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馬鈴薯得了黑痣病,如何有效防治?

老村頭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莖基腐病、立枯絲核菌病、絲核菌潰瘍病、黑色粗皮病。這種病為世界範圍內馬鈴薯產區普發性病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瞭解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條件和黑痣病的症狀,防治上應側重於選用脫毒種薯,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輔以藥物噴施,減少越冬菌源,切斷病菌侵染途徑等綜合防治措施。

發病條件

黑痣病發生與氣候條件、種子質量和耕作栽培措施密切相關。

  • 氣候條件:主導因素,較低的土壤溫度和較高的土壤溼度,有利於絲核菌的侵染,同時,對於種薯則出芽週期長,在土中埋的時間長,增加病菌侵染機會。結薯期土壤溼度太大,排水不良,會加重薯塊上菌核的形成。

  • 種薯質量:種薯健壯,生活力強,發病輕,反之則重。
  • 播種時間:播種期過早或過遲都會造成病菌對幼芽的侵染。
  • 耕作栽培:多年連作的地塊發病重,管理粗放、土壤板結、透氣性不良,排水性差的地塊,種薯出苗時間長,長勢弱,發病較重。整地播種作業期間遇雨,因土壤潮溼,容易板結,不利於幼苗萌發和出土,易感染病菌。
  • 管理措施:施用未經腐熟的肥料,常帶有病原菌絲體和菌核,易導致病害發生,且肥料在田間腐熟發熱,會傷害種薯及幼芽、幼苗,形成傷口,易於病害侵染。

症狀

馬鈴薯黑痣病在馬鈴薯的不同生長期內都可發生:

苗期侵染頂芽和莖基部,頂芽被侵染後引起死亡,莖基部感病形成褐色水漬狀病斑引起立枯;

生長期主要侵染地下莖和匍匐莖,產生褐色潰瘍型病斑,地上部表現為植株矮小和頂部叢生;

成熟期主要侵染塊莖,感病嚴重導致匍匐莖頂端不能膨大結實,感病較輕塊莖畸形生長,變小。

在成熟的塊莖表面形成大小不一、數量不等、形狀各異、堅硬的、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病原菌的菌核,不易沖洗掉,菌核下邊的組織保持完好。也有的塊莖因受侵染而導致破裂、鏽斑和末端壞死等。

防治措施

對於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僅採用單一的措施並不是完全有效的,應在病害發生的不同階段採取綜合措施和技術。

防治上應側重於選用脫毒種薯,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輔以藥物噴施,減少越冬菌源,切斷病菌侵染途徑等綜合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選用脫毒種薯和抗病品種。選用無菌種薯或用多菌靈等殺菌劑浸種,可有效地阻斷病原菌的侵染。

2.適時栽植,栽前催芽,實行地膜覆蓋,促種苗早發,降低病害發生。發病重的地區,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要特別注意適期播種,避免早播。

3.及時拔除病株,並在根際土壤中施用石灰等士壤處理劑處理土壤。

4.適時採收:在結薯根未乾枯前提前2周前收穫,可有效地降低薯塊上黑痣的發生。

5.輪作:馬鈴薯與小麥、玉米、豆類作物輪作,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含量。

(二)化學防治: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或5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或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按種薯量的0.2%浸種或拌種;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開花前灌根,每株60ml,效果較好。

利用三唑類殺菌劑、多菌靈、五氯硝基苯等處理土壤,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生物防治:

許多對土傳病害有高效生防效果的生防菌株可以應用於絲核菌的防治,如假單胞桿菌、芽孢桿菌、木黴屬、青黴屬等,可以通過增強拮抗微生物的生理活動及改變土壤菌落結構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輪枝孢屬真菌對絲核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對AG3融合群(馬鈴薯黑痣病的病原菌群的名稱)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且從栽植到收穫以至貯存,均可發揮有效的生防作用,可用來作為絲核菌病害的生防菌。

馬鈴薯適應性廣,對水肥要求不敏感,因此成為一些乾旱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但由於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輪作倒茬年限逐漸縮短,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我們既然找到了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病條件,在播前我們就要在源頭上去遏制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避免造成減產。


昆鳥三農


馬鈴薯黑痣病是土傳和種傳病害,溼度大溫度低且粘度大土壤易感病,重茬種植易加重黑痣病危害,該病發生田塊,田間表現病害普遍率高,且為中後期的,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5~15。馬鈴薯黑痣病不僅會影響其外觀品質,還會降低商品價值。





馬鈴薯黑痣病地下地上發病規律及特徵

馬鈴薯黑痣病屬立枯絲核菌,初期主要侵染馬鈴薯地下部分,如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爛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後染病,初期葉片下部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捲曲呈舟狀,心葉節間較長,有紫色色素出現,嚴重時,莖節腋芽產生紫紅色或綠色氣生塊莖,或地下莖基部產生許多無經濟價值的小馬鈴薯,表面散生許多黑褐色菌核。那麼……!

