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80年代中专真的难考吗?

AYRON


80年代的中专生水平相当于如今本科的二三本水平,但考中专的难度却相当于如今考985、211大学的程度。在那个年代考取中专、大专等,工作是包分配的,所以报考有限制,能考取中专的难度很大。


80年代学习条件艰苦,人们希望努力考中专,争取到铁饭碗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很多农村人通过种田补贴家用,能提供孩子学习的家庭并不多。当时国家包分配工作,所以考中专是很多初中生早日摆脱现状的出路。考中专的报考人数多,但通过筛选才能通过报考条件。因此只有学校成绩优异者被允许参加考试,没有报考资格的学生只有继续读高中参加高考。


80年代高考难度大,录取率低,促使尖子生争相参与中专考试。因为中专生和大专生包分配,但高考录取率低。经济条件允许孩子读高中的家庭,会支持孩子读完高中参加高考。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争相让孩子报考中专,其中不乏一些尖子生。如此一来增加了报考生的竞争压力,也加大了中专考试难度。


80年代教育工作者少,教育事业发展艰难,学生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水平不高。在那个年代的初中生水平普遍较低,满足考中专的初中生很少。但考中专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吸引很多农村学生报考中专。不仅迫于眼前的经济压力,还有对城市户口和“铁饭碗”工作的向往。与如今不同,在那个年代考中专是农村孩子的出路。


80年代考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考重点大学的难度,能考上中专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决胜网


的确很难考,当时考卷的难易程度无从体验,给你分享一下当时的客观数据,你就能大概了解当时那个时代考中专的难度。

提起80年代的中专生,就不得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在上世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多数学子为了离开乡村、走进城市,选择去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


当时的中专生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考上的学生在顺利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并享受转为城镇户口的政策,诱惑力非常大,在很多青年学子眼里,考上中专不仅仅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拿到不错的薪水、而且可以成为城市人,所以报考中专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1986–1992年期间,全国中专院校每年招生大概控制在20–30万之间,而当时的初中生有1000多万,录取率自然低的可怜。根据最近几年国家招生985高校学生的比例大概在2%,招收211高校学生比例大概在5%的情况,2018年高考报名考生规模达到975万,你可以近似的理解为现在考985的难度和当时考中专生的难度差不多。

其实这样的比较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毕竟时代不一样了,这可以作为一代人的一个回忆。现在国家发展了,教育事业也在逐年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收教育,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学习源动力


不光80年代难考,就算是到了90年代,包分配工作、转非农业户口的中专,仍然是很多农村初中生的首选,在村里那些精明算计的人看来,包分配、免学费、迁户口的中专,性价比绝对比大专、大学高多了。

那会儿最热门的应该是师范学校(中专),其他的还有卫生学校、银行学校、交通学校等等,个顶个的热门……

纯个人经历:本人1989年-92年上初中,那时候初三复读的还非常多,1991年下半年也就是初三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里来了10个左右的老复读生,平均的年龄大概比我们应届生要大6岁左右,其中有一个老大哥,是在我们县一中读了完整的三年高中,但是没考上大学(连大专都没混上),然后回到我们初三复读,就是要考中专;另外一个老大哥更牛逼,他是考上高中直接放弃,连续读了6年初三(也就是复读了5次初三),目标也是要考中专……

记得1992年中考,这两个老大哥是都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标准的中专),实现了跳出龙门的目标。当时咱也是木知木觉,还是老老实实地考了县里的高中……


搬不动的小强


本人亲身经历,86年初中毕业考中师未果,89年高考495分差中专录取线2分。真正体会到了80年代中专难考。

80年代的中专分为小中专和大中专,初中毕业考上的中专叫小中专,而高考后录取的叫大中专。

86年我初中毕业,因为此前85年我姐已成为恢复高考以来全大队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我也有强烈愿望吃上商品粮,早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于是报考了中师,这应该是当时中专中预录分最低的,那些部属、省属中专名额小,分数高。而地区的农校、卫校及师范相对好考些。

结果我以高出预录线15分有机会参加面试。农村孩子除了体育还行外,其他什么绘画、舞蹈和唱歌真的很差,全校五个同学参加面试有四人无情被淘汰。更加悲催地是高中录取按地域分进了县里最差的高中。

89年参加高考,本以为有可能考本科的我,虽然成绩列全校第三名,但还是以2分之差没录上中专。后通过复读才得以上大学,时隔五年后,我竟还成了全大队第二个上本科的,可见当时上大学有多难。

事实上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万,仅录取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共60万。要知道适龄人口是2800万,只有不到10%的参加高考,最终录取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几,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复读生。

回忆这段历史是想告诉年轻人,单位那些年长的、第一学历仅是中专的前辈值得尊重,放到现在,他们也是985/211大学的有力人选,至少也能上个一本的。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是哪年高考的?是否也跟我一样失利?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良心老师


现在满世界都是大学生,中专生不值一提。因此好多人对八十年代的中专生也是嗤之以鼻。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80年代的中专真的难考。

也许考试题没有现在难,但是录取率实在太低啦。

我爱人1984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那年的数学成绩出奇的低,许多人考了个位数成绩。不知道有没有那年的同学看到这篇回答,如果有,我们一定有同感。他们一届300多名毕业生,考上大专和中专合计十多个人。

