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臨終前為何特意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

恍惚面對世界


果親王胤禮,可以說是除了怡親王胤祥之外,雍正皇帝最為器重的兄弟之一。

《雍正王朝》中,康熙去世前已經向眾位皇子宣佈要傳位於四阿哥,可是八爺黨一眾為了混淆視聽,偏偏說是傳位十四阿哥,這個時候就有一位年長的阿哥站了出來,不僅堅持說康熙是要傳位四阿哥,並且與十阿哥大打出手,而這位阿哥就是十七阿哥胤禮。而在《雍正王朝》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中,胤禮同十三爺一樣,都是雍正的鐵桿支持者,為了雍正登基不惜散盡家財做支持,並且在十三爺從從宗人府被放出來的時候,是同十三爺胤祥一起前往豐臺大營奪去兵權,勤王護駕,為雍正的登基立下汗馬功勞之人。

歷史上的十七阿哥並沒有參與康熙的“九子奪嫡”,一方面,是胤禮年齡較小,實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胤禮生母是純裕勤妃陳氏,漢族人,出身卑微,也不具備資格,同時胤禮在“九子奪嫡”中也保持了中立。在雍正登基後,胤禮隨即朝拜新君表示支持,因而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賞識,在雍正繼位之後就被封為果郡王,奉命管理理藩院。

在雍正朝時期,胤禮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支持,先後管理工部和戶部,並在雍正六年(1729年)被晉封為果親王。在雍正八年(1730年),怡親王胤祥去世後,胤禮和雍正的另外一位弟弟,十六阿哥莊親王胤祿成為雍正最為信任,也是最為倚仗和器重的兄弟。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前,胤禮被雍正委以顧命重任,成為雍正的“託孤之臣”。

乾隆皇帝登基後,胤禮總理事務,並且獲得乾隆的不斷封賞和極高禮儀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胤禮去世,乾隆將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過繼給胤禮,襲承果親王爵位。

胤禮歷經康雍乾三朝不斷受封並且得以善終,在雍正的兄弟當中確實難得。

雍正臨終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顧果親王,除了因為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的功勞,也與胤禮的身份和作用有著密切關係。

果親王胤禮在雍正在位期間,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輔佐雍正處理各種事務,因而得到了雍正的賞識和信任,同時,雍正也需要有兄弟能夠站出來分擔朝政,以此來平息關於自己“殘害兄弟”的負面輿論,除了怡親王胤祥,包括果親王胤禮和莊親王胤祿,以及康熙最小的兒子、二十四阿哥諴親王胤秘,都得到雍正的優待。

而雍正特意交代乾隆好好照顧胤禮,除了是念及兄弟感情與胤禮的功勞,同時也是念在胤禮的身體狀況並不好,需要特殊的關照,但是雍正更加知道的是,胤禮在乾隆繼位初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來,是為了政局的穩定與皇權的順利交接過度。

胤禮在雍正朝時期,特別是怡親王胤祥去世後,成為雍正非常倚重的大臣,在朝堂之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他需要胤禮能夠儘量幫助乾隆穩定朝政,順利實現帝王權力的交接與過度。

二來,胤禮位列顧命大臣之列,是宗室成員的代表。

雍正為乾隆選擇的顧命大臣,頗費了一番心思,而在他選擇的這些“託孤之臣”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張廷玉代表了漢族士大夫階層,是朝堂之上漢族官員的代表;鄂爾泰代表著是滿洲官員。這兩人不僅成為輔政大臣,並且雍正留下遺命要這二人配享太廟,為的就是讓他們更夠更好的輔佐乾隆。

而胤禮和胤祿成為顧命大臣,他們代表的是宗室王公的利益。雍正皇帝他們兩個成為連接宗室貴族的紐帶,通過他們是乾隆獲得更多的宗室支持,這也是胤禮的重要作用。

三來,胤禮並沒有子嗣。

胤禮一生並沒有留下子嗣,這一點可以讓雍正非常放心的將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擔心其對於皇權的威脅,同樣,也正是因為胤禮沒有子嗣,而胤禮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為自己的叔叔盡孝,照顧自己的叔叔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孝道之舉。


雍親王府


雍正臨終前還會交代乾隆好好照顧“果子狸”?果親王不是早讓雍正借甄嬛的手給毒死了嗎?