馬鈴薯得了黑痣病,如何有效防治呢?

針對病害的發病機理,和發病規律,我們應該實施以下防治措施。

一,種薯及刀具消毒

對種薯進行消毒,是從根源上消除病原菌,在種植前將購買的薯種進行選種,剔除病薯,然後用0.1的高錳酸鉀寖1小時後再晾乾,可有效降低多種土傳或種傳病害。如,黑痣病,枯萎病等病害。同時還需要對切薯的刀具用75%酒精消毒。

二,病害防控措施

1.採用人工或機械噴霧溝施藥劑:

(1)每畝用250克/升嘧菌酯60毫升,兌水20升噴霧。

(2)每畝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50克,兌水15~20升噴霧。

(3)每畝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克+58%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60克,兌水20升噴霧。

2.藥劑拌種:

溼拌種,種薯切開後,及時散開薯塊,切口癒合後(大約10個小時)溼拌。

方法一,25%/升咯菌腈懸浮劑(適樂時)400~500毫升/1000千克薯塊。

方法二,6%春雷黴素可溼性粉劑(穎順)300克+22%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150/1000千克薯塊。

方法三,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500/1000千克薯塊。

各個方法使用藥劑量均兌水15~30千克,使藥液均勻溶解,然後噴霧於1000千克薯塊,邊噴霧邊翻動,使薯塊著藥均勻,攤開鋪厚度不超過15釐米,及時翻動,防止悶種產生藥害。

藥劑拌種注意事項,嚴防管理不到位造成燒種悶種,一但發生燒種悶種,需要更換種薯。



小結

針對馬鈴薯黑痣病及其它各種土傳或種傳病,應加強有效防控機制,杜絕,選用低窪,粘性大,排水不暢田塊種植馬鈴薯,堅持選擇適宜茬口輪作,以及種薯消毒,有效防止土傳種傳病害的病原菌滋生。

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一同探討交流。


神農35


馬鈴薯黑痣病是最近幾年發病較高的土傳性病害,特別是在陝北大規模種植的地區發病較為普遍,不僅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外表看上去也會有瑕疵,銷售的時候,商品質量較差,影響種植戶的收入。

先了解一下黑痣病的發病原因

病毒存活的條件:馬鈴薯黑痣病是真菌性的病毒,細菌在馬鈴薯的塊莖上或土壤中存活,或者是以菌絲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如果不對細菌施加防治措施,病毒可以在土壤裡存活2~3年。該病菌適宜的溫度範圍比較廣,在7~28度的環境下都可以繁殖生長,但形成孢子最少要達到20度的溫度就可以。

侵入途徑:如果土壤的溫度和溼度達到疾病傳染的條件,病毒孢子就會開始活動,發現了馬鈴薯有傷口或是芽眼,就會從這些地方侵入到皮層內部。在馬鈴薯的生長季節,也可以從馬鈴薯的根部和莖部侵入。病薯是傳播病害的主要來源,比起土壤傳播,速度會更快。

發病條件:連續種植馬鈴薯的重茬地,由於土壤中含有較多的病菌,發生黑痣病的機率也要大得多,特別是在春季低溫高溼的土壤環境中,黑痣病病毒更加活躍。馬鈴薯在高溼的環境下,表皮會形成大量的菌核,當抵抗力下降後,黑痣病就會爆發。

馬鈴薯黑痣病的症狀及危害

馬鈴薯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和莖基部位,因為受害的程度不一樣、位置不同,產生的症狀也不同。

幼芽的症狀:當感染了黑痣病的馬鈴薯播種到地裡以後,生長出來的幼芽頂部會有褐色的病斑分佈,進一步發展,病斑的位置會壞死,停止生長。因為幼苗的營養吸收受阻,葉片會乾枯捲曲。有時也會從土壤基部再長出一些枝芽,但還沒有出土就因為病菌的侵害而腐爛,導致播種後育苗的成活率降低。

