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過分依賴愛情,也是一種病態

在舒婷的《致橡樹》裡,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也傳達除了詩人的愛情理想和信念:詩人不願要像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一樣附庸的愛情,也不願要像為綠蔭鳴唱的小鳥一樣奉獻施捨的愛情;詩人想要的是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的平等的愛情。如站在橡樹旁邊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愛情是偉大而平等的,不可過分依賴,否則只能導致病態。在愛情裡還有一個著名的刺蝟法則:相愛的兩個人,有時候就像冰天雪地裡的兩隻刺蝟,因為天氣太冷,想靠近取暖,但一方的刺扎到了另一方的身體時,大家都感到疼痛難耐。但是天氣越來越冷,為了取暖,兩隻刺蝟不止一次地嘗試靠近又分開,如此反覆多次,終於找出不會刺到對方,又能取暖的恰當距離。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這個法則告訴我們,兩個相愛的人之間,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使彼此不受傷害:過分依賴容易傷害對方,過分的疏遠又感受不到對方的關懷,最恰當的是有點距離又不太遠。然而,現實中,這個距離並不是那麼容易把握的,稍不留意就會有所偏差。

《愛情的容量》一書中直陳了智慧女性應有的愛情觀:“由男人的眼光看,一個太依賴的女人是可憐的,一個太獨立的女人是可怕的,和她們在一起生活都累。最好是既獨立,又依賴,人格上獨立,情感上依賴,這樣的女人才是最可愛的,和她一起生活既輕鬆又富有情趣。”

“人格獨立,情感依賴”,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種理性的愛情觀。希臘名言“感情必須溫暖理智,但理智必須誘導愛情”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當深陷情網的時候,戀愛中的人都往往有一種盲目獻身的精神,他們會認為為愛人所做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結果盲目地投入,過分依賴,親手毀滅了自己的愛情,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用理智合理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愛情。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當愛已成往事,不要在漩渦中掙扎

愛情就像做菜,適時地添加作料才有美感。如果楊冪和劉愷威的這份愛走到盡頭,沒有挽回的餘地,那就放手吧。不要讓愛成為我們幸福人生的牽絆。

愛情不是盛開在天堂裡的花朵,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社會里,愛情也常常會受到各類“病毒”的侵襲,遭遇一些或大或小的衝突。當愛情的伊甸園危機四伏時,是堅守還是突圍呢?突圍後又是否能有個燦爛的未來呢?越來越多的人為此舉棋不定,日夜嗟嘆。

“愛到盡頭,覆水難收”,勉強維持沒有愛情的關係是沒有意義的。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明智。可是,正是因為佔有慾太強,人們也會做出各種不理智的事情。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不相愛便放手】

愛是一種自自然然的感覺,愛散了、淡了、結束了,就讓它去吧,何必死纏爛打、尋死覓活呢?

其實,當愛情已經走到了盡頭,無論我們如何費盡心力去維持它,都於事無補。

倒不如放手,給他也是給自己一片廣闊的藍天,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好。

曾經以為是天長地久,到頭才發現只是萍水相逢,既然他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並非那個註定要為我們駐留的人,又何必太在意他的離去呢?

愛情沒有尺度來衡量,婚姻沒有標準來量化。如果愛就要學會寬容,學會等待。而當愛沒有挽回的餘地時,我們就學會放手吧。要知道,愛是為了讓彼此更幸福而不是要成為幸福人生的牽絆。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依賴自我,擺脫被動的命運

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想要獲得心智的成熟,必須勇於突破自我界限,很多人的一生都未實現這種突破。

其實,在生活中,每天都要經歷不同的變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覺,對於心靈而言,這都是極好的滋養。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過各種小步跳躍,偶爾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躍。

心智的成熟,除了突破自我界限,還需要自尊自愛。因為只有尊重自己,才不願得過且過,只有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才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學會遺忘,才能真正解脫

少男少女踏進青春的門檻時,自然會對異性產生好奇與愛慕。最初的愛情是這樣的美好而單純,然而就是因為它單純,所以也脆弱。它往往是迫不及待、無比強烈地開始,經過短暫的激情很快就會擱淺。所以,如果你的愛在無望中結束時,請不要悲傷。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當愛情遠離,請學會遺忘】

人生在世,愛情全仗緣分,緣來緣去,不一定需要追究誰對誰錯。

當愛情要離我們遠去的時候,我們要盡力挽留。

當我們無法挽留的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遺忘,忘掉以前的愉快和不愉快。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脫,才能開始新的生活。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愛與不愛又有誰可以說得清?當愛著的時候只管盡情地去愛,當愛失去的時候,就瀟灑地揮一揮手吧,人生短短几十年而已,自己的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選擇遺忘,恰是對這段感情最好的紀念,沒必要在乎得與失、擁有與放棄、熱戀與分離。

只要心在,就能戰勝可怕的“愛無力”

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這種能力,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愛無力”。

