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明朝基層官員守遵化戰死,崇禎皇帝賜諡號,精神激勵官民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每個人眼中都不一樣。同樣,不同史料記載的同一個人,給人的感覺也不相同,畢竟歷史是由後世書寫的,難免摻雜政治、個人觀念等因素,另一方面口口相傳的事實難免出現偏差。尤其是對於明朝末年這段歷史,國人的誤解最多。

明末崇禎年間,明朝已千瘡百孔,呈現出衰敗滅亡的傾向。外部邊患極其嚴重,尤其是遼東邊境的後金軍隊,經常南下搶掠,甚至數次逼近北京城,明朝稱之為“北兵”。在北兵進攻明朝過程中,有一位儒士出身的明朝官員黨還醇,以身作則,激勵將士,在明末抵抗北兵清軍的戰鬥中,譜寫出忠君讚歌的個人英雄主義。

明朝基層官員守遵化戰死,崇禎皇帝賜諡號,精神激勵官民

八旗軍劇照

黨還醇,字子真,陝西三原縣人,天啟年間考中進士,隨後選派為休寧縣令。他年輕時恰逢朝廷任命,要趕赴外地當官。同時,他的老師候恪受同僚誣陷排擠,被貶官離開北京城。候恪報國無門,心懷不滿,尤其是對時局憤慨,覺得政治變幻莫測,又生怕學生走自己的老路,他真誠地對黨還醇說:“希望你為人要恪守儒家禮儀,而不是做一個只知道付出的所謂好官。”黨還醇表示不敢苟同,反而譏諷老師的叮囑並不符合儒家出仕做官的原則。

崇禎年間,清軍逼近遵化城,當時黨還醇正在城內,於是他散盡家財,募集勇士,訓練軍隊,加固城池。然而由於兵力短缺,即便黨還醇英勇抵抗,也逃不過彈盡糧絕的命運。當遵化成為一座孤城,前來救援的援兵被清軍擊退後,黨還醇自覺退敵無望,於是衝出城池,最後死在亂兵血戰之中。等清軍搶掠完、撤退時,在草叢間無意搜查到了黨還醇的屍體。清軍發現黨還醇身體多處受傷,雖然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但依舊面目猙獰,表情栩栩如生,怒髮衝冠,彷彿活著一樣。

明朝基層官員守遵化戰死,崇禎皇帝賜諡號,精神激勵官民

明朝官員

等黨還醇戰死沙場的事情傳到京師後,引起了朝廷震動,崇禎下令追贈其為太僕寺卿,諡號為忠節,並且根據其功勞蔭其子為監生。

與黨還醇一同戰死在遵化的還有很多明朝官員。當時朝廷派遣保定推官李獻明前往薊州,奉命查詢軍隊的糧餉問題,抵達遵化時正好遇到清軍進攻,李獻明不肯逃走,在城池被攻陷後,和清軍展開肉搏戰,同樣戰死,後被追贈光祿少卿。一同戰死的還有保定餉司何天球、永平知府張鳳奇、推官羅成功、灤州知州楊燫、香河知縣任光裕、遵化知縣徐澤、良鄉典史史之諫、教諭安上逵、訓導李廷表、驛丞楊其禮、三屯純兵朱國彥等人。

明朝基層官員守遵化戰死,崇禎皇帝賜諡號,精神激勵官民

遵化清東陵

黨還醇的死,影響了一大批明朝底層官員,導致清軍的這次入侵遇到了比之前更加激烈的抵抗。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也能塑造英雄,黨還醇無疑是這樣的英雄,他的精神激勵了很多底層的官員和人民。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