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拾遺│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處

拾遺│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處

拾遺

拾遗│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處

◆ 張廷

拾遗│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昔日九江城郊村鎮,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是以姓氏命名,如譚家畈、劉家塘、朱家衝、熊家灣等。而同族的人生活在城鎮之後,由於宗族和血緣的關係,也會形成聚族而居的現象,於是又出現李家巷、羅家大屋等院落。

但地處大中路東段南側的孔家巷,並不是因為有很多孔姓人家居住而得名,這條曲折深邃的小巷之中,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有關孔家巷的形成和得名,主要依據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地名普查口碑資料記載:“原是一家姓孔的在此處開設油鹽店,人稱孔家油鹽店巷,後成為居民區而名孔家巷。”但在清朝同治年間修撰的《九江府志》《德化縣誌》中,對此卻沒有任何記載。直到近年來不斷髮現的多份老屋房產契約,明確記錄著:“孔家巷西面劉家(畫押)”“孔家巷譚昆隆造屋,侵佔孔、鄭、蔡三家屋山頭空場一事”“大清光緒丁丑年桂月吉日立”等,由此可以推敲判定,孔家巷最遲在1876年8月前就形成了多姓氏居住巷陌,並有房屋建造和買賣。更確切文獻記載系民國二十一年出版的《九江指南》一書:孔家巷屬第五街區,位於大中路南側,巷內住戶門牌1-27號。如今該巷道南北走向,巷內有支巷曲折通達西側市府南路,東側趙家花園。

如果說清末民初年間,孔家巷內尚有孔姓人家居住,那麼說抗日戰爭九江淪陷時,巷內已難覓孔家人的蹤影。鄭先生曾租住在原孔家巷24號大屋的左右廂房,於1938年10月逃難至湖南沅陵。抗戰勝利後,他隻身先行回九江,映入他眼簾的是,孔家巷多數民居牆倒房塌,更讓他傷心的是房東老夫妻倆早在三年前客死他鄉。後來鄭先生就長年寄住在四碼頭一帶,直到1975年前後病逝於寓所,遺留有多部九江鄉土著作手稿傳世。

抗日戰爭勝利後,外遷各地的商號紛紛歸來複業,逃難在外的人群不斷返鄉,市場一度繁榮,孔家巷也開始新一輪民居的新建與維修。一幢幢九江傳統“四水歸堂”式民房依次落成,個別新式花園洋房、庭院小樓也分別落戶其中。巷中老式房屋及房東也在多次易主改姓,新式“孔家大院”“大家大院”“高家雜貨鋪”又在街談巷議中傳開了。

至今還被當時居住巷內的老人津津樂道的是,1954年4月,九江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地轄)正式掛牌成立,就坐落在孔家巷內。特別是由當時市長盧永江為首的“北海籃球隊”,以及九江縣委書記侯野峰組織的“週末籃球隊”,經常在體委門前小型籃球場上訓練、比賽。

時空跨至1966年8月,一份由九江市人民委員會發布的通告,將九江市“街道、橋樑、河道名稱”全部改稱命名。“孔家巷”從此改稱“人民巷”。但1981年10月,由九江市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知,“人民巷”更改並恢復使用舊稱“孔家巷”。

如今的孔家巷,起於北面大中路,止於南面潯陽路,全長120米,巷道有十字之巷岔路,路寬1.5~5米之間。巷內民居樓房高聳,商鋪依次林立。雖然商品房區取代了昔日的坊巷,小街小巷的拓寬拉直改變著原有的小路,但那些懷舊的老照片和零星的文字掌故,卻也還記憶著過往的遺存。

│內容審核:陳修平

│統籌監製:江 慧

● 白鹿洞郵箱 : [email protected]

● 花徑郵箱 : [email protected]

聚眾家,納眾聲,匯眾議,容眾思;化微言成高談,以博語作宏論,推社會進步,促夢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