所謂的“愛無力”是指一種對於戀愛行為表現出相當萎靡,缺乏起碼主動的心理。患有“愛無力”的人不僅不能對情感生活投入必要的熱情,而且在異性面前,他們也會表現出冷漠。因為“愛無力”是一種嚴重的情緒抑鬱,所以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危害,如減弱學習動力,妨礙工作效率,甚至會破壞人們的創新思維等。

探究愛無力的來源,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歸因:個人在情感上失敗的經歷;個人對愛情和感情生活悲觀的看法;不愛交際,即人格心理學所說的內向性人格;年齡偏大,往往在事業發展上處於困難或停滯階段。

人生需要愛,需要激情,這些最本質的東西不能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就被擱置在一邊,讓自己成為“愛無力”是可怕的。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學會愛】

愛是一種能力,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

1、學會表達愛

一個人心中有了愛,在理智分析之後,應敢於表達,善於表達。

2、學會接受愛

當別人向你表達愛時,能及時準確地對愛的信息做出判斷和分析,勇敢地接受愛,以免錯過機會。

3、學會拒絕愛

拒絕愛非常重要,包括敢於理智地拒絕不希望得到的感情。

4、承受失去愛

人要有調節能力,能坦然面對戀愛挫折,做一個真正的強者。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告別苦澀的單戀,真愛才會到來

有一種愛,我知道,你不知道,這種是“單戀”,是指對某個異性一廂情願的愛戀,而對方卻不能投之以愛的回報,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單戀是人渴望愛情的一種心理反應,只是這種感情不是建立在雙方相戀的基礎上,而是當事人主觀願望出發的“自作多情”。有些單戀者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傾注到對方身上,但又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意。因此陷入痛苦、彷徨、憂慮的狀態;也有一些單戀者由於對傾慕對象一往情深,想得到對方愛情的心太迫切,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常常會把對方的言行舉止納入自己主觀需要的軌道來理解,造成對他人認知的偏差。

單戀是一種心病,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單戀的人自卑感很深,這些人雖然總是進行愛的自我陶醉,但當真正面對對方時,會表現出極度的緊張和不安,並且試圖掩蓋自己的真情,以致出現語無倫次、動作僵硬等笨拙的舉動,使對方感到莫名其妙。這樣,往往引起當事者事後的懊悔。他們對相思的人懷有高不可攀的畏懼心理,儘管對現實的戀愛十分嚮往,但卻不敢輕易地向對方表白,生怕對方說出“不”字。

單戀者思慕的對象可以是相處多年的好朋友,也可以是偶然邂逅的路人,還可以是和自己已經分手的昔日戀人,甚至是書中或屏幕上的人物,稍瞬即逝的情景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愛慕之情便產生了。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長時間的感情壓抑和失望,會加重憂鬱和苦悶。在單戀的狀態下,人們心情煩躁,情緒低落,敏感多疑,注意力下降,學習、工作效率低,失眠,厭食,嚴重者會造成憂鬱症,影響身心健康,影響正常的生活。所以,這種非正常的感情一定要排除。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來擺脫單戀的困擾:

【移情】

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和集中到學習和工作中去。當人處於極度的繁忙之中時,就會無暇顧及情感問題。

【傾訴】

把自己的心事告訴密友,讓對方理解你的痛楚。

【直接向對方表達愛慕之情】

如果他接受你的愛當然是最好的。如果他找出種種理由勸慰你放棄對他的愛,你就知道你們情緣已了,但交個普通朋友他是不會拒絕的。這樣,你單戀的苦惱也可解除不少。如果他拒絕了你,你可以大哭一場,或大怒一場,這對你來說也是人生的一次磨練和情感體驗。美夢驚醒的那一瞬雖然痛苦,但你很快會發現這也並非世界末日,吸引你的事情還會不斷地出現。而如果他漠視了你,不理睬你,你應該對自己說:“他根本不懂得愛,一個完美的人怎麼可能對別人的愛慕連禮貌地拒絕都不會呢?”你嘗試用批評的眼光去審視你的崇拜對象,會發現這也是一種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體驗。

楊冪:我們需要“愛情”,但不依賴“愛情”

運用心理學上的編織法

某些東西,由於人們對它的態度不同,其價值也就不同。這時候可以將其“貶值”,降低其在心中的地位,進一步擺脫對它的依戀。你可以多想想對方的缺點,然後你會發現,自己心儀的對象原來也不是那麼令人著迷,這樣可以逐步消除對對方的迷戀。這樣,憂愁消除了,就能心境輕鬆,快樂地投入生活,享受人生的美妙。

其實單戀也是一種美好的愛情體驗,運用地好可能成為你完善自己的動力。在愛情這條路上,每一段愛的經歷都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人們會在愛的過程中迷惑,困頓,但是隻要調適好自己的內心,每一段愛的經歷都能給你的心靈帶來益處。

最後,在此誠摯的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