他考上了一所中专,读了三年,毕业后分配工作。工作后才知道,中专毕业相当于高中……

很多八十年代中专生上班后继续学习,考大专,考本科。


润杨阆苑


1987~1988年我担任乡中心中学教导主任,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关于80年代农村初中毕业生报考小中专的情况,我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作一展示。


1、由于城乡差别的现实存在,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在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下,急于改变农业户口的现状、吃上国库粮。而改变这一现状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报考小中专。一旦考中,农业户口就转为非农业户口,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铁饭碗‘’。

2、为了鼓励农村优秀初中生报考高中学校、为高等学校培养、储备和输送优质生源,县教育局作了一些政策上的规定。如:在正式中考前,统一组织预选考试,划定优秀生名单,要求各学校优先完成重点高中招收优等生的名额分配任务,其余的学生,可自愿报考普通高中或小中专。为此,好多学生和家长找老师、找学校,想方设法报考小中专。

3、有的学生未被允许报考中专,便放弃考高中而选择复读。复读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学校资源。后期,随着复读生的增加,教育局作出规定,复读生不得报考中专,只允许有学籍的应届毕业生报考。于是又出现了复读生顶学籍、换姓名、甚至改户口等问题,增加了学校组织中考报名的难度。


小中专问题只是80年代一段时间的社会现象。事实上当年优秀生考中专的,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后来都十分后悔。凭借他们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通过上高中进入重点大学,晋升提高会更快、发展更有前途。

此是己见,不当之处请阅者指正。


鹰眼看社会


中专不知道 我是中师 中师是提前批次 当时我的中考分高于省重点高中13分 并参加面试 体检 才艺考试 全市1000多人 最后只录取了两人 (我才艺分较高)因为只有两个名额 ,我就读的初中为出了个中师生,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当我沾沾自喜来到师范,发现我在班上学号偏后 (按进校成绩排),弱弱地问了几个宿舍同学中考成绩,异常惶恐,都是学霸,顶尖的学霸,我跟她们没得比,当然她们很多都是因为希望户口进城才选择的师范,也有的是因为师范有国家补助,经济条件差,我在心里是觉得她们上个大学如现在的985是绝对妥妥的,有点可惜!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同学们很多没转行的都是各个学校的校长园长,起码也是学校骨干中层,通过自学考试也都是本科以上文凭(不硬)。

但是,还是感到非常遗憾,当年响应国家的号召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学了中师,中师生的发展却是有瓶颈的,最多也就这样了搞搞基础教育,而以她们的能力走高中大学的路,我觉得会宽广好多,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


安若素vivi


真的难考。我八一年初中毕业,参考了中专考试,没考上。是八四年考上了大学。我们这一届学生是我们乡最牛的一届,当年我校近百人只考上了四个。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中没上,又回去补习考中专,这种现象在当时很普遍。因为虽恢复高考几年了,但几年来全公社考上大学的可谓凤毛麟角,相比而言,考上中专的附近还有。与其上三年高中考不上大学,最后就算有个好结果一一考上高中考也是划不来的,不如初中多补习几年考个初中专,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考上初中考是端公家饭碗的最经济的途径,这正是初中专竞争激烈的社会原因。


陇原春雨


本人1964年出生,1978年参加考试。两次考试,大学中专混考一次,高中单考一次。中专以过线60分录取,省重点高中以过线76分录取。全乡就录取了5人,中专和省高中录取的人一样。中专要政审,先上的高中,后来中专录入通知书下来,我们高中11个班仅剩下四个班,我们的高中校长急得坐到省教育厅叫屈。我们是农村户口,全部为跳出农门转户口,家里穷就请了一桌老师两桌乡邻,家人全部没有上桌吃饭。我的政审差点没过,因为我爷爷是富农成份(解放前家里办了个私塾),好在我叔爷是解放前共产党乡长,勉强通过,但是不能报考粮食类学校,无线电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当时报了一个省属纺织类中专。78年10月10日报到的,我们班一个女孩子400分满分她361分。

回想岁月,感慨万分。同学们都已退休(班上的最大的28岁,我最小14岁,当时身高141cm31kg)。有的做官到省部级,有的经商近亿万富翁。大多数都是芸芸众生,我在96年从国家干部变成企业干部再从企业下岗。现在自己打拼也说得过去。马上也要退休。我们的同学基本上每年聚一次,有大范围的也有小圈子的,有空就去,没空就说声下次再来。

不要总沉浸在过去,向前看会好点!

最后建议现在的年轻人最好考本科。现在单位招聘,提拔第一点就是全日制本科,过了门槛才看能力。这也是过来人的一个忠告。


云卷云舒150307186


你们说我是63年考上中专的,是福建省重点中专,当时的省重点中专第一是福建机电学校,第二是福建水利电力学校,我是第二,当时轰动整个大队和周边的村庄,这个中专拿现在很多大学的设施都比不上,我们是上一节课,下一节课就是实验,每学年实习一个月,最后还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我们学校出来的学生都能够独担一面,在那个时代吃的开,后来下岗了,我的技术仍然很有发挥的余地,下岗后我应聘了十几年的建筑工程施工,而且都是拿当时的最高工资的,从98年的800到后来的8000,那时候我已经69岁了,这都赖于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专业技术扎实。很多大学生下岗后无所事事,我还可以继续天天去上班,在工地施工员算老大,指挥工地的施工有条不紊的进展,两三年完成一个楼盘,我十年多的收入超过以往在工厂几十年的收入。为此我感到满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