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本文作者:海上雲,《少年時》專題編輯,美國工學博士,從事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研究開發,獲美國專利10多項。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閱讀多≠寫作好。

這個話題源於前一段時間成都的一位家長Seven Mom提出的問題:閱讀與寫作怎麼轉化。

這位家長的問題非常好。

這個題目其實應該請一位語文老師或者作家來講更好一些,我的理工背景,更適合回答電腦、人工智能和芯片方面的問題。

一個理工科的來講寫作,屬於跨界,語文老師可能不樂意啊,電腦和人工智能也不高興啊。不過,既然接了這個活,我就說一些自己的一點體會。

先說一下這個命題,閱讀多≠寫作好。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人學富五車,讀了很多書,卻寫不出好文章來。用一句俗語來說,是“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從生物學上來找找科學證據。先來看圖吧,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這張圖片,摘錄自兩年前科學家發表的一個研究成果——閱讀寫作時大腦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插一句說明一下這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什麼回事。

人腦的血液裡含有氧分子,在磁場裡發生核磁共振效應。大腦哪個地方活躍,那個地方的血氧濃度就高,在磁場裡的共振強度就高。

看這張圖,上面是閱讀時的磁共振成像,彩色都是大腦中活躍的部分。

中間是寫作時的圖像。下面是閱讀和寫作時都活躍的部分。

從生物學上說,人的大腦中的神經元存儲著記憶,不同的位置存放不同的內容。負責閱讀的是一塊區域,而負責寫作的是另一個區域。這兩個區域有部分重疊,但不完全一樣。

寫作有它特定的部分,和閱讀部分不一樣,說明光靠閱讀不能完全解決寫作的問題,所以,閱讀多≠寫作好,成立,證明完畢。

同時,它們有重疊部分,這重疊部分的規模還是相當大的,說明這部分腦細胞被閱讀和寫作都用到了,也就是說閱讀對寫作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所以,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也成立。你看,理科生用一張圖就一下子解釋了前面的不等式。這就是跨學科的優勢啊,文學難題一下子被科學實驗解決了,一張圖搞定。

好了,收工,下課。開個玩笑,現在下課的話,生物老師會給我及格,語文老師一定會給我0分。

閱讀多≠寫作好,這實際上是提出了問題。那麼,怎麼解決問題呢?

也就是成都的家長問的,怎麼讓閱讀轉化成寫作?

我們有沒有辦法把這個不等式變成等式?

既然很多作家說“開卷有益”,那麼這個等式肯定在某種條件下是成立的,或者說,加上某些條件,它會成立。

我們需要尋找等式中丟失的部分。

這就引出了我要講的第一點,

首先,寫作一定要多練習,訓練和刺激負責寫作的區域和那些腦細胞,讓它們亮起來。

1.訓練

大家有沒有遛過旱冰?第一次穿上旱冰鞋的時候,會很笨拙,走路都不會。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但是,扶著欄杆,慢慢挪動,一步兩步,一米二米,一圈二圈,會摔跤,姿勢很難看。不用怕摔倒,在哪裡摔倒就在哪裡爬起來,爬不起來就躺一會兒。

摔了無數跤後,躺了無數“會兒”,就可以不用扶欄杆往前走幾步了,可以往前滑動了。

這個溜冰的過程,和寫作的過程非常相似。關鍵是要多練,不要怕出錯。寫作的時候,慢慢把閱讀過程中掌握的文字使用起來,把各種知識點和素材恰當地利用起來,模仿好文章的寫作手法。

宋朝詩人陸游有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說,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要經過實踐才能真正領會和掌握。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這裡的實踐,就是練習寫作。

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學到的那些詞語、修辭、章法,儲藏在大腦裡,就像是一顆顆珠子和一根根線放在抽屜裡。

我們需要時常打開抽屜,試著用線把這些珠子串起來,串成心裡設想的一根項鍊。練筆寫作,就是訓練和刺激負責寫作的神經元的過程,就是把這些珠子和線串成項鍊的過程。

如果做不到一天寫一點,至少要每週寫一篇,題材不拘、形式隨意、長短勿論,寫得好寫得不好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要動起筆來。

