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騎在蒙古馬上的全副武裝的蒙古騎士

蒙古帝國被譽為“馬之帝國”,蒙古人以“弓馬之利取天下”。根據《元史》記載,當時牧馬地甚廣,北至火裡禿麻(今蒙古國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鐵騎西征時,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兩位大將速布臺和哲別攻打花喇子模國訛答刺城時因城內保衛工事堅固而未能攻破。哲別帶軍隊退居500裡遠,並休整隊伍。敵探得知成吉思汗大軍退到500裡遠時,城內衛軍便放下心來,放鬆了警惕。蒙古大軍休整幾天後,有一晚哲別突然下令,率大軍進攻訛城。大軍夜行500裡次日清晨到達城下,進行突攻。因城內毫無準備,成吉思汗大軍輕易攻破了城,並獲全勝。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蒙古軍攻佔花剌子模城池

個人推測是蒙古騎兵一人三騎以上強行軍,才能夜行500裡;不管怎樣,如此威勢,此後蒙古軍名聲大振,僅用兩年時間,勢如破竹打敗了強大的花剌子模國。

蒙古國如此赫赫武功,離不開蒙古士兵裝備精良,騎射精湛。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接受軍事訓練,特別是騎射。此外蒙古武士的軍事技能訓練還包括套馬索和鐵骨朵、騎槍等,屬於全能型騎兵,整體戰術先進。

蒙古騎兵遭遇歐洲中世紀的鍊甲騎士和僕從軍時,採用輕騎佯敗 ,誘敵深入的辦法,曼古歹騎射吊住敵人。到達預定的戰場後,蓄勢以待的重裝鐵甲的蒙軍重騎兵衝陣,輕騎兵兩翼不斷騷擾圍攻,圍三闕一,當聯軍潰退之時,輕騎隨後追殺毫無鬥志且毫無反抗之力的西方聯軍!需要軍隊極高的戰術素養以及指揮官臨機應變的指揮能力,可參見擊敗匈牙利王國的賽約河之戰!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塞約河喋血之戰 貝拉四世倉皇逃脫

蒙古馬是蒙古武士的坐騎,作戰的有力臂助。蒙古馬雖然體形矮小,其貌不揚,頭大頸短,但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現代蒙古馬

追溯蒙古馬的先祖,不得不說鑌鐵之國的契丹馬!大遼應該算是第一個有效統治大漠-以及北方中國的遊牧民族朝代(北魏因為柔然的存在對大漠的控制力度應遠弱於契丹的直接統治);其二元化(南北院)的統治策略直到今日仍然在被借鑑!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契丹馬(馬鬃前額紮成小辮是契丹對馬匹的特殊裝束 應有防止馬鬃對視線的遮擋的作用)

契丹馬是中國本土產生的草原馬種。其最主要特徵是“梨鼻裂耳,馬鬃前額紮成小辮,馬尾中段捆紮成結”。契丹馬的個頭比突厥馬小、體型彎曲,骨格低下,脖子細屁股大,但契丹馬適應能力較強,少疾病,成群馬匹在一起不互相啃咬,平時不騎的時候,垂首附耳保存體力,騎馬疾馳的時候,精力旺盛,擅長馳騁于山林之中,終日馳騁而不知疲倦,契丹馬的這些特徵恰與現今蒙古馬不謀而合,也符合契丹之初所居松漠地區的地理環境。

另外從蘇頌《契丹馬》的注中也可看出,馴馬之法要靠“一分喂,十分騎”,養馬之法則要隨著馬性逐水草自然繁養,蹄毛不剪讓其自然生長。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契丹母彩圖

契丹騎兵的戰馬,既有本族契丹馬的存在,亦有屬國部族中的草原馬種、中亞民族的高頭大馬和高麗的果下馬,甚至有可能擁有依靠契丹人豐富的養馬、育馬經驗培育出的新馬種;不過公元 4 世紀到契丹建國前,馬種仍然多為本民族的契丹馬。


征服世界的蒙古馬,追溯它的十八代祖宗

宋 和 西夏

遼朝時期契丹戰馬的最主要來源是本國官方的各群牧司。由於馬匹是遼國的戰略物資,也曾禁止與北宋、西夏等敵國進行馬匹貿易,既保障了本國的騎兵力量,同時又減少敵國馬匹數量和品種,以達到削弱敵軍騎兵和整體軍事實力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