別傻了!你和我以前一樣,都把電視劇《甄嬛傳》當正史來看了,事實上不僅老十七死的比雍正還要晚三年(雍正卒於1735年,而果親王允禮逝於1738年),而且在歷史上雍正對他的這個十七弟非常好(基本上僅次於他的“真愛”十三阿哥允祥)。

回到正題,為什麼雍正會這麼好心讓兒子善待老十七呢?要知道他可是連自己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允禵都不放過的人吶!

當然是因為關係好!

置身事外,沒有捲入“九子奪嫡”風波

允禮的母親是宮女出身,又是漢人,按照封建社會“母憑子貴”的說法來看允禮在康熙諸子中地位算是很低的了,可以說不具備奪嫡的先天條件。

再加上允禮年紀與皇兄們相比又小不少,是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愣頭青”,在朝中也無甚官職,又讓他失去了奪嫡的能力。

這樣一來他就陰差陽錯地避開了康熙晚年血腥的“皇位爭奪戰”,讓他在雍正心裡起碼就沒留下壞印象。


因此雍正一上臺就給了他這個弟弟一個“郡王”的爵位,讓他管理藩院(清朝統治蒙古、回部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

工作勤勉,致恩賜不斷

因為工作卓有成效,雍正對他相當滿意

果郡王為人質樸謹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來,命王辦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務數年,王失志忠純,毫不顧及己私,執持正理,概不瞻徇,贊襄朕躬,允稱篤敬。—雍正

不久允禮就在雍正的提拔下晉升為親王,並且兼任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四個職務。

在雍正七、八年又接連管理了工部、戶部事宜。

可以說此時的允禮可以說已經是雍正真正的左膀右臂了。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彌留之際又害怕兒子弘曆“太浪”,敗壞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於是命允禮輔政。

老十七就這樣又成了“託孤重臣”,走向了人生巔峰。

為了掩蓋自己屠戮手足的事實

雍正登基不久就對當年參與過奪嫡的兄弟一一展開了清算,兄弟們或被罷官、削爵,或被圈禁,這讓當時的社會輿論把他吹到了風口浪尖,說他“皇位來路不正”、“殺兄弒弟”的比比皆是。

為了平息這場風波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對社會流言逐一進行了反駁。


但是僅僅只是這樣雍正尚嫌不夠,他覺得一切都不如行動來的實在,於是就對那些年紀較小並未參加“九子奪嫡”的弟弟們都封賞了一波以表明自己和兄弟們仍然是“手足情深”。

允禮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

綜上,允禮的受寵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的運氣,能力只是一小部分

看來成功路上的一個人的運氣也很關鍵,你們說呢?


曉史才能明事


愛新覺羅·胤禮(後改允禮),康熙第十七子,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於乾隆三年(1738)。雍正帝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並交代弘曆要照顧好果親王。鑑於雍正對於自己兄弟的狠辣,自己的親弟弟(允禵)還在圈進呢,為何對允禮厚愛有加?一個能讓刻薄寡恩的雍正放心使用的親王,何德何能?無非兩點:

一、低調

康熙後期“九子奪嫡”時候,允禮其實已經逐漸成年,但他並沒有參加這場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其母純裕勤妃陳氏,漢軍旗,康熙三十三年入宮,為宮女。康熙五十七年冊勤嬪,而允禮在康熙有生之年並沒有任何封號,可見其並不受寵。這也是他低調的原因。康熙年間,允禮遠離政治鬥爭,將自己的心思放在佛經研究和詩文書畫上。其他的爭位皇子對他比較漠視。

二、務實

雍正繼位後,為了顯示自己的胸懷,加封了各個兄弟的爵位,允禮也在其中,最開始先是讓允禮去修景陵(康熙的陵墓),雍正元年被封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理藩院類似於現在的外交部,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應該說是很器重他,當然也是試試他的成色。雍正三年,果郡王允禮因為盡忠報國,為官清廉而被雍正頒旨嘉獎。詔書內容為——“郡王實心為國,操守清廉,宜給親王俸,護衛亦如之,班在順承郡王上”。雍正六年,雍正帝下詔正式晉封果郡王允禮為親王,允禮一路攀升,恰恰證明了自己務實且有能力的風範。