寫寫學校發生的事,家裡發生的事,路上看到的事,什麼都可以寫。

一開始可能會出錯,比如用錯了詞、邏輯上不嚴密、前後矛盾等等,這些都沒有關係。

不要怕寫錯,重要的是隻要開始寫,就是在往前走。你上了溜冰場站著不動,是學不會溜冰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如果你再去做磁共振成像,一定會發現那些負責寫作的大腦部分,閃亮閃亮的。

2.臨摹

剛才提到“模仿好文章的寫作手法”。模仿,是最好、最有效的練習,是我要講的第二點。

莎士比亞起初模仿英國舊戲劇作者,這是歷史學者說的。

很多畫家,開始是臨摹名家的畫開始的。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比如,學油畫的去歐洲臨摹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印象派的畫等等,這也是有案可查的。日本的汽車和電器,最早是模仿歐美起家的。韓國製造則是模仿日本起家的。

所以,幾乎所有領域的學習,都可以從臨摹、模仿開始。

那麼,寫作怎麼模仿呢? 把新學的詞語、成語用來造句,這是一種模仿。

學了新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誇張、排比等等,練習使用,這是一種模仿。

別人用倒敘的寫法,你覺得很好,自己也照著寫,這也是一種模仿。

我舉自己寫作過程中模仿的一個例子。臺灣詩人鄭愁予有一首很有名的詩《錯誤》,寫的是戰爭年代對離人的思念。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下面這首是我自己模仿鄭愁予先生的《錯誤》,而作的一首詩:

《鳶尾的花語》



風從五月吹過那飄在花季裡的憂鬱如鳶尾花的開落羽翎輕顫,幾世的記憶仍在我去敲叩五月的每瓣鳶尾恰若沉睡的精靈醒轉花夢繾綣,羽化的蕊瓣翩翩我的尋覓是幾世的迷戀石刻的記憶是憂傷的開始我記得花語,花卻已失憶……

我的朋友們讀了這首詩後,沒人能發現我是模仿鄭大人的《錯誤》寫的。

我挑明瞭之後,他們還是覺得除了字數和段落差不多,完全是兩首截然不同的詩。

作為一個模仿者,我暗暗竊喜了很多年。

臨摹,看起來似乎是很枯燥的事,但是,臨摹得讓人看不出來,就像捉迷藏讓人找不到,就很有趣了。這也是文學的臨摹不同於繪畫、科技臨摹的地方,這也是真正好玩的地方。

模仿並不丟臉,特別是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很幼稚的時候。

但是如果一直在模仿的陷阱裡出不來,那就丟臉了。

模仿是學習,是為了掌握,更是為了以後超越。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所以,照葫蘆畫瓢,只是在剛入手的時候為之,不能一輩子畫瓢。

《鳶尾的花語》是我畫了很多瓢、砸了很多瓢、扔了很多瓢之後,唯一留存下來作紀念的。最後模仿之後,你得破陳出新。

First you imitate, then you innovate,這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爵士樂音樂家Miles Davis說的。

那麼,怎麼破陳出新呢?

3.想象力

有了閱讀,有了練習,有了模仿,你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是不是就找到從閱讀到寫作的等式了?

你的這些知識,好像燦爛星空裡的星星。這時候,你要有想象力,要大膽想象。

比如想象出一條條虛擬的線把星星連起來,你就想象出了一個個星座,雙子座,金牛座,水瓶座。還能想象出一個個神話故事,還有動漫黃金十二宮聖鬥士。

甚至是玄妙的星相學,那個比神話還有想象力,還要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哈,想象力,想象力,想象力。這是我要講的第三點。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寫極端生命,百度百科會告訴你,地球上有嗜酸、嗜鹼、厭氧等各種不同的生命。

這樣的知識點很枯燥,這樣寫的文章也是慘不忍讀。即使是我這樣經過幾十年理工訓練的神經,也無法忍受。

那麼怎麼寫這樣的文章呢?

