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設明朝沒有亡國,到1840年能幹得過列強嗎?會割地嗎?可能割什麼地方?

明月清風閣


明朝末年發生了一系列的天災人禍,內部有流寇作亂、外部有滿清覬覦、行政體系效率低下、稅收方面就更是災難,加上遍佈北中國的旱災、蝗災,從崇禎元年開始,大明王朝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大明王朝君臣,並非冷眼旁觀、熟視無睹,那些載入史冊的文臣武將,他們有的捨身取義、殺身成仁,有的是披肝瀝膽、宵衣旰食,他們把所有的熱情和熱血都獻給了這個國家,希望這個國家能夠起死回生。然而,所有的努力最後都導致了一個結果:大明王朝無可奈何花落去。

(大明王朝鼎盛疆域)

大明王朝末年,在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進行的幾大戰役幾乎全部宣告失敗。這其中,哪怕有一場戰役能夠取得勝利,大明王朝都有望翻盤。然而,弔詭的是,明明在軍力、經濟、財政各個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大明王朝,明明不該輸的戰爭,卻都輸掉了。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難道大明王朝真是氣數已盡?還是大明王朝真的是沉痾難返,無力迴天?

明王朝後期的君臣離心現象已經非常嚴重,這在歷朝歷代以來都是極為罕見的,崇禎皇帝的旨意基本上得不到貫徹和執行。大明王朝的士兵在前線餓肚子,而江南地區的地主階級卻還在風花雪月——明王朝就是收不上來稅收。我們不得不問一句,明朝君臣到底為什麼會離心?

遠一點來說,這一切起源於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之爭”,所以也有“明衰於嘉靖”的說法。這場看似無關緊要的政治鬥爭,卻最終使得明朝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如果大明王朝的皇帝都不把自家的事當回事(禮法制度),那麼這些打工的臣子們還犯得著去以身犯險嗎?


(海瑞的疑問:我為什麼要付出?)

如果我們把視線再往前看——明孝宗朱佑瞠為什麼會被明朝人稱為千古一帝呢?原來,這位皇帝非常信任文官集團,基本上什麼大小事情都聽取文官集團的意見,他們說什麼就做什麼。老婆呢,也只娶一個,兒子也只有一個,他不窮奢極欲,這皇帝的日子過的如平常百姓家一樣,自然取得了文官集團的大力吹捧。

可是,這些文官集團在底下卻是大肆鋪張浪費,奢華無度。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後,就撂挑子不幹了。對啊,憑什麼?我才是皇帝!

明武宗是一個個性特點非常強的皇帝,他不斷的用各種行為藝術來批判明朝的文官政治,讓文官集團大感難堪。可是明武宗的駕崩充滿疑點,僅僅是落水,就得了不治之症。無獨有偶,在明朝末年,明熹宗也同樣是因為落水落下了病根,很快就死了。

後世人紛紛猜測這是文官集團對皇權的刺殺行為,因為皇帝們的行為超出了文官集團的容忍範圍,文官集團表面上不動聲色,背地裡卻下陰招。

這種狀態一直延續了下來。我們可以理解為明朝文官集團對皇帝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崇禎皇帝前期因為重用文官集團,所以皇帝們與文官的關係一度好轉。隨後,崇禎皇帝就發現了這些所謂的文官集團,他們除了飽食終日之外,與國家大事實在無補。於是,他就開始疏遠了這些文官集團。崇禎皇帝后期的剛愎自用、刻薄寡恩,與對文官集團的失望不無關係。

(張居正最終慘淡收場)

然而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最後導致了明朝官僚系統行政效率的停滯。明朝末年很多次能夠扭轉局勢的機會,都在這種對抗當中消磨掉了。

我們再說回到明朝末年最讓朝廷頭痛的事情,一個是流寇,一個是滿清。然而,明朝並不是沒有精銳官軍來彈壓這些作亂的人。明朝末年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天雄軍、戚家軍、白桿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也是冠絕天下。

農民軍被吊打,滿清八旗被鎖在山海關寸步不得前進。同時,明王朝的將領不乏能人,像秦良玉、盧象升、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等,即使是後來投降滿清的洪承疇,在崇禎朝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將領。

既然不是人不行,那就是其他問題了。其實大明王朝末年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袁重煥為了安撫毛文龍帳下的士兵,對他們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們長期駐守海外,每年能拿到的銀子不過是7兩,實在是辛苦你們了,請受我一拜!”。作為對比,明朝末年,江南地區的地主階級飯錢一頓都要超過70兩。