在整個雍正朝,允禮一直就是踏實肯幹的角色,深得皇帝信任。

乾隆帝即位後,允禮的待遇再上一層樓——不僅讓他總理朝廷事務,而且拿親王級別的雙份工資、宴會期間也不用跪拜自己(賜親王雙俸,免宴見叩拜)

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果親王允禮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二歲。當日,乾隆帝親自前往祭奠、懷念。因為沒有子嗣的緣故,應莊親王允祿等熱人的請求,乾隆帝同意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為果親王的子嗣,過繼到果親王的名下(這點倒是和《甄嬛傳》一樣)。

PS 有種說法允禮在奪位的時候支持了雍正,個人覺得可能性小,當時允禮沒有任何爵位和職務,年紀尚輕,力量微不足道。而且後來允禮的親王沒有獲得世襲罔替的資格(胤祥可是鐵帽子哦)。


黑水布衣


果郡王不是與甄嬛亂搞男女關係,被雍正察覺後,賜了一杯毒酒毒死了嗎?怎麼又復活了?難道喝了假冒偽劣產品了!

千萬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真實的果郡王既沒有與甄嬛勾勾搭搭,也沒有與甄嬛有過肌膚之親,也沒幫雍正生大胖小子,更沒被逼喝毒酒。他活的好好的!




後宮戒備森嚴,裡面只有皇帝一個男人,連衛兵也只能守在宮外,不得擅入,否則殺無赦!果郡王根本不可能私會甄嬛,他們連見一面都難比登天,更別提給雍正戴綠帽了!

果郡王是康熙第十七子允禮,他比雍正小了整整十九歲,小了將近一代人;他比甄嬛娘娘小五歲,也不會喜歡大姐姐類型的吧。



允禮出身低微,他的母親是一名普通宮女,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類型的!康熙像是不知道有這個兒子似的,直到駕崩也沒封他個官噹噹。

而且果郡王性格敦厚,與世無爭,不喜權術之變,所以沒有攪入九子奪嫡之爭。他不偏不倚,閒雲野鶴,始終遠離政治漩渦。

雍正繼位後,政權不穩,人心不服,皇宮內外盛傳他矯詔篡位,殘害手足兄弟。雍正急於消弭謠言,控制輿論。



於是,雍正將幾位年輕兄弟全都封了王,並委以重任,這樣允禮成了果郡王。

果郡王不負所托,幹工作任勞任怨,十分賣力,雖然身體不好,但輕傷不下火線。這種踏實肯幹的工作作風深得雍正讚許,稱讚其為當代勞模。

果郡王命中無子,妃子生下一兒一女先後夭折,雍正憐其無後,就把六阿哥弘瞻過繼給了果郡王。



可見,雍正是真心待這個兄弟的!

雍正臨死前,遺命果郡王為輔政親王,還要乾隆好好待他。乾隆三年,果郡王允禮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一半秋色


雍正其實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帝王,在他繼位後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將當初和自己爭奪“嫡位”的各位阿哥一一剷除,就連他的胞弟都沒能逃得過他的毒手,可是在這些阿哥中,雍正卻對一位弟弟擁有著不錯的好感,這個弟弟便是他的十七弟,也就是後來的果親王。

根據歷史的記載,果親王和自己的這位哥哥關係是相當不錯的,所以皇帝對他很是喜歡,以至於在後來自己病逝前夕,還告知下一任皇帝要好好的對待他。

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解開他們之間的不解之情。

源於這位弟弟的默默無聞和支持

他的這位弟弟在眾多兄弟中,排名為十七,可以說是比較小的了。十七第之所以會得到四哥的好感,這是因為他的默默無聞,以及沉默寡言所導致的,因為在那個時候的阿哥中,很多人都已經站好了隊伍,你爭來、我奪取,而這位弟弟的不表態和中立,則是在無意中得到了這位四哥的好感。

再加上他的身份是根本沒有成為嫡長子的可能,則使得他們沒有利益的衝突,使得他們的關係更近了一步。

據說,這位十七弟做事的風格過於認真和較真,所以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但是這種得罪都是一種雞毛蒜皮的事情,如果和眾多阿哥奪嫡的事情相比較,他的這件事簡直就是輕於鴻毛,雖然他和雍正的感情不至於向電視劇中那樣,為了哥哥和其他兄長大大出手,但最起碼,他的哥哥對於這位弟弟擁有著不錯的印象,而且在後期還或多或少的幫助過雍正繼承大統。