莖幹的症狀:病毒蔓延到莖幹部位時,會在離地面較近的地方產生病斑,直徑2~3釐米,病斑的周圍還會覆蓋一層紫色的菌絲。病斑的範圍逐漸擴大以後,表皮會變黑髮生腐爛,馬鈴薯苗很容易倒伏,在土壤的表層產生氣根,生長出黃豆大小的氣生塊莖。

塊莖的症狀:塊莖受到危害以後,表面會形成大小不一、各種形狀的斑塊,呈現黑褐色,菌核會牢固地附著在表皮上,很難去除。經過一段時間病情發展,塊莖會從細菌侵入的傷口破裂,出現腐爛壞死。

馬鈴薯得了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1)選用無病或抗病的品種

在種植馬鈴薯之前,要對種薯進行挑選,一定要挑選表面光滑,沒有黑斑的馬鈴薯作為種薯。如果之前的地裡已經發生過很嚴重的黑痣病,就不適宜再用自留種進行播種。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環境,選擇抗黑痣病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可以減少黑痣病發生的機率。

目前,市場上抗黑痣病的馬鈴薯品種有同薯23號、荷蘭薯、冀張薯8號、冀張薯3號、費烏瑞它、布爾班克等。

(2)與其它的作物進行輪作

馬鈴薯是不適合連作的作物,如果連續種植三年,土壤中的病毒孢子積累過多,遇到潮溼的環境,溫度升高以後,病毒就會蔓延,增加黑痣病的發生機率。在種植1~2年的地塊,選擇與玉米、小麥、禾本科的作物輪作,對於減少土壤中的細菌有很大的作用。像玉米和小麥的根系比較深,可以吸收不同土層的營養,根系在土壤裡伸展有利於疏鬆土壤環境,避免土壤板結,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

(3)合理施肥,提高馬鈴薯的抵抗力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會生長大量的枝葉,對於肥料的需求量很大,若是土壤營養物質缺乏,抵抗力下降,給黑痣病病毒侵入提供了條件。在種植之前,深耕土壤時,要施足基肥,除了農家肥外,還要施加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微肥,施基肥的量是總肥量的2/4。後期生長過程中,還要根據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定期追加肥料,保持土壤肥力,給馬鈴薯提供全面的營養補充,減少發病的機率。

(4)加強田間管理

由於有的地區土壤黏重,很容易板結,不利於馬鈴薯的根系生長,當馬鈴薯開始結果實的時候,就要給土壤鬆土,保持土壤疏鬆透氣,有利於根系的營養吸收。在鬆土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能給塊莖造成外傷,以免給細菌可乘之機。在除草鬆土以後,適當施加水肥,對於提高馬鈴薯抗病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若是在平時的管理中,發現有病株,要將病株拔起帶離出地塊深埋,拔出的洞穴內要撒一些生石灰進行消毒。

(5)適時播種,提前收穫

在播種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不能過早,以免溫度太低育苗的時間延長。育苗時,溫度高一些,可以早出苗,幼苗在土壤裡的時間短一些,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在馬鈴薯成熟前的半個月,提前收穫,用人工將莖葉拔除以後,可以降低黑痣病的危害程度。

2、藥物防治

(1)種薯的處理

在播種前,將種薯用適量的咯菌腈或甲基立枯磷乳油或菌核淨進行浸種15分鐘,晾乾後再播種,可以殺滅種薯裡面寄生的病毒。

發病初期的時候,用甲基立枯磷乳油或阿米西達對葉面和莖杆進行噴灑,連續噴灑2~3次。

(3) 土壤處理

對於馬鈴薯的壟溝,用阿米西達、噻氟菌氨或百菌清噴灑到土壤表面和芽塊上,在收穫馬鈴薯的8~10天應停止用藥。

小結:隨著馬鈴薯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連續種植,黑痣病的病害逐年增加。為了降低病害造成更大的損失,除了用藥物防治外,最主要的是要做好預防措施。從播種的種子開始嚴格管控,種植1~2年以後就不要再連續種植,加強水肥管理,改善土壤環境等這些措施做好了,才能避免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


農事隨談


馬鈴薯黑痣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一般多年重茬田容易發病,氣候條件是病害發生的主導因素,適溫高溼下容易發病,另外種薯不消毒也是發病重的原因。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黑痣病發生較為普遍,可引起馬鈴薯減產15%左右,影響馬鈴薯的品質。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如何科學防治黑痣病?