(萬曆三大徵耗空了國庫)

至於明朝末年,江南第一大財主——鄭芝龍家族一年的收入超過1000萬兩白銀,比起明王朝的末年的軍費開支700萬兩(三大餉)還要多得多。

崇禎皇帝並不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在鐵板一塊的江南地區開徵稅收。於是,所有的財政壓力都傳導給了貧苦無依的農民,尤其是西北地區的農民,因為他們在朝廷裡沒有人為他們說話。

崇禎皇帝也是很節儉呀——為了開源節流,朝廷把西北地區的驛站裁撤了不少公務員,很多基層公務員都下崗了,李自成也是其中一個。大明王朝最讓人詬病的是,對於這些公務員只管殺不管埋,奪了人家的飯碗就奪了,也沒給人家安排新的活計,李自成走投無路之下只能鋌而走險了。

到最後,崇禎皇帝像一個叫花子一樣,挨個向朝廷裡的王公大臣化緣,要求贊助軍費,可是這些朝廷大臣的做派呢?他們一個比一個哭窮,說自己沒錢。

可是等到李自成過來之後,大加拷掠,這些王公大臣,最後湊出了多少呢?竟然有7000多萬兩白銀!要知道明末三大餉加在一起也不過700萬兩!明王朝最後幾年的幾場大戰最終失敗,其根本原因都在於財力不支,不得不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投入作戰。如果有這筆鉅款作為軍費,大明王朝怎能被滿清擊敗,怎能被流寇擊敗?

可是這些錢就是收不上來,即使皇帝都已經哭窮到這個份兒上了,連壓箱底的錢都已經拿出來了,皇帝自己動手織布做衣服,這些朝廷的王公大臣卻始終無動於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李自成起義)

這就要從朱元璋說起了。

明朝雖然是個窮財政,可是有一個群體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還非常富裕。這個群體是誰呢?朱姓王爺們。

明朝末年的藩王數量十分巨大,而且佔有全國多數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他甚至還享有一定區域的鹽鐵專賣權,可以說富得流油。當年朱元璋實行這個制度,本意是讓自己的子孫不要像自己一樣過苦日子。雖然朱元璋對於臣子極盡刻薄,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可謂是溺愛至極。

朱元璋規定,凡是朱氏宗親,都能獲得朝廷優厚的俸祿,俸祿包括銀子和田地,親王每年的祿米,每年可達1萬石,除此之外還會賜予一百頃以上的田地。

我們來數一數:朱元璋24子為親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憲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

因為有的親王當了皇帝、無子國除、犯罪國除等,最後還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晉王、周王、楚王、魯王、蜀王、代王、肅王、慶王、岷王、韓王、沈王、唐王、趙王、鄭王、襄王、荊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榮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國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為沒有兒子而國除。

藩王們在大明朝可謂是金枝玉葉、養尊處優,他們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為大明朝繁衍宗室後代,最終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宗藩集團。據統計,萬曆二十三年,宗室人口已達十五萬之多。

除了宗藩人口眾多,而且藩王林立,其中以河南最盛,周王、趙王、鄭王、崇王、徽王、秀王等等,林林總總。徐光啟曾說,宗藩人數每年就要增加一倍之多。

宗藩的俸祿除了正常的財政支出外,還有各種臨時補貼,比如婚喪、建造宮殿、節假日等等,最後大明朝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以河南舉例,嘉靖後期,繳納的糧食為84.3萬石,但祿米達到192萬石,另外在山西也是這樣的窘境。

(朱元璋定下了祖制)



現在知道為啥李自成一個西北人,在陝西混不下去,卻在河南發展的那麼迅速的原因了吧?都是餓的呀!

明王朝的地方財政被這些朱姓王爺們吃的是山空海空,可是這些王爺們卻是摳的要死!他們哪管天下!他們哪管朝廷!他們哪管黎明百姓!大明王朝都已經到了快要滅亡的份上,他們還在窮奢極欲、侵佔良田、逼良為娼。

所以,大明王朝的統治合法性——朱元璋當年“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功勞都被這些王爺們消耗的一乾二淨。

這些臣子們原本就是為大明王朝打工的職業官僚,他們看到大明王朝的江山,連你們這些自家王爺們都不管不顧,憑什麼要我這樣一個外來的經理人去慷慨解囊呢?

所以大家都開始大眼瞪小眼,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王朝一步一步滑向深淵。

悲催吧,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觀!