善於做事的弟弟

如果說,這位弟弟留給雍正的好印象是來自於“奪嫡之戰”,那麼他們之間的感情便是出於後來的共同戰線。在他繼位後,就馬上給自己的這位弟弟封了一個爵位,然後又給了他一個可大可小的官職,這個官職是管理蒙古、回族等部事情的辦事機構,就對於十七阿哥來說,這個官職其實不算是很高的,雍正最初的目的也不過是給弟弟一個閒職,讓他有事可做,可這個十七弟即使在得到了這個閒職後,也還是勤勤懇懇的做事,即使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都要做到最好。就這樣,在十七弟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下,他看到了為弟弟的閃光點和優點。

後來在他的安排下,十七弟從最初的郡王爵位升為了親王的爵位,後來緊接著還被哥哥委任了管理軍事機構的職位,因為這位弟弟的做事越來越出色,再加上當時雍正急需自己人來牽制自己手下的大臣,所以在他當政了一段時間後,便安排這十七弟進入了六部做事,管理的是工部和戶部。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六部等於是中央中最高的辦事機構,掌握的權力是較大的,就工部和戶部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從雍正給弟弟的職位就可以看出,這滿滿的都是對於弟弟的信任,對於弟弟做事能力的肯定。

害怕自己的兒子對十七弟下手

俗話說,每一代的帝王都有著自己處理事情的風格,在登基後燒的三把火也可能是自己的臣子,也可能是自己的兒子,或是自己的叔父,所以當時快要駕崩的他,就是害怕自己的兒子會在自己死後,會因為其他事情對十七弟下手,因為當時雍正安排給這位十七阿哥的位置,是乾隆的輔政大臣,所以雍正擔心的是,這位執拗的弟弟會和自己的兒子有矛盾,更害怕自己的兒子會因為要奪走權力對弟弟大打出手,所以他才會在駕崩前這麼告誡兒子。


木劍溫不勝


雍正有沒有特意囑咐要照顧好果親王,我不知道,因為我查不到任何有關這樣的記載,無論是《清史稿》,還是《清世宗實錄》,亦或是《清高宗實錄》,我都找不到。所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不歸雖找不到雍正特意囑咐乾隆要照顧好允禮的記載,但從其他的一些記載可以看出,相對於雍正給予其他的兄弟的待遇,允禮得到的待遇可以說僅次於十三弟允祥。

雍正三年曾下詔:“果郡王實心為國,操守清廉,宜給親王俸,護衛亦如之,班在順承郡王上”,“實心為國,操守清廉”這個沒啥好說的,個人覺得是恭維話。



最重要的是後面那句話“宜給親王俸,護衛亦如之,班在順承郡王上”,先不說以郡王爵領親王俸,再配親王級的護衛,這等待遇在康熙的子嗣中除了允祥,只有他得到,更甚者他在上朝時,班位還被排在順承郡王上,要知道順承郡王可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之一,地位尊崇無比,允禮能夠以一個普通的郡王,位列一個鐵帽子王之上,這就足以說明他受寵的程度。



最後雍正十三年,《清史稿.允禮傳》載:“世宗疾大漸,受遺詔輔政”,雍正臨死前,他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一起,被雍正任命被輔政大臣。能被雍正做為託孤大臣,允禮的受寵已無可置疑。

那麼允禮為何會如此受寵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早年間從來不參與到皇位的爭奪中,即使他受到康熙的喜愛,他也對皇位從未表現出對其有興趣的感覺,而是一直在遊山玩水,四處遊學,所以這麼一個無慾無求的允禮自然受到雍正的格外看重。



再是允禮的辦事能力的確蠻強的。正如雍正六年,雍正晉升他為果親王下詔時所說:“果郡王為人直樸謹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來,命王辦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務數年,王失志忠誠,毫不顧及己私,執持正理,概不瞻徇,贊襄朕躬,允稱篤敬。王微有弱疾,雖偶尓在家調養,而一切交辦事件仍然盡心料理。”。

雍正元年,雍正讓允禮同渣齊、薩爾那等人一起修建康熙的陵寢“景陵”,他得到了雍正“甚屬盡心”的評價。之後允禮在管理藩院,併兼管正黃旗蒙古都統事務、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的數年時間裡,他又得到了雍正“毫不顧及己私,執持正理,概不瞻徇”的評價。