首先,要掌握馬鈴薯黑痣病的症狀識別:馬鈴薯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莖基部、塊莖。

①幼芽發病,馬鈴薯播種後,因播種過晚或過早,氣溫、溼度適宜,導致馬鈴薯從萌芽時就發病,有的種薯腐爛,幼芽發病出現芽腐,地裡表現為缺苗。

②幼苗染病,下部葉片會發黃,莖基部可見褐色凹陷斑,大小1-6釐米不等,病斑表面有灰色菌絲層,形狀大小各異,嚴重時幼苗出現立枯或萎焉。



③在成熟的塊莖上發病,可見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堅硬的、土壤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容易沖洗掉,有的塊莖因侵染而出現皸裂、鏽斑、變綠或末端壞死等。

④被黑痣病侵染的植株其葉片會出現頂端萎焉,或向上捲曲並褪綠;受害植株的根部,根系的根條少,嚴重時根系上也會出現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

第二,掌握黑痣病的發病規律,便於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調控,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

①病害可通過土壤、種薯作為載體進行傳播,多年重茬種植的地塊容易導致黑痣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積累,種薯是引發遠距離傳播的主要因素,導致輪作地塊也出現黑痣病重發的現象。



②氣候因素,病菌可在7-39℃的環境下生長,一般適溫、高溼條件下有利於病菌的侵染。播種過早或過晚,或雨天耕地播種,土壤溼度大,均可能不利於幼苗萌發和出土。

③管理不當,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田塊排水不良,導致土壤溼度大,均有可能加重黑痣病的發生。

第三,根據黑痣病發病症狀及發病的規律,單獨採取化學防治,難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因此生產上多采取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性措施,制訂一套科學防治技術方法:

①避免多年重茬種植,可安排與玉米、小麥、白菜等農作物輪作,嚴重發病的田塊實行輪作3年以上。



②科學選擇種薯並消毒,可選擇脫毒種薯,若選擇留種,宜從未發病的田塊留種,播種前選用藥劑拌種,可選用50克菌丹100-150克加中生菌素20克加2.5公斤滑石粉拌勻後幹拌150公斤種薯,也可用噻呋酰胺、咯菌腈等藥拌種。

③適時播種,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播種時間,可採取地膜覆蓋。

④加強田間管理,包括科學管理馬鈴薯田間水肥,同時加強病情檢測,發現少量被侵染的病株應及時拔除,在病穴處撒生石灰消毒。

⑤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選用苯醚甲環唑、多菌靈、甲基託布津、苯甲·嘧菌酯、噻呋酰胺等防治,根據病害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再用藥。可結合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等病蟲害發生情況,加入對黑痣病有預防作用的藥劑,從而達到提前預防的效果。

⑥生物防治:可使用木黴菌(康寧木黴、鉤狀木黴)、熒光假單胞桿菌和一些放線菌防治馬鈴薯黑痣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優點是環保,缺點是見效慢。

雲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如何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先看看馬鈴薯黑痣病的樣子。在成薯表皮會形成土坷垃狀的附著物,作為商品薯的話就是賣不出去的了,農民損失很大。

在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地區,因為重茬幾率太高,往往會有侵染馬鈴薯黑痣病的,而且幾率是很高的。連作種植馬鈴薯容易侵染馬鈴薯黑痣病,最好是單作間作種植模式。

如何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第一點就是單年間作種植馬鈴薯,可有效降低馬鈴薯黑痣病的侵染率。重茬種植馬鈴薯會人為增加侵染馬鈴薯黑痣病的幾率。

第二點就是晚播種馬鈴薯,避免寒冷季節。播種馬鈴薯早了,因為出芽慢,會增加和黑痣病菌接觸的時間長,容易被侵染。

第三點就是不施用沒有經過腐熟透徹的農家肥。最好是不用,沒有腐熟的農家肥有混雜病原菌的可能。

第四點就是馬鈴薯種薯一定要先催芽再播種。由於發芽快,從而減少被侵染成為腐苗的危險。

第五點就是深翻土壤,高壟深溝,排水通暢,保證土壤不板結,能夠透氣,減少馬鈴薯黑痣形成。

第六點就是更換新的馬鈴薯種,培養健康苗,降低侵染機會。

第七點就是藥物拌種浸種,在播種馬鈴薯之前用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浸種。

第八點就是抗菌素噴霧。在播種馬鈴薯覆土之前,溝壟噴霧阿米西達懸浮液,之後再覆土。


農村老俗話


馬鈴薯的黑痣病主要表現為馬鈴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者暗褐色的斑塊,那種植馬鈴薯該如何去有效的防治黑痣病呢,下面就具體給大家說一下,希望能幫助到你們。