其實,嗜酸菌這樣生僻的知識,在我們廚房的泡菜壇就有。

你可以從一隻泡菜壇說起:“四川人廚房的秘密是一隻泡菜壇。泡菜的美味來自乳酸菌的發酵生成大量乳酸,從而製成一種帶酸味的醃製品。這些嗜好酸味的細菌,是極端生命形式的一種。”

這個開頭很像《舌尖上的中國》的口吻。

這樣來寫文章,廚房裡的泡菜這樣日常生活中的小菜,和極端生命這樣高大上的科學知識,用一根線聯繫到了一起。

是不是很有趣好玩?

兩件事本來都是平常,但是把它們“泡”在一起就不平常了, 這裡寫的不是菜譜,也不是百度詞條,有了別人都沒有想到過的新意。

而且,讀者以後吃泡菜的時候,一定會想起泡菜裡面存在的極端生命。再舉一個關於寫作需要想象力的例子。

在《少年時--體育運動之美》這本書裡裡,寫專題詩的時候,是很挑戰的。

雖然可以寫體育拼搏的精神,但是我覺得沒有什麼新意。

突然有靈機一動,足球比賽過程,和詩歌寫作過程,這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啊,雖然一個是體育中最受歡迎的運動,一個是最陽春白雪的文字體裁。

你看,足球的每一輪進攻,從發起,到傳接、盤帶,到最後射門,是不是和詩歌裡的起承轉合有相似之處?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此圖為43期《少年時·體育運動之美》截圖)

詩歌裡最妙的一個字、一句詩,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裡的那個“綠”字,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那個“鬧”字,是不是和一次美妙的射門得分一樣讓人大聲叫好?

這就是《詩意足球》的由來。

寫一篇足球的文字,很平常,很容易入了俗套。

寫一篇介紹詩歌的文章,也很平常,很容易重複別人。

但是,把詩歌和足球聯繫起來,有機地混合交錯在一起,就獨特了,就有新意了。

這樣一寫,或許讀詩的人更能看懂足球了,足球運動員也更能讀懂詩了。再比如寫地球系統,百科全書會告訴你,地球系統有四個大圈: 它們是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

但是,這樣的文章很無趣,這樣的知識點讓人讀過就忘。如果讓你先聽一首歌,新加坡歌手林俊杰的《江南》,再仔細品味歌詞,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我這裡把歌詞拷貝過來。雖然林同學的普通話比我好很多,不過光聽歌不看歌詞不一定能聽懂。

風到這裡就是粘,粘住過客的思念(講的是大氣圈和生物圈)雨到了這裡纏成線,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講的是水圈和生物圈)你在身邊就是緣,緣份寫在三生石上面(講的是岩石圈和生物圈)愛有萬分之一甜,寧願我就葬在這一天(又是生物圈)圈圈圓圓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深深看你的臉 (圈圈圓圓圈圈,不多不少正好四個大圈)

流行歌曲和地球系統的科學知識,本來是相距十萬八千里,卻被天馬行空地聯繫到了一起。是不是很有趣好玩?

地球系統的四個大圈和《江南》居然有關聯,這是JJ寫這首歌時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吧。

這裡有林俊杰的粉絲嗎?我很高興成功地把林俊杰拉進了科普和寫作的主題。如果我說這篇介紹地球系統的科普文章,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想推薦《江南》這首歌,你相信嗎?粉絲JM相信。

本來寫作是很難的事,有的小朋友覺得很枯燥很痛苦。

但是,如果發揮你的想象力,就能把本來離得很遠、似乎毫不關聯的東西,用某種方式串聯起來。

這就好像是一種遊戲,一種找到事物之間關聯的遊戲,一種讓記憶走街串巷的遊戲,一種把雜亂無章的星星想象成星座的遊戲,是一種把珠子串成項鍊的遊戲。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是不是很有趣?

