉迷於遊戲的時候,不妨考慮一下, 是遊戲真的這麼好玩麼?還是我的大腦僅僅是適應了遊戲的單調操作而已?試著出門轉一轉,看看外面的景色,會不會也同樣好玩?

當您對自己的思維更加了解的時候,才會發現,生活中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而面對一些別有用心的“坑”時,也能保住自己的理智,更保住自己的錢包……

以上就是今天想要與您分享的內容,希望你能夠喜歡。

花錢健身與搬磚掙錢,你會如何選擇? (單選)
0人
0%
花錢健身
0人
0%
搬磚掙錢
0人
0%
宅,使我快樂……
<button>投票/<button>
寧肯在健身房花錢,也不願去搬磚掙錢,人類為何如此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