一、黑痣病的症狀與危害

馬鈴薯黑痣病,主要是危害馬鈴薯的幼芽、莖基部和塊莖,芽塊出芽以後,幼芽的頂部會出現褐色的病斑,然後使成長點壞死,不在繼續生長,因為輸導組織的受損,葉片也會逐漸的枯黃卷曲,然後死亡。

這個時候常在土表的部位會長出氣根,產出黃豆大小的氣生塊莖,地下塊莖發病多以芽眼為主,生成褐色的病斑,然後影響出苗率,造成苗不全和出苗細弱的現象。

成熟的莖快在染病的時候,彙總哎表面形成大小形狀不同,堅硬的土壤顆粒狀的黑褐色菌核,而菌核下面的組織完好,也有的塊莖因為受到侵染而造成破裂,鏽斑,以及末端壞死,最後導致薯塊的龜裂,變綠和畸形。嚴重影響最後的產量和薯塊的質量。

二、農業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可以分為4種;

1.輪作倒茬,在種植地與玉米、芥麥和豆類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倒茬種植。

2.選擇優良的種子,在種植選擇種子的時候,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環境的種子,在挑選種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表面沒有黑色菌核的種薯。

3.選擇地塊的時候儘量壟作,播種的時候要因情況而定,適當的晚播或者淺薄,縮短出苗的時候,縮短出苗的時間,減少幼苗與土壤中的病原菌的接觸,降低病菌侵害的幾率。

三、藥劑防治馬鈴薯黑痣病

1.藥劑拌種

藥劑拌種,可用百分之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2.5公斤滑石粉兌勻後幹拌150公斤種薯,或者咯菌腈25毫升加精甲霜37.5毫升/升60~65毫升+水7~8公斤拌種100公斤。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

2.藥劑防治

藥劑處理是在播種時畝用25%嘧菌酯懸浮劑50克或百分之23的噻呋酰胺懸浮劑40克兌水40公斤處理然後再進行播種。

3.噴霧防治

如果選擇葉面噴霧防治,葉面噴霧選在發病初期每畝大概用百分之23左右的噻呋酰胺懸浮劑30克或40%氟啶胺·異菌脲懸浮劑50克,百分之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80毫升兌水40公斤進行葉面噴霧。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在各個階段和每個階段進行防治,減少黑痣病對馬鈴薯果實的影響、

以上內容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和見解,希望能幫助到您,感覺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下方評論留言,謝謝大家。


鄉村小吉


馬鈴薯黑痣病又稱“黑色粗皮病、莖潰瘍病”,是重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在馬鈴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塊,即黑痣病菌核。

早在1858年,Kuhn對此病就有報道。隨著馬鈴薯在內蒙古西部地區、遼寧與河北毗鄰的建平縣、河北西北部地區、甘肅隴西地區、寧夏固原地區種植面積擴大,許多馬鈴薯種植區倒茬變得很困難,馬鈴薯種植區黑痣病日趨加重,且發病較為普遍,一般可造成馬鈴薯減產15%左右,個別年份甚至全田毀滅,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阻礙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病 原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核初白色,後變為褐色,大小0.5~5毫米。最低生長溫度為4℃,最適為23℃,最高為32~33℃,34℃時停止生長。菌核形成的最適溫度23~28℃。分枝處大多有縊縮,並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為褐色,變粗短後糾結成菌核。

發病症狀與危害

黑痣病可危害馬鈴薯的幼芽、莖基部及塊莖。芽塊播種到田裡出芽後,幼芽頂部出現褐色病斑,使生長點壞死,不再繼續生長。因輸導組織受阻,其葉片則逐漸枯黃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時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氣根,產出黃豆大的氣生塊莖。地下塊莖發病多以芽眼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響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齊、細弱等現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莖,出現指印形狀或環剝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頂部叢生;嚴重時可造成植株立枯、頂端萎蔫。莖稈上發病先在近地面處產生紅褐色長形病斑,後漸擴大,莖基全周變黑表皮腐爛。病原物的有性階段發生在近地表的地上莖的表面,往往產生灰白色菌絲層,其上形成擔孢子;莖表面呈粉狀,容易被擦掉,粉狀下面的莖組織正常。匍匐莖感病,為淡紅褐色病斑,匍匐莖頂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塊;感病輕者可長成薯塊,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莖亂長,影響結薯,或結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減少,形成稀少的根條。成熟的塊莖感病時,在其表面形成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堅硬的、土壤顆粒狀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易沖洗掉,而菌核下邊的組織完好,也有的塊莖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鏽斑以及末端壞死、薯塊龜裂、變綠、畸形等現象。


