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公元前356年,齊國在都城臨淄建立了一座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學府———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的建立,為當時的諸子百家提供了一個近距離交流的場所,使得百家爭鳴名副其實。

而主持這樣一個龐大學術機構的就是被稱為先秦儒家最後的宗師———荀子。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根據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對荀子生平和遊學經歷的記錄,我們知道荀子於五十歲遊學於齊國,當時齊國的統治者非常重視荀子。襄王時期“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可見其對荀子的推崇。

荀子不僅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其對儒家學說的貢獻也是居功至偉。因為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被尊為顯學之一的儒家遭到諸子學說的強力挑戰。就在這個時候,荀子站了出來,直面挑戰,對諸子學說進行駁斥,寫下《非十二子》。在這部著作中,荀子對它囂、魏牟、陳仲、史鰍、墨翟、宋鈃、慎到、田駢、惠施、鄧析、子思及孟子等人的學說進行了客觀的分析。 此外散見於其他著作的還有老子、莊子、申子、子張、子游及子夏,可以說,荀子以一人之力駁斥了除孔子之外的所有學派。

非但如此,荀子還教出了韓非、李斯、張蒼這幾位大神級別的入室弟子。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按說,荀子社會地位崇高,學術成就非凡,又對儒家做出這麼大的貢獻,應當受到後世推崇才是,可為什麼當時乃至後世的儒家弟子卻那麼排斥荀子及其學說呢?個人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荀子提出的“人定勝天”顛覆了儒家一直以來秉承和宣揚的“天命論”

天命論最早形成於殷商時期,奴隸主利用人們對自然力量的矇昧認知,把自己的意志假託於上天,稱之為“天命”。他們把“天”人格化、神聖化,奴隸主就是這樣憑藉天命神威來控制奴隸供其驅使。《尚書•召誥》就言:有夏受於天。意思是夏朝的統治者是受天命來統治世界的,反抗他們就等於反抗天命。《詩經•商頌》更是把奴隸主稱之為“帝”———帝立子生商,他們把自己標榜為“天命”的代理人,說他們的政權是上天賜予。

這些觀點成為奴隸主壓迫剝削奴隸的精神力量來源。

隨著春秋亂世來臨,大量的奴隸起來革命,奴隸制度不可抑制的走向滅亡,隨之而來的是天命論的風雨飄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恢復周禮,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繼承了“天命論”,並經過改造,形成了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

他們認為“天”是有意志有靈魂的最高神靈,擁有無上權威,主宰世間萬物。荀子之前的殷周到孔孟乃至後來的董仲舒、朱熹等人都是“天命論”忠實信徒。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而荀子則不然,雖然他被稱為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宗師,但是他的觀點與儒家思想恰恰相反。他從社會現實出發,在繼承春秋時期剛剛萌芽的“天人分離”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定勝天”的觀點

這也並非荀子一人偶然或者刻意為之,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時,鐵器時代已經來臨,農業和手工業飛速發展,新興地主階層和奴隸主的矛盾鬥爭已經不可調和,“人定勝天”作為反擊“天命論”的思想武器應運而生。

荀子通過對天和自然的認識、對自然現象和社會關係變化的認識、對人類自身的認識,詳細且嚴謹的論述了“人定勝天”的合理性和先進性。這些觀點的提出,為奴隸運動提供了思想動力,撼動了奴隸主的統治,同時也對儒家的“天命論”形成有力的批判。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二,荀子因“性惡論”為基礎的禮法對孟子“性善論”的禮教顛覆,且教出了韓非子和李斯這樣的法家宗師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世間所有的衝突和戰爭皆來自於人們無窮的貪念。“人性之惡, 其善者偽。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他肯定了禮義對人類的意義, 認為“禮”可以“化性起偽”,通過禮義教化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他禮儀觀記載於《荀子•禮論》,在這篇著作中,荀子認為先王之所以制定禮義, 是為了保證物與欲的“相持而長”。

雖然荀子肯定了禮儀對民眾的教化作用,但他同時認為“禮”不是萬能的,一味強調單純的禮義教化並不能完全解決社會的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針對那些拒絕禮義、破壞禮義的人,法的作用就凸現出來———法,治之端也。這個觀點的提出,無疑比純粹的禮教更具實際價值。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在荀子認可“法”的價值的同時,也清醒的看到“法”的本質就是專制。雖然“法”的運用、酷刑的威懾會將人們的表面行為規範在一定範圍內, 但是人們的重利之心會不斷膨脹, 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和相互傾軋也會無處不在。

於是,荀子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 禮法結合。“禮”、“法”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以“禮”定“法”,以“法”護“理”。

基於“性惡論”提出的禮法觀無疑是對孟子“性善論”和禮義教化的完全顛覆,卻與佛家觀念不謀而合,佛家不僅有慈悲為懷,更有金剛怒目。韓非子和李斯就是在繼承荀子的法制觀念後成為法家宗師,輔佐秦王統一六國。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雖然因為以上原因,荀子不受儒生歡迎,但是,荀子以一己之力批判諸子之思想,捍衛儒學,鞏固儒家的歷史地位,其個人成就和對儒家的貢獻無與倫比。更重要的是,荀子通過對“天命論”和“性善論”的批判,完善了儒家的思想體系。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們終究不會因一家之言而永遠遺忘他。越來越多的現代學者認識到荀子思想的價值,對荀子思想的研究愈加深入。竊以為,“古代儒學之塑造者”的定義對荀子而言是實至名歸。

他被尊為後聖,韓非子是他的學生,三次執掌稷下學宮卻被儒家排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