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這位潛伏者,就種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種子

年輕有為的憲公,22歲時英年早逝,留下了武公、德公、出子三個未成年的兒子,長子武公為太子。秦兩代君主連續早逝,公室的力量極大衰弱,朝政逐漸被權臣把持。憲公去世後,大庶長費忌、威壘、三父合謀,為了便於控制政局,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立年僅5歲的出子為君。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這位潛伏者,就種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種子

6年之後,三父等人再次翻雲覆雨,殺了出子,這幾乎是一次赤裸裸的政變。此後,三父等人選擇憲公原來的太子,立為秦君,是為武公。權臣廢立國君於股掌之間,還想以武公為傀儡,繼續把持朝政。頻繁而劇烈的震盪不僅令人震驚,也重創了處於成長期的秦國。兩經廢立,又被權臣主動擁立為君,這在秦國曆史上絕無僅有。武公可能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潛伏者,大智若愚。在權臣的眼中是一位可以隨意擺佈的玩偶,才能在刀光劍影的亂局中贏得重生的機會。此時的武公不滿15歲,但是很快展現出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成熟和謀略。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這位潛伏者,就種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種子

武公剛登大位,就顯露出英武之氣。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寂靜數年的秦軍開展了一次重大軍事行動。武公親自率軍征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將秦國的活動範圍向東大大推進。這是一箭雙鵰之舉:一方面,征伐彭戲氏明確了秦國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就是要全面佔據富庶的關中平原,以圖王霸之業。另一方面,武公通過親自策劃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熟悉掌握政治軍事資源,為剷除權臣集團做周密準備。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這位潛伏者,就種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種子

武公對外小試鋒芒,對內謀定而後動。即位僅僅3年,還未弱冠的秦武公突然發力,“誅三父等而夷三族”,徹底拔除了權臣集團。從憲公逝世,到武公真正掌握局勢,將近10年時間,年輕的武公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默默積蓄力量,關鍵時刻以其睿智果敢一舉扭轉局勢,雄烈之風可見一斑,“武”字當之無愧。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這位潛伏者,就種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種子

武公的東擴戰略更為激進,攻伐彭戲氏其實已經突破了“岐豐之地”的束縛,已經有囊括整個關中平原的初意。同時,武公有著極強的戰略平衡感,在向東拓展關中戰略基本盤的同時,不忘持續鞏固西方的隴右戰略大後方。隴右是秦國發家之地和傳統勢力範圍。在秦國集中經營關中期間,西戎諸部活躍起來,屢生事端。於是,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邽、冀戎,初縣之”。邽、冀兩地位於現在的甘肅天水,都是隴右重地,秦武公不僅征伐兩地戎族,還在兩地置縣,將其直接收歸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


秦“伐邽、冀戎”的第二年,也就是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縣杜、鄭”。邽、冀地處隴右,是征伐得到的“新地”,杜、鄭地處關中,是需要全面經營的“熟地”。由此可見,秦武公推行縣制是不遺餘力的,試圖用統一的標準重新規劃國家治理框架。當然,此時武公縣制的管理水平肯定不及孝公時代的大縣制,更無法和始皇帝在全國採取郡縣制相比。但這種變革是發軔之舉,深刻影響了秦國,此舉也被後世歷代秦君所推崇。秦國原本偏居一隅,相對中原各國明顯落後,在某種程度上說,縣制讓秦國獲得了制度先發優勢,攢足了發展後勁。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這位潛伏者,就種下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種子

秦武公兩經廢立,深知“國賴長君”的道理。武公在位20年,去世時立其弟德公繼位。德公之後,王位在德公三子宣公、成公、穆公之間傳承。數代秦王兄終弟及,保障了秦國的平穩發展。武公之子名白,後被秦德公封於平陽。戰國四將“起翦頗牧”之首的白起,先祖就是公子白(公子白的後人改贏姓為白姓),武公子嗣以另外一種方式參與秦國崛起,延續雄烈尚武的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