傳播途徑與條件

黑痣病菌以菌核在塊莖上或土壤裡越冬,或以菌絲體在土壤裡的植株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馬鈴薯播種後,當溫度、溼度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侵入馬鈴碧的幼芽、幼苗,並迅速在植株體內擴展。傷口侵入更易造成植株發病,從芽條基部產生的側枝也可被病菌侵染。在生長季節又可侵入根、地下莖、匍匐莖、塊莖。帶病種薯是第二年初侵染的主要來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最主要途徑。一般混雜品種發病重,新品種和種性純度高的發病輕;山區發病重,平川水地發病輕。種薯帶菌是重要菌源,連作或很少輪作的土地,絲核菌的存活數量會加大,重茬地往往發病較重。總之,從黑痣病發生較重地塊留下的種薯會引起較重的黑痣病。低溫潮溼的環境利於該病的發生,最適宜該病害發展的土壤溫度為18℃,病害的發展會隨著溫度的提高而減少。但馬鈴薯結薯后土壤溼度過大,特別是排水不良,便會加重新薯塊上的菌核(黑痣)形成。


防治方法

由於黑痣病具有土傳病害和種傳病害的特點,防治上難度較大,必須採取綜合防控策略。

農業措施:

選用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建立無病留種田。由於菌核能長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將馬鈴薯與玉米、大白菜、胡蘿蔔、圓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來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實行3年以上輪作制,避免迎重茬。

注意地塊的選擇,應選擇地勢平坦、易排澇的地塊,以降低土壤溼度。適時晚播和淺播,以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間,減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化學防治:

種前馬鈴薯塊莖用35%福·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或用50%異菌脲0.4%溶液浸種5分鐘。也可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每畝用量14~20毫升,加水40~60升,莖葉噴霧。

在種薯播種到壟溝後馬上進行溝內噴藥,使藥物均勻噴到土壤和芽塊上,然後覆土;進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劑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種植帶上,可降低該病害的發生。待芽塊出苗後黑痣病零星發生時,採用持效期較長的內吸殺菌劑(咯菌腈、苯醚甲環唑、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配製成藥液噴施或澆灌至莖基部。噴藥液量600升/公頃、0.25升藥液/株。




生物防治:

以木黴菌(Trichoderma)和雙核絲核菌(Rhizoctonia)進行生物防治,可減輕此病害。

隨著馬鈴薯產業的日益發展壯大,馬鈴薯頻繁調種引種,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重茬迎茬導致馬鈴薯黑痣病逐年加重,生產中迫切需要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藥劑。從已有的報道及筆者進行的藥劑篩選結果來看,苯醚甲環唑、戊菌隆及其與福美雙的混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藥劑對黑痣病有較好的防效。

筆者建議,開展馬鈴薯黑痣病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配套防控效果研究,綜合考慮種薯所帶黑痣病菌和晚疫病菌,以及生長期早疫病和晚疫病,針對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制定並實施簡便易行的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使馬鈴薯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蒜鄉大偉


在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內,以及採後儲運過程中,會受到很多病害以及蟲害的威脅,有些病害和蟲害對馬鈴薯而言甚至是毀滅性的。由於病蟲害會直接影響馬鈴薯的產量性狀,外觀性狀,品質性狀和健康性狀。

影響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病害主要有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及各種生理性病害。而這當中的真菌性病害是世界性的,也是馬鈴薯產業上的主要病害,凡是馬鈴薯的種植區,沒有不發生此種病害的。我們國家的馬鈴薯種植地區,最為普遍發生的就是晚疫病這種真菌性病害,及細菌性病害環腐病。在南方馬鈴薯產區,馬鈴薯青枯病也呈日漸增加的趨勢。

馬鈴薯除感染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外,還有一些非病原性的生理性病害,其危害和造成的損失有時也十分嚴重。因此,我們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這些病害,並積極防治,以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造成損失。下面就來了解一下馬鈴薯的黑痣病。

