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我们都知道,能摆放在国家博物馆中的宝贝,没有一样是简单的,可是在这里,却有一件看似普通的铜牌,很多游客都不知道,它究竟珍贵在何处。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它比命还精贵。因为在当时,不管是谁,只要拥有它,权力都会爆棚,可以说干什么都没人敢阻拦,但唯独不敢做一件事。那到底是什么事儿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需要先说一下这件铜牌的来历,而说起它的来历,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明皇宫,这可不是北京的故宫,而是它的“老大哥”——南京故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于是集全国之力修建明皇宫,前后共耗时二十多年,占地面积也超过100万平方米(北京故宫才70多万平方米),它也就被誉为是“世界第一宫殿”。后来,永乐皇帝朱棣继位,不久便迁都至北京故宫,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间,南京明皇宫就在战乱中毁于一旦,现在只剩下了南京明皇宫遗址。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2015年,南京明皇宫遗址附近(南京市中山东路),有建筑项目在施工,因为规划面积出现错误,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挖掘机挖到明皇宫的遗址。于是,建筑队的领导赶忙打电话联系到了南京市文物局,让他们安排专家们过来勘察和保护。

很快,考古专家们开车赶到施工现场,发现已经挖出来大量的砖石,经过仔细的辨析,确定是挖到了明皇宫的城墙地基。于是,专家们就开始收拾这“烂摊子”,可万万没想到是,竟会发现了一件宝贝。

当时,考古专家小队的成员,正在仔细的清理被挖出来的砖石瓦砾,准备将其全部转移,并进行妥善的储存和保护。可是一位专家在翻动一块城砖的时候,发现下面好像有东西。于是,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挖开周边的泥土,然后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一块圆形的铜板,有手掌那么大,而且上面还铸有铭文。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专家小心翼翼的将这件铜板拿了起来,并用抹布擦干净上面的泥土。经过仔细的辨认,才发现铭文为“凡遇直宿者悬带此牌,出皇城四门不用”,另外旁边还有“校尉”二字。专家们虽然不能断定这块铜牌的来历与文物价值,但直觉告诉他们,这东西应该不简单,于是就将其带回南京的文物管理所,开始了一番深入的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查证和鉴定,专家们最终确认了它的身份,竟是一块明皇宫守卫的腰牌。

据史料记载,明皇宫有一套健全的守卫制度,而且还极为严格,毕竟住在皇宫内的是皇帝皇妃,所以在守卫安全方面做得十分到位,而其主要的执行部队,就是御林军,并且在御林军内部,也有严格的等级和分工,而这件腰牌上的“校尉”,就是御林军中的官职之一,主要负责查岗和值夜班。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从腰牌中的“出皇城四门不用”几个字可知,当时的校尉还是有相当的权力,可以在任何时间内,自由出入四个皇城大门,而且还无人敢问,无人敢拦,无人敢跟。不仅如此,即便是皇宫的核心禁区,校尉也可以任意走动,查岗或者是夜巡。但这些权力的前提,则是校尉必须要拥有这块“特权”腰牌,否则他也和普通士兵军官一样,在皇宫中寸步难行。

但是小编要说的是,金刚罩和铁布衫都有死穴,又何况这块腰牌呢,根据《大明律》记载:“凡弃毁制书……夜巡铜牌者斩”,意思就是说,如果持有者丢失了这块腰牌,那就要掉脑袋了,所以也说明了,手上的权力越大,那么暗地里的危险也就越大。

因此,小编推测,在明皇宫遗址发现的这件铜腰牌,也许就是当时某位校尉遗失的,而且搞不好这背后还有一条人命。所以说,当时的腰牌持有者本事再大,也不敢把它弄丢,若真的不小心丢了,那就回家把脖子洗干净等着挨刀吧…

南京明皇宫遗址出土“大内侍卫”铜牌,铜牌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如今,再看南京的明皇宫遗址,我们已经很难去想想,它曾是一处比现在北京故宫还有宏伟的宫殿,但是通过这件腰牌,我们还是能体会到当时严格的守卫制度,进而在脑海中,浮现出御林军披星戴月夜巡时的场景,他们是威风八面,还是胆战心惊,也许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