也就是如此,在允禮如此會替雍正辦事的前提下,他得到了許多其他諸王都未先是曾享受過的待遇。如雍正二年,先是八月初八日祭大社大稷,他代替雍正行禮,後初九日,胤禮又代雍正舉行祭孔大典。

再如直至雍正六年,允禮一人就兼任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而這些職務全部強加到允禮一人之手,這足以說明允許辦事的能力是有多強。



當然無論允許的受寵是因為不戀皇位,還是辦事能力強,他最讓雍正放心的確是他的忠。如果不是他對雍正忠心耿耿,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沒有站在雍正的對立面的話,恐怕無論他有多麼的不戀皇位,亦或是辦事能力強悍,他都逃不過二個字“棄用”。


澳古說歷史


雍正使用計謀將甄嬛和果郡王安置在一個屋子中,桌子上擺著一桌菜餚和一個特製酒壺,裡面有一部分是讓人忘卻愛恨情仇的毒酒。二人都為了保護對方的性命對毒酒進行了“偷天換日”,結局是果郡王中毒而死。他用生命保甄嬛安全,這份不參雜質的愛情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流淚,這只是電視裡的鏡頭。

在這裡小姐姐告訴大家,在歷史上雍正並沒有毒死果郡王,果郡王允禮歷經三朝 ,他比雍正還多活3年,雍正還在臨死前交代弘曆好好照顧允禮,使他到死享受榮華。

(果郡王劇照)

下面是雍正給弘曆(乾隆)的遺詔:

“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從這份遺詔中可看出雍正對允禮的照顧和疼愛,臨死不放心允禮的身體,安排弘曆及眾大臣體諒照顧他。

雍正為何對允禮如此照顧呢?

在歷史上,果郡王允禮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出生在紫禁城,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子,也是他最小的兒子,雍正帝的異母弟。允禮雖然是康熙帝的老兒子,但康熙並不是特別喜歡他,據載,胤禮從康熙四十四年,九歲才開始隨駕巡幸,一直到康熙駕崩,都沒有受任何封位。

(歷史上真實的果郡王畫像)

一、允禮身份卑微對雍正構不成威脅

允禮的出身註定他得不到康熙的特寵,在所有人眼裡他沒有資本參與奪位,也因此保全了自己。他的生母陳氏出身卑微,漢族人,一個不起眼的宮女,康熙帝不寵愛她;他的外公陳希閡是個二等侍衛。在封建帝王家庭,母族的身份地位直接關係到孩子在父親心中的地位,因母親的卑微使允禮自然得不到康熙優待,他在眾皇子中是個不起眼的皇子。在康熙生前,他幾乎無事可做,什麼沒封上。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才幹些主管宮內喇嘛唸經與辦造佛像的閒雜活。允禮並沒有因為得不到大家的重視而自暴自棄,反而在學習上很用功,歷史上的他也是才華橫溢、聰明持重、溫文爾雅。他閒暇時間就去遊學,觀賞山水,練習書法,攻讀詩詞。

(歷史上的果郡王畫像)

雍正最看重他的一點就是:他沒有參與皇權爭鬥。雍正評價允禮:

“幼從學沈德潛,豁達識體,不參與皇權之爭。且又聰明持重……”

二、體弱多病,沒有奪權的實力,雍正對他很放心

允禮從小多病,《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等史料都有記載,面對一個病怏怏的,沒有什麼權利地位的小皇子,誰願意搭理他?另外他在性格上也是與世無爭,所以沒有大臣走進他的圈子為他綢繆皇權。他在年齡上比雍正小19歲。皇子們奪權時他才10歲左右,是個不起眼的小不點。

三、因他的才華、人品和能力雍正皇帝欣賞他


(雍正皇帝)

康熙1722年去世後,雍正勝出繼承了皇位,允禮便有了他的開掛人生: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初三封郡王,十六日正式封為多羅果郡王,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鋒統領”,隸屬前鋒營……雍正對他的封賞不斷,動不動就封官進爵,賞銀萬兩,使允禮在康熙年間沒有得到的封賞在雍正這裡全部加倍得到,所以允禮對這個年長他19歲如同“父親”一樣的哥哥非常的忠心,他在工作崗位上也是盡心盡力,忠於職守,幫助雍正永固江山。

雍正評價皇十七子胤禮:

“果郡王為人直樸謹慎,品行卓然。……王微有弱疾,雖偶爾在家調養,而一切交辦事件仍然盡心料理。”“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由於他體弱,雍正帝命其在自己家工作,隔幾天來宮中報道一次就行。允禮的小日子過的很舒服,這在當時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優待和殊榮。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所以雍正臨終前交代弘曆要好好照顧他的十七叔。可惜,允禮在四十二歲時就因病逝世了。他死後,葬於易州上嶽各莊。


小姐姐講史


康熙晚年,諸子奪嫡,老四胤禛意外勝出。在康熙死後繼位的雍正皇帝對他的眾多兄弟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圈禁胤禩、胤峨、胤禵,胤祉,幽死胤禟、將胤裪降爵。但唯獨對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異母弟胤禮極為器重,臨死前還交代兒子弘曆照顧好這個十七叔,這是為何呢?




胤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1697年),是康熙的第十七子。他出生後十幾年,比他年長的許多哥哥便展開了殘酷的奪嫡之爭,年少的胤禮並沒有參與其中,這也是雍正後來極為器重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彼時的胤禮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受到奪嫡之爭的衝擊,而是無憂無慮的過著他的皇子生活。




胤禮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宮廷教育,他為人豁達寬容,縱情山水無慾無求,對皇權之爭沒有什麼興趣,所以並未被捲入奪嫡的政治鬥爭。胤禮九歲便隨駕巡幸,跟隨在父皇身邊出巡塞外,由於康熙子嗣眾多,且康熙晚年深陷諸子奪嫡的政治鬥爭,導致他直到康熙死了都沒有受封,依然是個皇子。




胤禮品行端正、實心報國、操守清廉,雍正因此在諸多兄弟中最終選擇了這個優秀的弟弟作為他的政治助手。雍正元年(1722年)25歲的胤禮被雍正封為果郡王署理禮藩院事,他也第一次擺脫沒有爵位的尷尬,六年後又加封為果郡王。第二年主管工部事,次年總理戶部三戶,十一年管戶部;十二年赴泰寧送達賴喇嘛回西藏,順路問視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還京師,並攜寶親王弘曆和慶親王弘晝辦理苗疆事務。可以說胤禮在很多崗位都歷練過,能力突出事情都辦的妥妥的,因此深受雍正的信任和器重。




雍正十三年(1732年)雍正病重,以果親王胤禮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同受顧命,成為輔政大臣之一,此足可見雍正對胤禮之信任和器重,而當時胤禮的眾多兄弟不是被雍正幽死就是被奪爵圈禁。胤禮是為數不多的在雍正朝得到重用的皇子。


雍正去世後胤禮繼續得到了侄兒乾隆的重用和信任,乾隆元年胤禮身患腳疾行走不便,乾隆給予了十七叔在私氐辦公的特殊待遇。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胤禮去世,乾隆悲痛萬分,親臨果親王府弔喪。胤禮死後無子,乾隆命以幼弟弘瞻過繼給十七叔,承襲果親王爵位。


大國布衣


由於《甄嬛傳》等影視劇的熱播允禮和雍正後宮的關係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很多人可能也被影視劇誤導,將影視劇誤認為是歷史。下面我們來大致看一下歷史上真正的果親王。


和碩果親王愛新覺羅·胤禮,康熙皇帝十七子,因為雍正登基為了避諱改名為允禮,由於允禮的出身並不是很好,其母只是二等侍衛之女,雖然誕下皇子,但是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獲封“嬪”號,所以允禮平時一直謹小慎微。

康熙晚年眾多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所謂的“九子奪嫡”,除了名義上的九位皇子之外其他成年皇子多少也被捲入奪嫡之爭,比如“八爺黨”的骨幹成員就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四爺胤禛之所以最終能夠登上皇位也離不開“四爺黨”的幫助,除了我們熟知的十三爺胤祥,十六阿哥允祿和十七阿哥允禮也是四爺胤禛的同黨。

胤禛登基後,大部分兄弟的結局都不太好,但是和胤禛關係較好的十三爺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十六阿哥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繼承了莊親王的爵位,十七阿哥允禮在康熙一朝都沒有獲得爵位,雍正即位後即受封郡王,雍正六年又進封和碩果親王。