一,症狀

馬鈴薯黑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它幾乎在所有的土壤中都有,寄主非常廣泛,並且能夠在較大溫度範圍內生長。當外界環境不適宜馬鈴薯塊莖快速出苗時,如低溫和土壤過溼,它會對幼芽產生極大的危害。黑痣病會導致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下降,並且影響塊莖外觀。

馬鈴薯黑痣病侵染幼芽頂部時,會導致晚出苗或不出苗。病菌也可感染莖的頂部,地表處或近地表處的地下莖,形成大小和形狀不同輕微下陷的褐色潰瘍。

馬鈴薯的莖潰瘍病也能在地下塊莖表面形成像黑痣一樣的各種大小和形狀不規則,堅硬,深褐色菌核。

二,發生條件和傳播途徑

馬鈴薯黑痣病幾乎在所有的土壤中都存在,它的寄主非常廣泛,存活在植物殘渣上和以菌核的形式存活,容易在塊莖上傳播,能夠在較大溫度範圍內生長。當外界條件不適宜於馬鈴薯地下塊莖的快速出苗時,如溫度低,土壤溼度過大等,它就會發生,並且侵染幼芽,從而產生很大的危害。

三,防治措施

因為馬鈴薯黑痣病的菌核能長期在土壤中存活,只有長時間與穀類作物或者是牧草輪作,才能降低該病害的發生。

在播種馬鈴薯時,種薯淺種發芽很好的塊莖,可以減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時間,從而可以減輕危害。

通過土壤施用土壤殺菌劑,可以降低馬鈴薯黑痣病的發生。當土壤感染黑痣病菌不太嚴重時,對種薯進行消毒處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種薯的傳染。

用木黴菌和雙核絲核菌作為生物防治可以減輕黑痣病的發生。


四,綜合防治

馬鈴薯的生理狀態和無性繁殖方式,使得馬鈴薯病蟲害較多,既有真菌病和細菌侵害,又有病毒的累積與危害,同時地上植株和地下塊莖都受到🐛害的威脅,而且病害傳播途徑多,土傳,蟲傳,種傳等,因此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更要遵循綜合防治的原則,採取多方面的措施,綜合防治,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從而保證馬鈴薯的產量,薯塊的品質及外觀性狀等。

1,選用抗病品種

首先在選擇抗病品種方面,要儘量選擇對病蟲害有抗性的品種。抗性育種一直以來都受到重視。目前馬鈴薯抗性育種技術不斷髮展,從而使得馬鈴薯的抗性種質資源得以不斷地創新,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抗性品種被育成並被推廣應用。

目前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馬鈴薯抗性品種有抗晚疫病品種,抗病毒病品種,抗旱品種,抗線蟲品種,抗瘡痂病品種,耐鹽鹼品種,耐低溫品種等。因為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要根據當地種植中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儘可能地選用相對應的抗性品種。

2,選用健康種薯

在馬鈴薯生產中,種薯是傳播許多病害,蟲害的主要途徑之一,如退化的種薯可造成病毒病的積累和傳播。種薯也是馬鈴薯晚疫病和青枯病最主要的侵染源。帶病種薯還可能是馬鈴薯塊莖蛾,金針蟲和根線蟲等的傳播源,帶有細菌病害的馬鈴薯種薯通過切刀大面積傳播等。

因此,選用健康的馬鈴薯種薯是進行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基礎和關鍵措施。健康種薯應當是符合有關部門頒佈的相關標準的種薯。請購種者擦亮雙眼,切記,切記,切記。脫毒馬鈴薯有時並不是真"脫毒",可能是"託毒"。


3,選擇良好的土壤環境

馬鈴薯的許多種病蟲害可以通過土壤傳播,這些病蟲害主要有晚疫病,青枯病,癌腫病,瘡痂病,線蟲,黑痣病,地老虎和金針蟲等。選擇良好的土壤環境種植馬鈴薯,可以有效避免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因此,在馬鈴薯的實際生產中,要注意茬口的選擇,有可能的話儘量實行3–5年的輪作,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良好的狀態。

4,採用適當的耕作栽培措施

在馬鈴薯的生產中,採用適當的耕作栽培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和減少馬鈴薯的病蟲害。這些措施包括大量施用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環境,起壟栽培,高培土,調整播期等。