這個狀況有沒有能力改變呢?怕是沒有。

朱元璋《皇明祖訓》,都把這些都規定的死死的,後來皇帝們根本沒有那麼大的魄力去改變祖制。

說到底,哪裡有什麼愛天下,愛民如子,還不是愛的自家孩子?

所以,黎明百姓對於這些王爺們簡直是痛徹入骨。之所以後來這些王爺們又被南明朝廷重新擁立,那是因為與李自成和滿清王朝這兩個統治者比起來,明朝王爺們雖然混蛋,但是他們卻不至於要人命!


(南明後期)

天可憐見,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的選擇有多麼艱難,要活下去還是要命?

所以明朝最後的衰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王朝最後收到了稅,挺過去財務危機,然後呢,再通過一些糧食作物的增產,避免流民起義,但是朱姓王爺們的這個王朝毒瘤卻會一直存在!隨著朱姓王爺們越來越多,明王朝最後仍然不得不亡。

與此同時,由於這些明朝王爺們吶,他們天天只知道圈地佔田,搞土地財政,藉助於政治特權搞灰色收入,他們沒有能力,沒有意願去搞商業!他們只需要把持政治特權,就能維持風花雪月了。所以,對於明王朝晚年興起的商人階級而言,土地才是稀缺資源。

所以,大明王朝晚期江南地區的一些富有人家,他們沒有把從外貿當中掙來的錢投入商業擴大再生產,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田產莊園等不動產中。

大明王朝最後慢慢發現社會經濟的流動性越來越差,銀子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少。其原因就在於這些銀子都變成了地契、田產,沒有進入到市場流通消費。所以大明王朝最後的“錢荒”就是這麼來的。

按照這種趨勢來發展,明王朝有沒有可能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呢?

答案可能是相當悲觀的。

大明王朝一直以來都是資本主義萌芽,卻從來沒有過資產階級革命,其原因就在於大明王朝執行的是的君主專制制度,他提供不了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和文化基礎。

所有的政治特權都被集中在皇帝以及這些在地方上的王爺們手中。那麼,他們有可能轉變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呢?

很不幸的是,他們也依然轉變不了大資產階級。這是因為,大明王朝借鑑的宋朝重商的教訓,一直以來都是“重農抑商”作為國策,即使到後期也一直沒有改變。至於隆慶開關之後的對外貿易的繁榮,那只是大明王朝為了緩解財政危機而出臺的一個權宜之策。

(隆慶開關)

王爺們只需要收地租就足以富甲天下,他們哪裡有動力去研發新技術,提高生產力呢?

商人沒有政治地位,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對抗皇權。所以,大明王朝產生不了資產階級革命。

要知道,英國之所以能夠產生資產階級革命,那是因為大地主階級他們擁有了大量的特權,通過《大憲章》約束了國王的權利。英國才是真正的封建制,而明王朝是君主專制。

在這樣的制度下,資產階級革命,明王朝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既然發生不了資產階級革命,那麼明王朝如果能夠維持到1840年,當他們看到,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之後,他們會作何反應呢?

明王朝最可能的反應是,採用清王朝在1864年之後執行的洋務運動的政策,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儒家傳統思想的“經世致用”的原則,消化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

然而,就這樣就好了嗎?

我們知道清王朝的洋務運動最終是歸於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經世致用”的儒家傳統學術。

中國的傳統學術裡,就沒有科學的土壤。對於西方的科學技術,能讀得起書的儒家士子,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奇技淫巧”而已。他們依然是學慣了八股文,善於做錦繡文章。這樣的人才儲備,哪兒能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可能呢?所以,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出名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新中國大力培育技術人才)


因此,如果明朝能夠維持到1840年在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時,也一樣抵抗不了西方文明的入侵。不過,明王朝的骨氣是值得讚揚的,因為即使同樣是窮國弱國的阿富汗,在19世紀中期三場阿富汗戰爭中,也把英國侵略軍打得丟盔棄甲。

明王朝雖然抵抗不了西方列強的入侵,但是明王朝的骨氣可以讓全國變成一個軍營,激發出來的民族情感會讓中國變成英國、法國等列強侵略軍的葬身之地!

(英國侵略軍丟盔棄甲)


雖然說最終結果可能會更為慘烈,但是,明王朝會以自己最終滅亡的代價,讓侵略軍意識到什麼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至於割地賠款,以明王朝的秉性,頂多是輸了再戰。除非是明王朝自己主動戰略收縮,不然明王朝絕對不會在敵人的威脅下放棄主動割地。這一點與清王朝一直以來,自認為是一個外來的殖民政權,對於土地的態度和看法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