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半截真言害死人—讀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有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開篇三句話,幾乎每個國人都耳熟能詳。

人們對這三句的理解,大多也都是這樣的:一是論學習——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二是論待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三是論心胸——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就我個人而言,當學生時是這樣理解的,後來做老師也是這樣講給學生聽的。近日拜讀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忽然發現,原來過去的理解不僅是膚淺的,更是錯誤的。這種膚淺和錯誤的理解,源於淺表化的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在南先生看來,孔子是個聖人,講話豈能如引此沒有章法?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三句話放在一起講,絕非會是聖人之道。通讀之後,就會發現,《論語》二十篇,並不是對孔子言論的隨意“記錄”,是一個有機整體,有內在的邏輯性、連續性、不可顛倒性。從“學而”開始,到“堯曰”結束,告訴世人做人的策略、步驟和方法。從“做學問”開始,如何一步一個臺階,攀向做人的臻美境界——“君子”。這二十篇,每一篇又相對獨立,主要闡述一個道理,介紹一種方法。因此,《論語》是不可以一條一條分開來讀的。

半截真言害死人—讀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有感

關於這一點,翁中和先生也有同感,“吾既深於《論語》,後漸悟其書,章句次序之美,首《學而》,終《堯曰》凡二十章,莫不備具至完美之條理。”

南先生通過對《論語》二十篇的綜合考量後,認為開篇三句不僅是《論語》的起點,更是整個《論語》的“眼點”,做人當從做學問開始。而這個學問,不僅是指書本上的知識,更不是指把書本上的知識裝進腦子裡,而是指做人的道理,“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樣的學問“時習之”——即時時學習,時時實踐,才能真正感到“說乎”。 我們許多人、特別是許多學生為什麼感受不到“學習後經常溫習”的愉快,那是因為,我們把孔子的話給理解淺、理解偏了。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這裡孔子講得“朋友”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識上的知已,這個知已不僅是指空間上的“遙遠”,還指時間上的“久遠”。“孔子的學問其實是五百年後,到了漢武帝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地抬頭……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因此,這一句接著第一句“什麼是學問”後,講得其實是“學問”的價值——不管時空多遠,只要有人能真正識我“學問的價值”,我就感到欣慰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得是,“一個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慍’”。這其實是說得是一個人為學的態度,不怨天,不尤人,沒有任何功利,為學問而學問,到了這種境界,才算得上是真正做學問的“君子”。

因此,這三句話,不是講三件事,而是講一件事,其意義是告訴人們什麼是學問、學問的價值以及對待學問的態度。而整篇論語就是圍繞著“學問”展開的,都是在講學問,及至最後《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照應開篇,總結全文,告知人們學問的三大類型:“命”——自然規律;“禮”——社會秩序;“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指明瞭各自的用途和重要性。

半截真言害死人—讀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有感

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論語》;更讓我懂得了“學問”不只在書本里,更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還知道了讀書學習要有正確的方法,那就是隻有通讀全文,前後連貫,上下聯繫,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害死人。

關於這一點,令我想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靈感!”這句話出自大發明家愛迪生之口,極富有鼓舞性和煽動性,曾張貼在校園裡,懸掛在教室裡,是為老師們的口頭禪,用它來激勵學生刻苦奮進。但是這句名言後面還有半句是“但這一分靈感恰恰是最重要的!”前半句強調了勤奮很重要,但後半句明確指出方向更重要,螞蟻再努力也成不了大象,雄鷹再努力也學不會潛水,人的刻苦努力必須建立在“百分之一靈感”的基礎上才有意義。

可是,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忽視了這一點,唯這“半截真言”是瞻,將我們祖先的“因材施教”拋到九霄雲外,無論學生天性潛質如何,我們都用一個模子來雕刻,用一個標尺——分數去衡量。把全部的學生都囿於在書本中,埋身在題海里,一味地敦促他們刻苦、刻苦再刻苦,努力、努力再努力,可是到頭來,全班同學總有人不及格、總有人倒第一,高考總有人名落孫山,實在不知誤了多少天才子弟……

與之相關的還有與教師有關的一句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前些年幾乎每位教師都把此做為自己的座右銘。可近年來,卻有不少人對此進行質疑,發起猛烈的轟擊,將其批得體無完膚,認為是“天下第一謬論”。批駁者甚至大肆放言,“給說這句話的老師一個白痴學生,我看他敢不敢再逞能”。

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已無從考證,但我相信第一個說這句話的老師所指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定不會是某些人“舉證”的個例白痴,一定是智力、精神正常的學生。他們學習不好,不是智力有缺陷,而是態度有問題、方法不恰當。這樣的學生,在“會教”老師的感召和善教下,一定會“學得好”!因此,這句話的本義應是指作為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當有永不放棄的耐心態度和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是完全值得肯定的,當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最高的職業追求!某些人望文生義、脫離語境、單從字面本身來攻擊其“真理”性才是一種真正的謬論,別有用心的無聊!

現實中,不少以“有學問”自居的人往往就是這樣,對文章也好,對事情也罷,沒有耐心讀完全篇,不深入實踐調查研究,沒有全面瞭解事情的整個經過,單憑主觀喜好,斷章取義,就事論事,憑一孔之見,就大放厥詞,在純文字圈圈裡玩文弄字找“真理”,這種“學問”不但無用,而且可怕,因為,它不僅害了自己,更可能誤導他人,做為教師,尤甚!

書須通讀方能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不僅是對《論語》的“別裁”,更是講述了讀書、教書、做人的道理與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想真正深刻地領悟南先生《論語別裁》的內涵,還需要我繼續不斷地讀下去!

半截真言害死人—讀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