此外,在馬鈴薯生長期間的水分管理和養分管理,對防止馬鈴薯空心及其他生理性病害也有重要的作用。

5,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目前來說,化學防治還是馬鈴薯病蟲害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在生產過程中,總結當地多年的防治經驗,因地制宜建立相應的以防為主的化學防治規程,及時準確有效地使用化學藥物,可以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同時,應當強調的是,在化學防治中要遵循無公害和生物防治的原則,儘量選用無公害藥劑,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注意保護天敵,保證馬鈴薯生產的安全。

總之,馬鈴薯是多病作物,危害馬鈴薯的病蟲害有多達300餘種,因此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是馬鈴薯生產中保證產量和效益不可迴避的生產環節,也是馬鈴薯安全生產中最為重要的保護環節。在防治各種病蟲害方面,要著重提倡農業綜合防治措施,包括抗病品種的選用,輪作倒茬,注意防病避病,儘量減少農藥的使用等,同時輔之物理和生物防治,包括用防蟲網,黃板誘殺,保護天敵等措施,推行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努力就好


馬鈴薯黑痣病是一種土傳和種傳病害。近年來,黑痣病在馬鈴薯各主產區都有發生,且有不斷擴張之勢。目前,對該病的防治技術主要有五大措施。

1. 農業防治。要與穀物類作物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如果土傳病害嚴重,就應該對基地最少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再種馬鈴薯。

2. 選優質種薯。要選擇大型種薯企業優質、無病的脫毒種薯。因為黑痣病也會通過種子傳播,所以選取優質種薯非常關鍵。

3. 生物防治。播種前運用木黴菌處理馬鈴薯種薯及土壤,這能有效控制黑痣病的發生。

4. 科學的田間管理。首先要晚播,等地溫升高後,適期播種,加快出苗;其次,出苗前減少灌溉,合理控制土壤溼度;再次,收穫期發現馬鈴薯地上植株枯萎後要及時收穫。

5. 化學防治。播種時用阿米西達懸浮劑噴施在溝內,播種後培土,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另外,還要對種薯用丙森鋅、甲基託布津、滑石粉一起混合後拌種,防止薯塊感染病菌。


薯界是一枚薯產業的觀察者、報道者,每天會堅持寫一些有關“薯事”的各類問答和評論,歡迎關注、點贊、批評和留言,我會回覆每一條留言!


薯界風雲


馬鈴薯黑痣病在清江鶴這地兒也不陌生,每年都有發生。從今年田間的發病情況來看,防控效果還比較樂觀,農民朋友也逐漸掌握了防治馬鈴薯黑痣病的方法,很值得大家欣慰。

現清江鶴將馬鈴薯黑痣病的防治技巧分享給大豪,供各位親們參考,歡迎異議。

一,馬鈴薯黑痣病屬什麼病害:



是土傳真菌性病害。不是細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這是對症用藥的基礎。

二,田間如何識別馬鈴薯黑痣病:

技巧一:幼苗一般出土較晚,出土幼苗生長勢弱,嚴重時缺苗斷壟。

技巧二:地下莖受害出現潰瘍型病斑,影響營養輸送,可致地上植株生長受阻,頂部葉片褪綠,生長點壞死或萎蔫致枯死。



技巧三:地下塊莖(馬鈴薯)表皮上有類似"人痣"的黑色或暗褐色斑塊。

技巧四:地上部分植株因根部出現潰瘍影響了營養水分的輸導,會出現枯萎現象。因地上莖出現潰瘍,葉片光合作用的產物不能向下輸導至地下根部和塊莖上,營養就積累在地上植株上,使地上莖變粗,在分杈處形成"小氣生薯"(識別的典型特徵)。在近地表部位形成氣生根,產生黃豆大的"小氣生塊莖"。



技巧五:地上莖有時會在近地面基部形成潰瘍斑,當病斑融合地上莖一週時會在地上莖基部出現縊縮。空氣潮溼時,近地面可視蛛網狀白黴,植株矮化。

三,馬鈴薯黑痣病的綠色防控措施:

首先,選乾淨無病脫毒種署進行倒茬輪作或隔年單作。其次是在馬鈴薯播種時,用代錳或甲託按五比九十五比例混合,每一公斤混合藥劑拌種兩百斤。放基肥時儘量將木莓菌或雙核絲核菌生物劑與基肥混拌溝施,可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最後就是及時開展化學防治。常用藥劑有:氟唑菌苯胺,氟酰胺嘧菌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