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解讀“四經普”·怎麼看⑤讀懂普查數據中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新態勢

解讀“四經普”·怎麼看⑤讀懂普查數據中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新態勢

  嚴格規範標準 全面做實數據

  輕裝上陣,高質量發展信心更足

  根據國家統計局正式反饋,山東2018年GDP數據修訂為66649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9821億元,總量下調12.8%,修訂後山東經濟總量仍居全國第3位。

  影響GDP數據修訂結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正確看待數據修訂?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嚴格規範標準——

  統計數據更為科學、質量更高

  第四次經濟普查的GDP核算更加重視財務指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鄭世林認為,這種調整契合了新發展理念,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由於山東經濟結構偏重、傳統產業佔比較大,對GDP數據修訂產生一定拉低影響。

  GDP核算更加重視財務指標,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東偉代表形象地說:“這麼多年我們很少說魯花的產值多少,我只知道每年的銷售額多少。因為只有消費者購買了產品,我們生產的產品才有價值。這種核算更體現一個企業的銷售額,而不是產能。”

  省政協常委、濰坊神舟重工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成利表示,過去的核算更注重產量,現在更多的是要衡量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附加值等,“這會促進企業追求更高附加值的產品”。

  在新聞發佈會上,省統計局副局長陸萬明表示,這次普查還有效解決了各地一些企業集團、總部經濟等打捆上報、重複計算的歷史問題。山東大企業多、大集團多,跨國經營、跨區域經營、跨行業經營的現象較為普遍。這次經濟普查,嚴格按照在地普查原則,剔除歷史上不合理、不規範因素,客觀上調減了企業集團較多地區的經濟總量,也是全省經濟總量下調的原因之一。

  依法依規、實事求是——

  源頭數據更加真實可靠

  陸萬明介紹,這次經濟普查期間,原有853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核實年主營業務收入達不到2000萬元標準,按照規定程序退出“四上”聯網直報庫,相應減少GDP總量5000億元左右;通過與工商、稅務等資料比對,發現了1820家殭屍工業企業,一併清理退出“四上”聯網直報統計範圍,減少GDP總量550億元左右;還有5924家統計數據不實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核查全面做實了當期統計數據,減少GDP總量5500億元左右。

  “經過普查,全省源頭數據更加真實、更加可靠。”陸萬明表示,與此同時,這次經濟普查也全面查清了近年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效,特別是一些新成長企業的增加值得到全面反映。

  其中,工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2018年每百元規模以上工業單位總產值提供的增加值比2017年增加2.6元,相應增加GDP總量2400億元以上;通過“地毯式”普查,第四次經濟普查登記規模以下工業企業達到28.3萬家,是第三次經濟普查的2倍多,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比常規抽樣調查年份多2422億元。

  “這些數字充分體現出山東在此次普查中依法依規、實事求是。”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陳學中代表說,“假的一個不要,真的一個不少”,雖然GDP總量下調,但“瘦身健體”之後山東經濟家底更實、質量效益更高。

  對山東經濟的高質量體檢——

  化解多年來累積的統計調查誤差

  “由於調查對象複雜,部分地區存在政績觀偏差,造成統計源頭數據存在一定誤差。多年累積的誤差疊加,形成了一定的歷史包袱。”陸萬明說。

  他介紹,考慮到我省經濟發展每個歷史階段、發展週期統計數據質量的實際情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GDP數據進行了相應修訂。

  對此,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主任付保宗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從量的擴張轉向了質的提升,“這次普查是對山東經濟進行的一次高質量體檢,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出了山東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只有充分認清自己,輕裝上陣,推進高質量發展才能更精準、更科學”。

  陸萬明表示,近年來,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定不移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積極推動鋼鐵、煤炭、焦化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關停了一批“散亂汙”企業。產業升級、動能轉換、“四減四增”的過程,也就是減少過剩和落後產能,增加新的增長動能;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的過程,必然會影響一些暫時的經濟總量,但從全局和長遠看,堅持新發展理念,出清市場過剩產能,為全省新動能崛起騰挪了更多的土地、能耗、環境等容量空間。

  新氣象新變化新亮點——

  堅定信心,篤定前行

  經過普查,山東GDP修訂數據雖有較大幅度下調,但從經濟結構和發展趨勢看,呈現出諸多新氣象、新變化、新亮點。“可以說,山東家底更實、結構更優、質量更高、後勁更大、信心更足。”陸萬明分析。

  ——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全省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核准類項目實行100%容缺受理,106項許可證事項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各類市場主體成倍增長,對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省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法人單位比2013年末(三經普)增加97.5萬個,增長118.1%,增幅高於全國17.4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推動轉型升級,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五年來,第三產業單位數佔比提高2.2個百分點,資產佔比提高6.0個百分點,從業人員佔比提高10.6個百分點,營業收入佔比提高13.9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轉型升級的主導力量,佔GDP比重超過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同時,工業經濟結構也在優化升級,製造業向高端轉變步伐加快。

  從2017年開始,功力機器有限公司試水工業互聯網,逐步實現了對設備運行狀態的在線監測、故障診斷、遠程維護等全生命週期智能管理,建立了研發製造、交易服務、維修保養等共享平臺,形成智能電機產業生態圈。“未來製造業的發展,一定是‘傳統制造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山東工業基礎好,藉助互聯網加快轉型,優勢和潛力巨大。”功力機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玲委員說。

  ——創新驅動持續發力。我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創新支撐作用不斷增強。2018年普查數據顯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單位數佔比達到22.0%,發明專利比重超過五成。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佔比逐年提高,由2016年的33.8%提高到2018年的36.9%。

  香飄萬家的魯花,去年銷售額增長15%,關鍵的原因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去年,我們研發出面向南方市場的低芥酸菜籽油,銷售業績持續飄紅。”孫東偉代表說,魯花每年大大小小的創新成果幾千項,誰能創新,公司就提拔誰、獎勵誰、重用誰。

  ——新經濟加速增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末法人單位6420個,佔規模以上工業法人單位比重為17.7%。在新興產業佔比構成上,新材料產業佔25.6%,生物產業佔20.3%,節能環保產業佔20.4%。“四新”經濟加速成長,實現增加值佔比達到24.5%,比2016年提高3.8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呈現迅猛增長態勢,電子設備、信息技術等行業稅收保持兩位數增長。

  濟南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邢樂成代表,前不久專門抽出20天時間,同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從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中抽取了80多個項目實地調研。“各地對‘四新’經濟培育都非常重視,看到了很多以前不瞭解的好項目、好企業,我們越看越有信心。”

  ——發展後勁明顯增強。2018年末,全省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1000-1500萬元和1500萬元以上分別有1.4萬家和1.6萬家,這些處於成長期、發育期的企業,將成為山東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從2019年新納統的1.44萬家企業看,多數為符合環保安全標準和產業政策,反映轉型升級方向、具有較強成長性的企業,將對推動山東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鄭世林認為,山東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實體經濟實力雄厚,通過堅定不移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未來幾年高質量發展一定會有大的突破並逐步塑成新優勢。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洪傑 陳曉婉 王佳聲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