在平穩度過雍正一朝後,允禮和張廷玉、鄂爾泰等人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乾隆皇帝,乾隆登基後賜給果親王允祿親王雙俸,還給莊親王、果親王上殿免拜的特權,乾隆三年果親王允禮去世,乾隆遣皇長子永璜前往致哀。

允禮的一生沒有波瀾壯闊,平平淡淡勤勤懇懇,工作中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也沒有較大的過失,至於《甄嬛傳》中果親王和甄嬛的愛情故事則純屬虛構,很可能是允禮曾長期在雍正私邸辦事的經歷引申出來的。


一點點歷史


暗流湧動的雍正王朝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西曆1722年),康熙帝駕崩,臨終前冊立胤禛為皇位繼承人——是為雍正帝。

雍正在位前後共計十三年,而這十三年裡,雍正朝廷處於內憂外患、暗流湧動狀態。

先說內憂。康熙晚年,關於清朝皇位繼承人問題,導致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前後有九個康熙帝的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人,而捲入到權力爭鬥中,九子奪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清朝統治集團的分化,並且危害到了政權的正常運作。


再說外患。康熙帝晚年,清帝國常年對青海等蒙古部族用兵,導致國庫空虛、財政吃緊,加之政權腐化等情況,清朝的財政,已經滿足不了開銷,更支持不起對蒙古部族的討伐。

雍正帝登基以後,九子奪嫡僅僅是告一段落,諸如八阿哥、十四阿哥等康熙帝的皇子,密謀推翻雍正朝廷的活動,幾乎沒有停止過,而雍正帝要一方面解決清王朝內憂外患的同時,還要防止來自政敵的暗算。

雍正朝廷的左膀右臂

雍正帝不論是想解決內憂外患,還是防禦來自政敵的巔峰,都需要積極經營雍正朝廷。而作為皇帝,想要樹立權威,讓天下人信服,就需要拿出政績,而皇帝的政績,需要親信的人幫自己去創造。

在雍正時期,雍正帝的朝政得以穩定,內憂外患等問題得以解決,主要依靠兩個人:一個是胤祥(皇十三子),另一個,則是胤禮(皇十七子,後被冊封為果親王),此二人,堪稱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在雍正時代,胤祥先被雍正帝委任管理戶部,掌控清朝財政大權,並在經濟運作上,給雍正帝以支持,在雍正七年,還被雍正帝委任為討伐準噶爾蒙古事務的負責人——這是胤祥在軍事上,幫助雍正朝廷取得政績。

雍正八年,積勞成疾的胤祥去世,這讓雍正帝感到痛苦不已。

在九子奪嫡中,胤祥對雍正帝全力支持,而胤禮則置身事外。雍正帝繼位後,胤禮選擇支持雍正帝,為雍正帝效勞。

在雍正時代,雍正帝感念胤禮為人正直,於是委任胤禮負責理藩院的管理——在當時,西藏、苗疆等地區叛亂不斷,清政府如果完全依靠武力鎮壓,是力不從心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因此雍正帝對苗疆、西藏等地主張採取安撫政策,胤禮完成了雍正帝交辦的使命,為保持雍正朝的邊疆穩定,做出了貢獻。

雍正帝的遺囑

雍正十三年,處於病危狀態的雍正帝告訴自己的繼承人——後來的乾隆皇帝:要好好對待你的十七叔。


雍正帝為什麼會在臨終之前留下這樣的遺言?一般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雍正帝覺大限將至,想起自身這一生的林林總總,感慨一切都是虛空,因此勸乾隆帝顧及親情,善待胤禮;

第二:胤祥勤於王事,積勞成疾在雍正八年英年早逝,這讓雍正帝較為惋惜,想起同樣為維護雍正朝廷而付出且還健在的胤禮,雍正帝希望能讓自己過世以後,胤禮不受政權更替的衝擊,於是勸說乾隆好好對待胤禮;

第三:乾隆朝確立初期,需要一部分資歷深厚且信得著的大臣輔佐,胤禮是最好的人選之一,讓乾隆和胤禮多親近,有助於穩定乾隆初期的朝政局面。

第四:為雍正政權做出巨大貢獻的胤禮,在雍正過世的三年後(乾隆三年)去世。想必,也是因為輔佐雍正、乾隆父子導致的積勞成疾,而造成的英年早逝。而雍正帝很可能也發現胤禮餘壽不多,於是建議乾隆善待胤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