想象力,不僅可以讓文章有好的創意,讓人耳目一新,還能讓枯燥的文章變得有趣,讓寫作這件枯燥的事變得有趣。

對我來說,寫作過程中的想象力和創新,和科學研究裡的創新是一樣有趣。寫作中的這個想象力,不僅可以把書本上閱讀到的知識聯繫起來,還能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識、電視裡看到的劇情、隨身聽裡聽到的歌詞、畫廊裡看到的畫作,都可以建立聯繫。這種建立關聯的能力,是可以訓練得到,也是我們人腦特有的。

到這裡為止,我們講了三點。找到了讀寫等式中丟失的部分。

一要多練

二要臨摹

三要想象

我們把這些寫成一個等式:(閱讀多+練習多+臨摹)x 想象力=寫作好

這個等式,回答了成都家長的問題,閱讀到寫作的轉換,要經過練筆、臨摹、想象力“讀寫三連”,才能成功。為了大家印象深刻,到時候我請我們的美工編輯做了個“讀寫三連”的表情包。這個“讀寫三連”,對於寫作有用,對於繪畫有用,對於音樂有用,對於搞科研也有用。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閱讀、練習、臨摹,加起來,給了我們寫作的基礎,而想象力,在這裡用的是乘法,它可以讓文字發出幾倍的光亮。

閱讀、練習、臨摹,其實現在的人工智能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比人更好。但是,想象力,卻是我們人類特有的,至少目前是。

當然,如果光有想象力,不去閱讀和練習,就是無源之水,也是空想了。

說好的“三連”,一個也不能少。美國有一位兒童文學作家Daniel Pinkwater說過“Read a lot. Write a lot. Have fun.”快樂寫作!這也是我想說的。

寫作要前後呼應,講座也要前後呼應。我們再回來看一下一開始的那張閱讀寫作大腦興奮點分佈圖。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猜測,那些寫作中用到的、而閱讀卻沒有用到的腦區域,是不是和練習模仿、想象力有關?生物學家或許可以和寫作志願者一起做一些研究。

閱讀多≠寫作好, (閱讀多+練習多+臨摹)x 想象力=寫作好。一個不等式,一個等式,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兩個數學公式。

真是不好意思,本來準備分享的是語文課,最後搞成了數學課➕生物課。

要不下次開辦數學講座的時候,我再把數學課搞成語文課怎麼樣?這樣就扯平了。謝謝大家的時間。

這些問題您也許會遇到:

問:孩子初一,每次作文都寫得很淺,寫不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怎麼辦?

答:這個其實也不能怪孩子,寫作的深刻程度其實是跟生活閱歷有關。沒辦法迫使一個沒有什麼生活閱歷的小孩子,能寫出很深刻的文章。孩子寫的文章,主要是看他從孩子的角度,看他對世界的看法,他的童真,這才是他最珍貴的東西。


問:請問老師,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和效率?

答:其實呢,閱讀分成兩種,一種叫做精讀,一種叫做泛讀。精讀就是說,要對文章裡頭各種細節都要摳進去,甚至可以背誦,但是精讀的文章一般不會很多,因為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做。但是通過精讀的過程,可以提高對文章的理解,經過訓練之後,就可以做各種泛讀,泛讀的速度也就可以提高。所以提高文章的閱讀速度,還是要有精讀的基礎,才可以在泛讀的時候提高閱讀速度。


問:寫作文用先打草稿嗎?

答:其實就算不打草稿,也會打腹稿對吧?在腦子裡構思的過程,其實就是打草稿的過程。其實打不打草稿,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


問:應該對孩子設置閱讀書目類別的限制嗎?如果孩子也喜歡閱讀超過他年齡段的書,是否要對這些書加以控制?

答:其實沒必要,只要他感興趣的東西,他可以多看,只要他能理解。因為閱讀量越廣,涉及的類別越多,知識面就會越廣,寫出來的文章會越生動。


問:小女三年級,有些書都看了十幾遍,有些書只翻翻,如何進行閱讀的積累?課外書閱讀挺多,有時寫起作文感覺腦子空白,怎麼引導呢?

答:這個也不能怪小孩,因為孩子三年級的時候,按照大人的標準寫一些條理清楚、中心主題好的文章,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挺難的,可以從簡單開始,不一定要求她寫很完整的文章,寫短的、一兩段、幾句,其實都可以的。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寫一篇非常完整的文章。


讀了很多書,卻還是不會寫?資深編輯告訴你:問題出在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